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观点 >> 正文

葛新权:建立高校教师宽容和谐的评价体系

http://www.newdu.com 2018/3/8 中国社会科学网 葛新权 参加讨论

      教师作为培养国家未来的建设者,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用“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来高度概括教师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会开班会上做重要讲话,强调:“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对高校“双一流”建设与教师、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17年7月25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教育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17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教人厅】4号)(简称《工作要点》),对深入推进高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规范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等多方面做出部署。《工作要点》强调,要向用人主体高校放权,落实高校人员聘用自主权、薪酬分配自主权,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鉴于高校教师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这将是对高校教师评价的重要原则。在高校中,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评价上。因此,在制定教师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相关评价制度时必须铭记“两个牢牢把握”,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落实《工作要点》要求。
        目前,对于高校教师来说,特别是青年教师,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在面对“双一流”建设机遇与挑战的今天,由于学校所在地区、层次,以及学科专业的巨大差异,每个高校都面临着巨大压力,并且将通过加大对教师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评价力度,把这个压力传递给教师。这会使得有关教师考核和晋升评价压力放大或制定更高、更严要求的考核和晋升评价制度,使教师面对双重压力,从而对“双一流”建设,以及学校发展、教师与学生成长将产生不利的影响。为此,2017年9月1日,教育部召开了第三场教育金秋系列发布会。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名单在会上公布,中国人民大学等40所高校入选。这40所高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包括教育部直属和地方高校,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高校,综合、工科、农林、财经、师范、医科高校,以及职业技术学院。
        我们认为,每个高校都应为抓住“双一流”建设机遇,乘势而为,这就需要在“双一流”建设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同时营造适宜于定位的教师评价体系的文化环境,并建立宽容和谐的教师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评价制度,才能实现竞争与合作共赢、公平与效率兼顾,为教师减压松绑,让教师看到预期晋升成长,使他们回归初心,为完成学校“双一流”建设任务,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贡献力量。
    一、评价的重要性
    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高校教师是在高等学校从事一线教学与科研的专任教师,他们在培养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以及我国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事业发展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诸如“重科研、重数量、重短期”,以及“面面俱到、过度量化、要求刚性”等问题,突显“重制度、重竞争”,公平与效率失偏,导致一些教师压力巨大,看不到晋升成长预期。更为重要的是,有些评价公信力不高,引发社会关注。总之,这种评价体系难以满足高校“双一流”建设更高要求的需要,也难以调动教师参与建设的自主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因此,面对“双一流”建设高要求与教师评价双重压力,每个高校都需要在“双一流”建设中找准、实现自己的定位目标,更需要营造宽容和谐的文化,为教师减压松绑,化压力为动力,充分调动教师自主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竞争与合作共赢、效率与公平兼顾发展。
    首先,“双一流”建设需要评价。1931年12月2日,梅贻琦在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观点。因此,大学的生命在于有大师。在今天的“双一流”建设中,更需要大师,需要学科专业高层次人才与领军人才,也需要大师的团队,需要学科专业团队。无疑,这些大师、学科专业高层次人才与领军人才,以及他们的团队都是从教师队伍中经过长期竞争与合作、历练与精焠出来的。因此,在“双一流”建设中需要科学、合理和有效的评价体系,以发现、培养与成就大师、学科专业高层次人才与领军人才,以及他们的后继者。这都需要教师评价体系。
    其次,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评价。我们认为,“双一流”建设就是在高等学校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继续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对高校“双一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中进一步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为建设成为一流学科专业,以及一流大学发挥关键作用。2016年教育部开展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与目前开展的博士硕士学科申报工作都充分体现出学科专业建设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过多、低水平、无特色的学科、去不招生的闲置学科、去(降低)教育部面对的申请学科过旺需求压力、降低办学成本、补社会急需要的新学科。”这与教师队伍建设、学科专业高层次人才与领军人才的培养与成长密切相关。同样需要教师评价体系。
    第三,落实教育部《工作要点》需要评价。《工作要点》强调要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用人主体放权。积极探索实行高校人员总量管理,高校依法自主管理岗位设置,落实高校人员聘用自主权、薪酬分配自主权。落实《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工作要点》还强调,要规范人才合理有序流动;要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要大力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因此,每个高校在落实高校人员聘用自主权、薪酬分配自主权、职称评审自主权,以及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等方面,需要面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前景,结合“双一流”建设定位与实际情况,贯彻《工作要点》精神,转变观念,锐意创新,勇于改革,实现一流水平发展,或优势或特色发展。这都需要制定一系列相关评价制度。
    第四,营造良好文化环境需要评价。我们认为,教师的评价体系,既要通过建立制度(要素)进行评价(称为制度评价),又要通过营造文化(要素)进行评价(称为文化评价)。值得一提的是,在制度制定中,把文化要素浸润制度之中是非常重要的,也决定了制度溢出什么样的文化。可以讲,每个高校的教师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制度评价历经不断改进,还是比较完善的。但终因诸如人员聘用、岗位设置、薪酬分配、职称评审的客观限制,以及制定与实施制度的主观理念不解放、方法不科学,造成了“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绝对刚性”的评价指标,并给教师巨大的压力。还有,文化要素对教师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制度浸润不足,更重要的是,缺失文化评价,为评价公信力低埋下了伏笔。因此,基于这种经验教训,在竞争紧张、压力大的环境下,教师很难静下心,秉兴趣、持初心与依工作要求开展教学与研究工作。因此,为解决“双一流”建设中教师面对的双重压力,为教师减压松绑,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需要建立宽容和谐的评价体系。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葛新权:建立高校教师宽容和谐的评价体系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