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也是大生意——王宏淼
“Free”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英文单词,在多数情况下也是一个好词。我在国内尚不觉得,到美国访学后,忽觉一下子与“Free”拉近了距离,顿生一种亲切之感。因为老在媒体里看到听到、在日常生活中遇之用之。其本义大致是“免受某种限制”,具体到不同的语境又有特定说法。老外与人预约会面事宜,经常说“Are you free? ”,是问对方有无“空闲”,时间上是不是方便。在会面结束告别时(或写信的结尾),常来上一句“请你随时联系我”,用的是“Please feel free to contact me”,是希望对方抓起电话来不要有任何顾虑。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197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的传世著作及其电视片以“Free to Choose”为题,取的是其“自由的”之意,即人身、思想与经济等方面不受他人控制,亦是习惯用法。
对于我这搞经济学的穷学者来说,最感兴趣的却是“Free”的另一含义——“免费”。出乎我先前关于金钱社会的想象,美国这个全球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居然存在着无需掏出真金白银来买单的种种“好事情”,这真有点让人难以置信了。
一、形形色色的“免费午餐”
在美国,只要稍加留意,各种免费的物品、服务和援助几乎随处可见:家家户户扔出的免费家具和电器,图书馆的免费阅读和免费课程,教堂的免费咖啡甚至圣餐,公益组织的无偿援助,甚至充满金钱诱惑与陷阱的商家免费送产品和赠服务活动......初到美国,人们最先体验的可能是公共场合免费的自动饮水机(以及免费厕纸),足可称得上方便卫生。也不知他们怎么想的,令我奇怪的是在大型超市里,一边是满货柜成捆成箱的瓶装水需要出售,另一边却装有自动饮水机供顾客免费饮用——难道不怕水卖不出去么?
大量的公共资源是开放的,绝少有“墙”的概念。隔几个街区,就有露天篮球场、网球场、或规模不等的棒球场、足球场,没人看守,完全免费,按照先来先到的原则使用。有的社区建有游泳池和健身馆等,也只收很低的会员价。如我去过波士顿中国城的一家体育馆,打羽毛球的每人单次价格为5美元(周六1点到4点),如办年卡或平时去,单价会更低。在哈佛,所有的体育馆对于学生是完全免费的。不单大学校园与周边社区融合在一起,连一些政府机构都可以免费出入参观,各种政务活动、服务信息和统计数据通过纸质、网络和手机软件等可随时查到,实在方便。
美国最豪华、最古朴的建筑,可能要算图书馆或博物馆了。想看书,除了学校图书馆外,还可以到大型公共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办个借书证。办证很简单,只要出示有效ID或盖有邮戳的收信信封,证明自己住在本地,就可以免费办证和借阅图书。很多社区都有免费的儿童项目和成人课程,一分不花,就可参加,老年中心的活动更多。近年来,美国的名校实施了类似“教育无边界”的活动,将许多优质课程视频通过网络向全世界开放,大大方便了知识的“免费”传播。
最美、最神奇的是各类国家公园。这一概念始于20世纪初,于1930年代正式建立全国服务机构。目前已有400个国家公园,年接待量达到2.8亿游客。每逢几个重要的法定假日,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在平时,普通公众买个80美元的年票就可以每个公园随处逛了,这对美国人的收入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于特殊人群如军人、老年人和残疾人还有优惠甚至免费。
身为穷人是不幸的,但也别着急上火。因为凭条件申请,可每月领到政府提供的免费食物券(也叫Supplemental Nutrition Assistance Program ,SNAP) 。食物券始于1930年代末,其初衷是政府帮助人们购买和吃到有营养的食物,身体变得更强壮,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到1971年食物券已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福利项目。但必须符合特定的评估,比如目前麻州规定:(1)当前银行资产(包括存款和支票)低于2001美元的麻州居民;或者(2)当前银行资产(存款和支票组合)在3001美元以下的麻州家庭,家中有人超过60岁,或一个成员有残疾。有了食物券,至少保证饿不死,而且营养管够甚至过剩。到过美国的人,大都有一个直感,似乎是穷人更胖!体重与收入负相关,与这种免费的食品券是不是也有点关系呢?
二、学校的真实免费体验
对于访问学者来说,随行的孩子上学是一件大事。美国的公立中小学及公立幼儿园都是免费的,从5岁一直覆盖至12年级。所有孩子都应平等地接受教育,这是一项基本的理念。去年暑期我前去办理孩子入学的政府管理机构(类似中国的教育局),名字很有意思“父母信息服务中心”(Parents Information Service Center),根本不像一个政府“衙门”。经过简单的语言和数学测试、并由中心的护士检查疫苗齐全后就可办理入学手续。家长可以挑选学校,只要该校有名额,就可以安排孩子入学。
有好几件事让我颇感意外:一是我希望孩子在完全的英语环境中就读,因此尽管该中心和学校建议,但我仍然坚持没让孩子参加ESL项目(非母语者的英语提高计划)。没想到开学后不久,学校竟指派了一位英语专家每天下午给我儿子单独辅导半小时英语,一直至今——当然是免费的。二是,读书却几乎可以不用买书。课本是一届届学生往下传,缺损的由学校图书馆补齐买好。我和儿子有一次旅行把数学书拉在飞机上了,回来跟老师说明了原由表示抱歉及愿意赔偿,结果啥事没有,第二天儿子又领到一本新书。三是,孩子学习音乐,可以以很低的价格把乐器租回家,如在学校使用,则可免费借用。儿子学长笛多年,有自己乐器,但学校老师仍然给他分发了一支长笛在上课使用,并由他自己保管。四是,所有孩子可以到校吃免费早餐。不仅如此,由于中国教育部资助标准达不到麻州的最低收入线,按规定我申请了午餐减免计划,这样儿子不用交一分钱就可在学校吃到与所有学生一样标准的营养中餐。将近一年时间下来,孩子在公立学校上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开支负担。
美国中小学的免费午餐,始于大萧条时期的1936年。为此,联邦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当然都得提供一定数额的补贴。不过最好的免费午餐点,可能就是教会了。教会大门是向众生敞开的,不管是否信神,都可自由进出,安静听颂。如有圣餐,谁都可以留下来享用。受金融危机影响,哈佛法学院的免费咖啡已经取消了,但哈佛校园内的教堂Memorial Church每周三上午却一直免费提供咖啡、香蕉、巧克力和饼干等,风雨无阻。常常看看到背着书包的学生学者到教堂前倒上杯咖啡、拿块点心,对教堂工作人员说声感谢后又急匆匆奔向下一个课堂。有些学生为省钱,居然想出了一个妙招:到学校各种公开的“午餐研讨会”去混吃混喝。不管认识没认识,听得懂还是听不懂,先得个实惠再说。
三、经济学原理错了吗?
据说曾有一个国内来的观光团到纽约,想看著名的“自由女神”雕像。其中有一游客问:“where can I find the Free Woman?”。纽约人听了非常诧异:“Hey,guy,there is nothing free in New York(对不起,伙计,纽约没有啥是免费的哟!)。原来那位游客把自由女神(Statue of Liberty)说成了“免费女人”,从而闹了个笑话。
话虽可笑,却也从另一角度道出了问题的本质:“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万物皆有价,一定都有机会成本,这是经济学入门第一课必学的定律,甚至是最重要的经济学公理。但美国大量公共资源的提供,又怎么能做到免费或低价?由谁买单?怎么来维持?
分别这些“免费品”,大致为四个来源:一是来自个人,出于自愿目的。二是各种工商企业提供,主要的动因当然为促销和客户关系。三是来自非盈利组织如教会、民间机构,多为慈善公益目的。四是作为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的一部分,由联邦政府和各州、市镇政府提供。追根溯源,形形色色的“免费品”,无论来自何方,从经济学角度看都是有其成本的。但在其推出时,其实早就有人买过单了(个人或企业收入、税收、捐赠等),其成本已进入了赠与者的损益表——否则,这些免费品又从何而来?比如,个人或家庭扔出来让人免费拣走的旧家俱、衣物、书本和电器等,当然是他们自己曾经化钱了买的,而现在不需要了、或不值得要了。因为美国人工成本和垃圾处理成本较高,如果把它们当垃圾处理,可能会面临一项不少的处理费;如果正在搬家,将大件物品带到新家去,搬家费用可能又得水涨船高。何况美国是个高流动社会,工作变动、中短期访问学习的人很多,到期了就得“扯呼”,所有大件物品转卖不掉就得扔掉,留着很不值,或者根本没法携带留用。因此免费白送,固然类似于一项慈善行为,但也是在权衡了利弊得失后作出的,既自助又助人,节约了时间精力甚至金钱,何乐而不为呢。
义务教育、图书馆、博物馆、公园、体育场及有关社会服务等,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都有一定的使用边界和限度,也不可避免地会有着潜在的委托-代理、搭便车、机会主义、拥挤效应、过度使用等问题。在自利原则驱使下,资源的受托管理者可能有一种“成本最大化”倾向;资源的使用者或消费者则可能希望免费或者少付费来享受更多的社会公共资源或福利,长此以往会造成一种福利“刚性”。美国当然也会有类似问题,但总体看问题相对较少,公共设施和服务运作良好,公众的满意度相对较高,原因何在?从宏观环境上讲,党派竞争、权力分散制衡;地方自治、划小核算单位;税制激励、社会自愿捐赠;阳光行政、多种渠道监督,当然都是确保公共资源得到有效管理与合理使用最重要的因素。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和监督制约机制下,怎么收钱、收多少,怎么花钱、花多少,都力求明明白白,透明度很高,政府或其代理机构只是受托管理、使用这些钱而已,而不是自身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但可能是政治利益最大化,如连任、社会声誉等)。
久在收费体制下生存的我们,到美国后可能会有一个幻觉,觉得我在这里干很多事情都能“免费”,简直太赚、太好了!但老美可能不这么认为。比如,为什么在免费的义务教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资源方面,那么强调“在本地居住”(以房产证或租房协议来证明)这一条件呢?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在本地居住,你已经为地税作出了贡献,加上日常消费,又贡献了消费税(如麻州是6.25%),这样即使不考虑收入税及捐赠,在政府建设维护的公共资源中,已经有你的贡献了,再回馈给你自然是应有之义——也就是说,公共资源实行免费(或只是象征性收费)是应当的,因为我已经为我的公共品消费预先以税的形式支付了费用,提前买单了。如果再行收费,则不啻于对消费者重复征税或提高税率。
四、把“Free”做成大生意
“Free”,让人们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带来的不仅是愉悦和感恩,其实还有商业和发展机会。
远的不说,近的如我们每天都在玩的互联网,就是在“免费、自由和共享”的理念下,在美国诞生并发展起来的。在网络世界里,世界变得扁平化了,众生平等,创意无限。信息和数据以海量的速度积累,所有人都被吸纳、席卷与参与进来,一个在线默认价格几乎为零的“全球经济”过去十年里已蔚然大观——涵盖了从新闻到图片、从音乐到视频、从电子书到谷歌以及维基百科等免费的数字商品。随着层出不穷的开源软件和服务创新,网络给各国的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新奇体验的同时,互联网企业自身也飞速成长。通过“免费”,这些网络公司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聚拢了海量的点击率,待积攒了人气、稳定了用户后再寻求可以增值的商业模式。引领时代浪潮的美国Yahoo、Google、YouTube、Facebook、Twitter,莫不如是。免费模式催生了一代的数字精英,也影响了数以万计的创业者,同时吸纳了愿意为未来买单的巨量资本,创造出一个个财富神话。
新一代的互联网,无疑是一片自由的虚拟土地,深刻体现了美国的创造力。但仔细想来,这种无限的创造力,何尝不是由来自真实世界一个个思想驰骋、无拘无束的个体汇集而成的?
Free是“免费”,也是“自由”,是哲学,也是制度,或许这才是美国人一直在做、最擅长做的最大一桩生意吧。
这正是:民有民享本天理,免费午餐殊不易。无边无界任驰骋,自由做成大生意!
(作者:王洪淼 《经济学家茶座》61辑)
Tags:Free也是大生意,王宏淼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