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山:三农问题源于“老板缺位”
三农问题学者访谈【学者系列访谈之张晓山访谈(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是我国研究“三农”问题的顶级专家,是影响中央“三农”政策制订的智囊团成员。
9月24日,张晓山出席首届南方农村报·中国农村发展论坛。年近六旬的他身行矫健,目光炯炯,发起言来思维缜密,措词严谨。25日,在众多媒体的围追堵截中,刚受聘为本报战略顾问的张晓山,接受了本报的专访。
“购买农资给补贴”
“让农民得实惠”
“再分配机制不合理”
国家虽出台了一系列限价措施,但化肥等农资价格仍一路上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全面减免农业税给农民带来的实惠不被冲抵?本报以这个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提问开始了采访。 “农资特别是化肥价格持续上涨,一方面是因为原材料涨价,另一方面不排除有农资生产、销售企业钻政策空子,吞噬了国家给农民的好处。”研究农业经济近30年的张晓山认为,如果要更好地保护农民利益,就需要重新审视目前补贴农资生产环节的做法。
“在目前市场经济运作机制下,光是限价不行,可以考虑参考目前对农民种粮,购买农机、良种时给予直接补贴的做法,在农民购买农资环节给予补贴。”张晓山说,这样既可以有效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又能让生产企业获得一定的利润。
去年《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和今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两个中央“一号文件”反映出中央破解三农问题由表及里、从当下到长远的思路,假如明年再有一个“一号文件”,会着重涉及哪些方面?
对此,张晓山谨慎地表示,从今年起,全国绝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已步入“后业税时代”,这将给农村经济社会带来深刻变化,“如果明年再有一号文件,将在全面回顾今年农村工作的基础上,着重解决导致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继续扩大的深层次矛盾。”张晓山确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让农民得到实惠”这个政策大环境不会改变。
三农问题千头万绪,其中最根本的矛盾是什么?“计划经济时代长期形成的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仍未最终打破,现有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严重向城市倾斜,不利于农村、农业发展。”张晓山说,三农问题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其解决在于宏观经济社会政策的取向。
“在目前的财政制度下,政府财力向上集中,几乎没有给县以下留下发展资源,使得县、镇两级无法更好地行使职能,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不足。资源再分配机制也存在不合理因素。”张晓山对当前由中央各部委掌控大量“专项资金”、投向随意性大的做法持强烈否定态度。“这不但极易演变为权力资源寻租,而且对基层发展也是弊多利少。”
“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能有效增加农民话语权
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是张晓山长期关注的问题。过去,政府大力提倡“公司+农户”的模式,并在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方面投入大量资源。近两年来,鼓励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政策相继出台,“合作社法”也已进入起草筹备阶段,可能在明年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公司+农户”与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这两种模式孰优?
张晓山认为,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农户和市场对接,比较哪种模式更好,根本在于看哪种形式能让农户成本更低地进入市场。“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曾在联结千家万户与市场对接上确实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农业龙头企业在市场营销、管理、技术方面有优势,但这种模式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即公司和农民利益取向往往并不完全一致,公司在实现利润最大化时可能伤害到农民利益,农户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相对而言,由专业大户带动发展专业合作社,可能会更好地实现农民与市场对接后方方面面的利益,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张晓山说,保护和培育由农业专业大户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社进入二、三产业是比较理想的模式,由此衍生出来的“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农户的对话地位,值得提倡和学习。
“发展农业产业化,功夫在农业外。”张晓山强调,加快城镇化,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工商产业发展,能够有效改变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的格局;在农业上要培养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使其可以更低的成本进入市场;此外,要大力促进农业初级产品加工,使其增值,扩大利润空间。
“将土地收益留在农村”
“将村代会做实”
“加强乡镇自治性”
如何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今年初,张晓山提出,落实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关键在于实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促使承包经营权真正成为财权。接受专访时,张晓山更深入地阐释:农民土地权益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不能得到大部分农村土地增值收益。无论是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市场,还是土地征收征用方面,农民都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
目前,在保持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要严格控制征地,必须破除大利益集团影响的阴影,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保证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享有相应份额。“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一级市场,通过招标或土地入股等形式,将大部分土地收益留在农村。”
针对全面免除农业税后农村基层财力更加薄弱,影响公共事业投入和政府职能的正确履行等问题,张晓山提出,在后农业税时代,只有镇、村两级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农村公共财政体制才能真正落实。
“目前,农村存在的种种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老板缺位’。”农民是镇、村治理的真正主人,但事实上他们的发言权被虚置了。在实行村民自治方面,本该享有最高权力的村民会议不少地方一年开不了一次,非规范选举出来的村官反客为主,村委会从办事执行机构异化为权力机构,村民对村干部的监督制衡难以实行。“这方面的一个改进尝试是将村民代表会议做实,形成对村委会的有效制约。”
“在乡镇治理机制改革方面,一个根本目标是将对上负责和对群众负责有效统一起来,使乡镇政府的运作真正落实到为人民服务上来。”张晓山认为,当前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执行上级的指令任务,但作为一级政府,为本地群众提供公共服务、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应该是其最主要的职责。要有效实现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根本出路在于改变自上而下的授权机制,加强乡镇政府的自治性,通过推进乡镇直选、财税等制度改革,给地方留出更多的发展资源。
文章出处:南方农村报
Tags:张晓山,三农问题源于“老板缺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