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城市、区域、环境经济学 >> 正文

旅游统筹、产业整合驱动:特色民族村寨发展新模式——基于恩施市枫香坡侗族村寨的调查与思考(下)

http://www.newdu.com 2018/3/8 《珞珈管理评论》2011年第02期 邓辉 参加讨论

3.3 旅游统筹、产业整合驱动模式的确立(2006年以后)
    2006年以来,随着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枫香坡人在总结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围绕发展问题又开始了新的思考。2006年,枫香坡人紧紧抓住枫香坡秀美田园、特色农业、茶叶品牌和侗族风情等特色资源以及紧邻恩施城郊的区位优势,大胆提出“唱特色戏、打民族牌、走旅游路、建风情寨”的新思路,决定将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和民族闭结进步示范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整体谋划,有序推进,以特色资源为凭借,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以旅游统筹、产业整合驱动为抓手,加快枫香坡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的整体协调发展,从而拉开了集特色产业、乡村旅游、文化传承和生态家园建设于一体的枫香坡发展模式的序幕。围绕这一模式,枫香坡人大胆地进行如下尝试与实践。
    一是借新农村建设之机,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的改造,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良好的条件。
    2006年,枫香坡抓住“百镇千村”工程建设契机,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式搬迁项目,在高拱桥两边的坝子里,按照“合理布局、分类指导、适度超前、逐步到位的规划原则和统一图纸、统一户型、统一朝向、统一层高”的设计要求,规划并建成了一条长1公里的侗族风情街,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问题。这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风情街后来成为枫香坡侗族风情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整个芭蕉茶叶交易的重要市场。与此同时,该村还以“五改三建”文明新村建设为载体,动员全村农民积极参与,仅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先后完成了通村公路、路网建设、安全饮水、通信覆盖、能源改造和景观照明等数项工程,使乡村面貌得到了根本性改变。山变绿了,水变清了,路变宽了,房子变大变亮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了,呈现出一种“房在茶中,茶在林中,村在园中,富在山中”的别致景象。村寨环境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配套,为枫香坡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是加快乡村旅游开发,并以旅游统筹特色产业的升级与发展,实现旅游产业、特色农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互动发展。
    枫香坡乡村旅游始于2006年。以打造恩施“侗乡风情第一寨”为目标,将村寨建设与景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建设景区的标准来推进村寨的建设与发展。从2006年开始,枫香坡在完成了村寨和侗族风情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按照“一轴四区”(景观轴、旅游服务区、清水游乐区、茶文化休闲区、侗文化体验区)的空间布局,以高拱桥、枫香坡、朱砂溪和范家坝为核心,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先后建成人口牌楼、范家坝风雨桥、人村寨门、陆羽茶亭、农耕文化博物馆、鼓楼、1000米文化长廊、萨岁庙、叮卡谷花桥、踩歌堂等侗寨标志性建筑。同时,完成了景区公共厕所、人口停车场、垃圾处理池、景区游步道和农事体验器具等旅游基础设施。粗具规模的侗族风情寨于2007年“五一”正式开园迎客。
    在加强景点和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为了更好地展示侗族民俗风情,枫香坡还加大了对侗族民俗文化的挖掘、提炼与广:业化发展。他们先后组织农户到贵州侗乡进行考察学习,聘请贵州黎平文化馆的老师到枫香坡排练表演侗戏、普及侗族大歌、学侗族日常用语,制作并发放侗族服饰,不断丰富了侗寨文化。在挖掘和学习的基础上,枫香坡先后组建起为旅游服务的农民艺术团和芦笙队、琵琶队等专业性闭队。他们身着侗族服饰,为游客表演原汁原味的侗戏、侗歌和侗舞。每当游客到来,他们还定时为游客举行隆重的人寨礼仪式——侗族拦路礼仪,唱侗语拦路歌、敬酒、献侗带、举行抬官人等活动。另外,为了展示和凸显侗族独特的民族饮食,他们在进一步规范和办好现有12家农家乐的基础上,2008年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以“吃在枫香坡”为主题,打造了枫香坡美食一条街,隆重推出枫香坡侗寨十大风味名吃,弘扬和传承着侗族饮食文化。这些文化性的事项与活动,不仅将侗族民俗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提升了侗族风情旅游的品质内涵,而且在保存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实现了文化的产业化。
    茶叶生产是枫香坡最重要的特色农业,“恩施玉露”是闻名遐迩的茶叶品牌。为了更好地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同时,又为枫香坡乡村休闲旅游增添新的魅力,枫香坡在建设侗族风情寨的过程中,注重了旅游元素向茶产业的渗透与延伸,以拓展茶叶产业的旅游功能。为此,他们首先对现有的茶园进行了品种改良与景观化改造,以提升茶叶的品质和茶园的观赏效果。同时,他们将茶文化和侗文化引入到茶叶产业之中,增设了茶文化长廊、茶文化景观以及种茶、采茶、制茶、品茶、购茶、观赏茶艺表演等设施、场所或活动,延K了茶文化链和茶产业链,增强了茶特色农业的旅游价值与旅游魅力,实现了特色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整合互动发展。2008年,他们又通过各种媒体和营销方式对“恩施玉露”茶叶品牌进行丁强力推介与品牌传播,进一步促进了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整合驱动效应。仅2008年,枫香坡就接待海内外游客3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000万元,人均纯收入增加到5000多元。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并提升。2008年,枫香坡茶农的茶叶收入已突破4000元/亩,全村茶叶总收入也突破了120万元的纪录。
    经过短短几年的打造,枫香坡侗族风情寨已开发建成20余处景点,“一轴四区”的旅游格局初步形成,一个集特色休闲农业、民族风情体验和乡村休闲度假的侗乡风情山寨如美丽画卷般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也就是在短短几年内,枫香坡由封闭的农耕山寨转变成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8)、“湖北省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8)、“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009)和国家2A级景区(2009)。
    三是创新竹理体制,促进产业整合互动与和谐村寨的建设。
    整合的要义之一就在于调整与协同。有效的制度整合与安排也是枫香坡发展模式的重要内容。枫香坡发展之初,在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方面也并非一帆风顺,也出现过一些混乱。如在茶叶生产方面,存在农户因各自为政、分散经营导致茶叶品质悬殊和“恩施玉露”品牌难以建立。在发展农家乐方面,也由于经营分散和利益驱使导致争抢客源的低价竞争等。为了更好地推进枫香坡的整体发展,枫香坡人在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与实践。在村寨管理方面,枫香坡实行了景区与村寨的整合与统一管理,由枫香坡侗族风情寨管理委员会和高拱桥村村民委员会(简称“两委”)共同管理。“两委”在村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景区管理和村民利益协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川。在村寨经营方面,枫香坡走的是一条“公司带农户”,统一管理、分户经营、统一品牌、联合促销的经营模式。如在茶叶生产方面实行公司“基地+农产”的模式,农户按统一标准分户进行茶叶种植,由专业公司进行统--收购与制作,统一按“恩施玉露”品牌进行营销。在枫香坡美食城与农家乐关系上,则实行公司和农户统一管理、分户经营、联合促销的联营模式,共同打造枫香坡特色美食品牌。这种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的创新与实践,既调动了政府、村民和企业三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村寨的集体行动与合力形成,同时,又较好地避免了因利益不均而出现的无序竞争与低品质服务,从而保护并促进了乡村旅游、特色农业和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机协调与整合发展。
    4启示:枫香坡模式之解读
    枫香坡模式立足特色资源、重在特色产业、以乡村旅游为旗帜,强化旅游统筹与产业整合驱动,伍进了枫香坡经济、社会、生态与文化的协调统一与全面发展。解读这一模式,至少可以带给人们如下启示:
    4.1 村寨发展并非单一经济增长而是整体发展
    围绕民族村寨的发展问题,不少学者和民族工作者进行过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并提出了许多发展模式。归纳起来,无外乎两大角度和两大层面。一是开发的角度和经济的层面,主要有旅游开发模式和产业扶贫模式;二是保护的角度和文化的层面,主要有生态博物馆模式和民族文化生态村模式。这些模式虽然从某一方面并在一定时期促进了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桐香坡的发展实践很好地处理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不仅保护了环境,美化了生态,而且促进了特色茶产业、乡村旅游业和民族文化产业的融通与协调发展,改善了民生,传承了文化,提升了村寨的综合实力。枫香坡发展实践昭示我们:特色民族村寨的发展不单纯是一个经济发展的问题,它还包括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它既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民生工程、文化工程和生态工程。因此,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以民生为本的原则,以系统、科学的思维来统筹谋划特色民族村寨的整体发展。
    4.2 旅游统筹、产业支撑是特色民族村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旅游业不仅具有极强的关联带动作用,而且还具有极强的渗透与融通作用。枫香坡发展之初,虽然注重了特色产业的发展,但是并没有注重旅游的特殊作用。枫香坡模式确立之后,旅游的统筹作用、带动作用和融通作用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以旅游相号召,大力推进村寨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特色产业、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并用发展旅游的理念来统筹上述事宜的发展。一是通过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与融通,促成了“枫香坡侗族风情寨”景区的创建,开创了景村同建、景村互动的生动局面。一方面,大大改善了村寨的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美化了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又为村寨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是通过与特色茶产业的对接与融通,不仅优化了茶叶品种结构和茶园景观环境,而且还延长了茶产业链和茶文化链。在进一步壮大茶产业实力和提升“恩施玉露”品牌的基础上,还培育出了独具侗乡特色的旅游新业态——茶文化特色休闲农业,实现了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整合互动发展。三是通过与侗族文化的对接与融通,不仅挖掘了侗族文化,传承了侗族文化,而且还借旅游这一平台促进了侗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正是这种整合与融通,促成了枫香坡以旅游为旗帜,旅游产业、特色农业和文化产业合力支撑的发展态势,从而大大增强了村寨整体发展的实力,有利于村寨的可持续发展。
    4.3 多方参与、景村同建是加快特色民族村寨发展的重要举措
    特色民族村寨的发展涉及诸多利益主体,有政府、有村民委员会、有村寨居民,还有外来投资商。这些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发挥着不同的影响和作用。枫香坡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一开始就注重了景村同建和景村互动,并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公司参与、统一管理、分散经营、农企联营、整体营销的原则,将各方面力量有机整合成发展合力,提高了村寨的开发与管理效率。具体表现在:村寨新农村建设与侗族风情寨景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村寨与景区由“两委”统一管理,分工负责;村寨经营统分结合、相互配合。这样,既兼顾了各方利益,降低了建设成本,又避免了重复建设与无序竞争,有利于村寨整体形象与整体实力的快速提升,成为特色民族村寨发展可资借鉴的成功范式。
    参考文献
    

    [1] 姜爱,李永诚.旅游开发与民族社区文化的变迁——以恩施自治州芭蕉枫香坡社区为个案 [J]. 市场论坛,2009,10.
    [2]谭兵,伍功勋, 彭必武.农民致富助推器--从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枫香坡的“乡村休闲游” 看民族地区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J]. 民族大团结,2010,4.
    [3] 罗永常.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政策选择[J]. 贵州民族研究,2006,4.
    [4] 罗永常.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J]. 贵州民族研究,2003,2.
    [5] 黄亮.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 [J]. 旅游学刊,2006.

Tags:旅游统筹、产业整合驱动:特色民族村寨发展新模式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