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士林:重庆十年后有望超越北京上海吗?
21世纪宏观研究院预测十年后重庆经济排名有可能超过京沪,其主要依据有二:一是2015年上半年重庆经济增速高达11%,位居第一。而北京、上海均为7%,在报告涉及的23个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及经济总量靠前的城市中列倒数第六;二是2005年上海、北京经济总量分别约是重庆的3倍和2倍,而2014年它们只比后者多出65%和50%。(《副省级城市经济增速排名重庆十年后有望超越京沪?》,搜狐财经,2015年8月13日。)
但实际上,这两个主要依据都是靠不住的,首先,在激烈震荡的经济发展环境中,半年的GDP增速根本说明不了什么本质性问题;其次,导致重庆近10年快速发展的原因较为复杂,不能作为一个恒定的基准值预测未来城市经济增长。立论基础的不牢固和评价标准的内在缺陷,使该报告的科学性和可信性大打折扣,对此予以反思、检讨、纠正、阐释如下:
一是“缺乏长远考量”
重庆GDP增速为11%、北京和上海均为7%的最新统计是事实,但这只是2015年上半年的数据,充其量只是重庆在局部打了一场“小胜仗”。在世界经济不稳定、中国实体经济不振、全球金融险象环生的背景下,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变数不断增多,偶然性也越来越大,甚至一个月和另一个月、上半年和下半年都会剧烈震荡,所以这个“排名第一”是很脆弱和极不稳定的,不宜大加发挥和“吹胀”。
二是“缺乏变化眼光”
从2005年到2014年,重庆与京沪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缩小,既是事实也应给予充分肯定。但比这更重要的是学会“动态地看问题”:
首先,这1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既与重庆在成为直辖市后获得的各种人气与红利,也与其近年来2000亿的城市建设投资拉动密切相关,这些优势条件和资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能否持续或延续多久本身还需“小心求证”,所以并不适合作为预测未来经济发展的依据;
其次,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长期位居中国经济前列的京沪等城市不会一直“睡大觉”,更不会在发现自身经济下滑后仍按部就班地坐等其他城市。所谓“知耻近乎勇”,它们必定会想尽各种战略战术捍卫已有的“蛋糕”。而“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和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则为京沪进入新一轮的快速优质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这是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必须顾及的重要方面。
三是“缺乏城市整体分析”
城市经济发展不是一个GDP那么简单,既依赖政策、出口、科技、产业等,也需要整个城市基础设施、人才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水平、社会文化建设的配合支持。近年来重庆经济增速提升很快,但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却不敢恭维。
据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以都市人口、都市经济、都市生活质量、都市文化、都市智慧化为一级指标开展的中国大都市发展指数研究,在目前我国12个城区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大都市(北京、上海、天津、沈阳、郑州、南京、武汉、广州、汕头、重庆、成都、西安)中,重庆的城市综合发展水平连续四年来一直处于垫底位置。从对标的角度看,重庆首先需要瞄准的是郑州和汕头,而不是北京和上海。这种综合实力的落后是“冰冻三尺”的结果,不是一个11%就可以逆转的。
四是“缺乏区域统筹意识”
城市群是全球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主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重庆发展已不再是“自扫门前雪”,而是和成渝经济区紧紧捆绑在一起。后者的发展进程和建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重庆经济高速增长能走多远。
但成渝经济区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据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4》,目前,中国六个城市群综合指数水平的排名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
其中,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在优质人口集聚、居民生活质量和文化发展水平上走在前列,位居第一阵营。山东半岛城市群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经济基础,位居第二阵营。中原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经济基础薄弱,城市一体化程度较低,位居第三阵营。这也是需要把重庆未来发展想得更艰难一些,不宜估计过高或沾沾自喜的重要原因。
城市化进程当然允许存在“突变”,但这往往需要有战略性的“奇谋”。在该报告中,提出了以“西部开放战略+高端产品出口+主抓内需市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为核心的“重庆模式”。但实际上,随着国家全面改革开放格局的形成和深化,西部开放战略的固有红利正在减弱。而重庆在“长江经济带”中占据的天时地利,也不会比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心的北京、以及分享着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的上海更有优势。
此外,其他如出口升级、内需扩大、服务业等,差不多是各区域和各城市都在抓几个点,根本谈不上是重庆的独有模式。把问题想得多一些、把局面考虑的复杂一些,比单纯地高谈排名和座次,显然更有利于制定科学、切实可行、符合长远和根本利益的城市战略,这是我们特别想对经济增速表现良好的重庆表达的。
Tags:刘士林,重庆十年后有望超越北京上海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