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工业经济学 >> 正文

新时代的实体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点第六届中国工业发展论坛暨《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在京举行

http://www.newdu.com 2018/3/7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17年12月24日,第六届中国工业发展论坛暨《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7)》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研究员主编,集工业经济研究所全所之力撰写的连续出版物,已连续出版22年。报告包括总论、综合篇、产业篇、区域篇和企业篇,主题是:“面向新时代的实体经济”,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因此,进一步推进实体经济发展、提高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出提到实体经济的发展问题,例如,“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等等。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关于发展实体经济的精神,“第六届中国工业发展论坛暨面向新时代的中国实体经济学术研讨会”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专家学者百余人出席会议,围绕实体经济的分类、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实体经济的地位、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新时代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讨。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史丹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扬研究员发表致辞,黄群慧所长做了题为《面向新时代的中国实体经济》主旨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杨世伟社长发布了《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7》。
    论坛第二部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崔民选研究员主持。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季晓南,国务院研究室信息研究司刘应杰司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赵昌文部长,工业与信息化部规划司李北光副司长,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杨瑞龙教授,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原北京大学副校长张国有教授,天津财经大学原副校长、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于立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夏杰长副院长先后做了精彩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海舰研究员作了大会总结。
    黄群慧:实体经济如何由大到强
    黄群慧研究员提出:可以从产业、企业和产品三个层面入手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促进中国实体经济从大向强的转变。实体经济分三个层面,制造业是核心。新时代发展实体经济,核心目的是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围绕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制造业供需结构失衡;关键任务是形成工业和服务业良性互动、融合共生的关系,化解产业结构失衡,构建创新驱动、效率导向的现代产业体系;当务之急是在“虚实分离”的常态中坚持“实体经济决定论”,从体制机制上化解“虚实结构失衡”,将风险防范的工作重点从关注金融领域风险转向关注长期系统性经济风险。
    史丹:中国选择低碳工业化之路
    史丹研究员提出: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与用传统的西方发达国家有许多不同,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资源不足,环境容量变小,与此同时,限制温室气体排放,过多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也得到广泛的认识与识同。中国正视这一客观约束,推进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完善,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方案为核心,完成了比较系统的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形成包括价值理念、法律制度、产业管制,以及面向全球倡议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策架构。
    张其仔:“一带一路”从倡议到体制机制建设
    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社长张其仔研究员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的实体经济转型提供了新机遇、新平台。为了更好发挥“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我国实体经济质量转型方面的作用,需要加强相关体制机制建设。为此,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做大“蛋糕”,把各方贸易规模做大,并将各方的经贸关系推进到新高度;进一步加强“软实力”建设,除了讲好中国故事,与各国加强交流、沟通外,推动企业“走出去”时,还需倡导企业处理好经济与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等的关系;利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通过双边合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让“一带一路”国家分享到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的红利;破除与第三方合作的障碍,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多方共赢。
    吕铁:新业态创新驱动 突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瓶颈”
    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吕铁研究员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不断凸显。目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处于突破“瓶颈”的关键期,巨大压力和重大机遇并存,发展重点和改革思路面临调整。为此,要深化市场改革,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把握生产性服务产业发展规律,合理有序选择发展重点;加强多层级人力资本开发;加强区域规划布局,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促进新业态创新驱动,加快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以实施新业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目标,加快新兴生产性服务业与三次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江飞涛:“去产能”与传统产业升级并举
    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运行研究室副主任江飞涛副研究员提出,产能过剩背景下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在“去产能”方面,目前要优化与调整产能过剩治理政策的取向与总体策略,以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来建立有效化解过剩产能的市场机制。如何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要要积极推动国民观念的转变,让持续提升效率与质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信念;完善市场制度与市场环境;构建中国的中小企业评价系统,助推中小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建立多层次的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有利于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的外部环境与创新网络。
    刘戒骄:“去产能”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发力
    工业经济研究所产业组织研究室主任刘戒骄研究员提出,市场和政府在化解产能过剩方面不是替代关系,不是一个机制取代另一个机制,而是需要同时发挥两者各自作用,市场是调节产能实现供求均衡的决定者,政府应当为市场有效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强调用市场机制化解产能过剩,并不是否定政府的积极作用,而是要减少行政措施与市场机制的冲突,解决好政府干预不当和监管缺位的问题。在化解产能过剩方面,政府应针对当前诱发实际产能偏离市场均衡的主要因素,重点完善降低进入退出壁垒、竞争性配置不可移动要素、遏制补贴对公平竞争的损害和使环境污染等外部性内部化等措施。
    刘勇:金融亟待回归理性和本源 切实发挥在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工业经济研究所市场投资研究室主任刘勇研究员提出,金融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保障与持久动力。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金融优化资源配置、振兴实体经济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完全充分发挥。表现形式多样,如: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间出现比较明显的结构性不匹配;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金融创新滞后;金融生态环境亟待完善;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盲目跨界投资或过度扩张。为此,需要金融回归理性和本源,切实发挥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杨丹辉:外贸发展新动能不断聚集
    工业经济研究所资源与环境研究室主任杨丹辉研究员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国际经济地位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目前,外经贸领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发力,国家及时出台一系列促进外贸回稳向好政策措施,有效地为外贸企业减压降负,为外贸企业加快转型发展、提升供给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2017年,对外贸易延续向好态势,出口和进口连续数月实现两位数的“双升”。总体来看,此轮进出口增长再度提速既是世界经济温和复苏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外贸发展新动能不断聚集的势头。
    陈耀:着力优化实体经济空间格局
    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耀研究员提出,近年来,从生产效率、可持续发展水平、技术创新、国际竞争力和工业增长等五个维度衡量,我国四大板块区域发展质量都有所提升,但空间分化明显。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注重政策措施的普适性,同时更要因地制宜,解决不同类型区域的不同问题。为此,要多渠道降低各地区实体企业的经营成本,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在改善营商环境上下大力气;切实打破区域行政壁垒,避免資源空间错配,推进全国市场一体化;着力培育中西部新的战略性区域发展;针对供给质量问题推进各地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重点区域实体经济运行监测。
    李晓华:服务型制造大有可为
    工业经济研究所产业布局研究室主任李晓华研究员提出,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共生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制造企业通过优化和创新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由加工制造环节向价值链两端的服务型环节延伸或加强服务型环节,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而实现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在提高产品带给用户附加价值的同时,实现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提高。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来看,服务型制造在几乎任何一个产业、任何一个企业都大有可为。
    王钦: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 改善营商环境很重要
    工业经济研究所企业管理研究室主任王钦研究员提出,先进制造业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加快技术创新环境建设是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基本功。物联网技术的加速应用正在推动企业的竞争环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明确、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行业界限日益模糊、产业融合趋势渐显。在这种日趋动态的竞争环境中,创新驱动先进制造业发展需要重点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培育有活力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二是加强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三是加强技术创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余菁:国有经济新动能蓄势待发
    工业经济研究所企业制度研究室主任余菁研究员提出,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出台的国有企业改革“1+N”政策文件体系所组成的改革设计图和施工图的基础上,2017年,被称为深化改革的“施工年”。在2016年后期、特别是进入2017年后,国有企业的经济数据表现相对乐观,在稳定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国有经济部门的最近实践看,有三方面的新动能值得特别关注。一是从投身“一带一路”建设中发展起来的新动能。 二是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发展起来的新动能。三是加快中央企业重组、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改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改革试点工作中的“亮点”,也在形成发展新动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供稿)

Tags:新时代的实体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点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