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观点 >> 正文

北京名肴为何外地客居多?——刘宝宏

http://www.newdu.com 2018/3/16 《经济学家茶座》 佚名 参加讨论

    
    一、北京名肴外地客居多

    自春秋战国以来,北京一直是我国北方重镇,先后有辽、金、元、明、清五代王朝于此建都,汉、满、蒙、回等各族人民在此定居,现在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中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文化在北京融会交流,在饮食文化方面,形成了苔革百家、兼收并蓄、格调高雅、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北京菜”。北京菜的烹调方法可概括为“爆炒烧燎煮,炸熘烩烤涮,蒸扒熬煨焖,煎糟卤拌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北京烤鸭,是元、明、清历代宫廷御膳珍馐,传入民间已有200多年,成为北京特殊风味名肴之首。涮羊肉、香酥鸡、赛香瓜、凤凰趴窝、乌龙吐珠、怀胎鳜鱼等也都是京菜中的名肴。
    旅游不仅是观光赏景、走马观花,还包括品尝各地的风味佳肴。今年五一,携妻女赴京旅游,考虑到幼女是第一次“赴京”,品尝北京名肴自在情理之中。第一天在全聚德前门店品北京烤鸭,第二天于东来顺南河沿店尝涮羊肉。两天的品尝之路下来,一个奇怪现象引起我的好奇心:无论是全聚德的烤鸭,还是东来顺的涮羊肉,几乎全是外地客。何以见得?听听满餐厅的“外地口音”便知!
    张五常多次阐述过一个观点:天下最愚蠢的学者,是那些试图解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的君子们话说的虽不好听,但从研究方法角度看,保证研究对象的真实性确实十分必要。正因如此,为避免自己迈入“最愚蠢”行列,回乡后我在北京布衣书局的论坛发帖做了个简单调查:“请问北京书友一年能吃几次全聚德?”。从十几位跟帖书友的回答来看,排除公费宴请,自掏腰包者不足一年一次。这也就说,全聚德或东来顺那攒动的顾客群,大多是外地客。
    在2007年上市招股说明书中,全聚德介绍公司的消费群体主要有四类:政府外事客户、商务公司客户、旅行团客户、零散客户。据有关证券公司的调研报告,全聚德前门店、王府井店、和平门店三家老店的客源以商务、政要、旅游客为主,其中商、政宴请收入占比约为30%。换言之,70%左右的客源为旅行团与零散客户。无疑,这其中大部分应属外地客。由于公司的客源结构属于商业秘密,且统计本身有困难。所以,妄图掌握精确的数据不够现实。但以上材料足以证明,我的观察属实。
    外地客居多这事实之所以令人好奇,主要原因在于,北京名肴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贵”。全聚德前门店散台的一份套餐价格是198元,其中包括一份烤鸭、5张面饼、一份酱葱、一杯鸭汤。食量大的人,恐怕难以吃饱。东来顺南河沿店的一份双人套餐价格是265元,内里包括的肉、菜、调料等,按照以往的消费经验估算,在普通火锅店大致也就100元左右。倘若说“贵”是北京人鲜有消费此类名肴的一个原因,那么,为什么外地客却接踵而至呢?经济学假定人是经济人,凡事都讲究个成本收益比较,倘若说北京人的选择属于理性,那么,外地客是否就属于不理性?外地客消费能力高,又或者北京人都已“吃腻”等说法,显然不足为信,不谈算了。
    二、后悔成本与消费行为
      沉没成本不算成本,这是经济学中的老生常谈。所谓沉没成本,简单来说就是已经付出的成本。由于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学问,而选择是面向未来的。所以,恰如“覆水难收”,沉没成本不应成为选择的影响因素,不应归入成本之列。倘若一个人依据沉没成本做决策,则容易陷入“沉没成本误区”,典型例子是赌徒比照已经结束的赌局来决策下一局的赌注。教科书都是这么说,老师也都是这样讲。果然如此吗?经济学是选择的学问没错,选择是依据未来的可能机会也没错。但是,已经付出的成本对未来选择没有影响却不对!
    就以我此次赴京旅游为例。我与妻女是乘坐火车到北京的。火车票价计约500元,每日住店费用300元,合计800元。按照定义,这800元属于沉没成本,不应成为我决策是否消费北京名肴的影响因素。但实际上,我选择消费北京名肴,确实是参照了已经付出的800元。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的关键是有一个“后悔成本”。心理学上把后悔定义为将事件的真实结果(what is)和可能发生的一个比真实结果更好的假设结果(what might have been)相比较并伴随痛苦情绪的过程。后悔分为体验后悔(Experienced Regret)与预期后悔(Anticipated Regret),前者是指决策后通过实际比较而感受到的后悔,也即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后悔;后者是指当人们面对各种“反事实比较[ 反事实比较,简单来说就是设定与事实相反的条件对事实进行比较。”时,会预期他们可能会感觉到的后悔,并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把这种未来后悔降低到最小限度。与体验后悔不同,预期后悔发生在决策前。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为防止将来后悔,人们总是倾向于作出后悔最小化的选择,而非风险最小化的选择。与之对应,我们可以把“后悔成本”定义为“为减少后悔所引发的痛苦情绪而采取弥补措施所付出的代价”。换言之,倘若我因为“嫌贵”而放弃品尝北京名肴的话,那么,一个合理的预期是,倘若想弥补因放弃而可能产生的后悔,将至少再来一次北京,至少再次付出800元的旅行费。所以,虽然800元旅行费确实是沉没成本,但是,由于其直接决定着“后悔成本”的大小,同样影响着我是否消费北京名肴的决策。更确切地说,沉没成本直接影响后悔成本进而间接影响了我的消费行为选择。
    显然,沉没成本越大,后悔成本将越大,越及时消费越符合理性选择,反之依然。或许,这正是北京名肴本地客稀稀落落,外地客反而接踵而来的根本原因。对于北京人而言,总是感觉北京名肴就在自己身边,可以随时光临品尝,今天不去明天去,无所谓后悔成本,延迟消费也就正常。长此以往,甚至可能一年都不去消费一次。与之相反,外地客“好不容易”来趟北京,下次再来又不知何年何月,所以,及时消费也就理所必然。
    影响后悔成本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有出行几率、旅行费用。一个人的出行几率越高,其“下次再来”的可能性越大,后悔成本越小,及时消费的概率越低。旅行费用越高,沉没成本对后悔成本的影响越大,及时消费的可能性越大。反之亦然。由此推论,越是很少出门远行,且旅行费用不菲的人,其到北京消费名肴的可能性越大。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不少收入不高的人,虽然北京名肴相对来说确实贵,但消费起来却丝毫不犹豫的原因所在。
    当然,影响旅行费用的因素还可以进一步分拆。比如出发点与目的地的距离远近,是自费还是公费等。同样可以推论,距离越远的人,到达目的地消费“高价名肴”的可能性越大,自费要比公费消费“高价名肴”的人多。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搞个调查,找些数据,验证一下我们的推论。
    三、简短的结语
    看似不理性的行为,依然可以用经济学的“需求定律”解释。不是人的选择行为不理性,而是我们遗漏了某些因素让人们不理性起来。这或许是北京名肴外地客居多带给我们的理论启示。实际上,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一个城市的旅游景点,本地人可能还没去过几个,外地游客却已经跑了个遍;再比如,人人都听说旅游景区宰客成风,出发前也多信誓旦旦不购一物,但返程时却又往往是大包小裹。想揭开其中的秘密吗?试着用我们上面的思路分析一下吧!
    (选自《经济学家茶座》48辑)
    作者:刘宝宏 现任教于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1  张五常:《科学说需求》,中信出版社,2010,第18页
    2  反事实比较,简单来说就是设定与事实相反的条件对事实进行比较

Tags:北京名肴为何外地客居多?,刘宝宏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