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当前,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进行,如何利用信息化时代的高科技产物和数字经济迅猛发展所带来的高效、智能化生产的技术优势,通过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构建出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创新体系是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摘要】当前,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进行,如何利用信息化时代的高科技产物和数字经济迅猛发展所带来的高效、智能化生产的技术优势,通过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构建出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创新体系是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创新体系 制造业 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646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同时,还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些论断充分说明了要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实现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实体经济是主要着力点,制造业是主攻方向,创新是第一驱动力,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则是主要牵引力。建设完善的制造业创新体系,是应对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的重要举措。在信息化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制造业创新体系将完成的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在中国经济踏上另一个高速发展的新周期之时,制造业和信息化的协同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保障。
我国制造业创新体系缺乏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创新体制不完善,创新载体分散。要把建设适应网络化协同创新的新趋势和新要求的创新中心建设作为创新体系构建的核心节点,但是在现有的创新载体中,因为机制体制的限制,这些创新载体协同创新程度较低。现有的创新载体多为科研院所、国有企业或是依托高校而建的研究中心,这些单位有不同的评价机制和利益导向,创新成果严重分化并只局限在某个领域内部,与产业链上其他环节的匹配度和衔接度不高,创新成果向产业化转化时出现脱节。政府对于创新载体的管理也存在各部门分头管理,尚未形成制造业协同创新网络,导致创新投入重复等资源的浪费。
技术创新服务资源有限,创新支撑服务相对缺失。创新体系的内容中不仅仅包括技术创新及基础设施的建设,还需要一系列支持技术创新的创新环境、为创新提供投入要素的创新资源平台和支持创新活动顺利进行的创新服务机构。我国与制造业创新体系相配套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支撑性创新服务资源是分散的,没有形成具有规模的、能够提供知识流动、人才交流、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以及创新资金支持的综合性创新服务平台,为制造业的创新体系建设提供配套资源和信息的支持。
创新人才储备不足,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实际需求脱节。目前,我国制造业创新人才的人数远远不能满足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需求,在多个层面都存在人才缺口。创新人才既包括创新才能的高端技术型人才,又包括具有工匠精神的操作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之一,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对接”“产学结合”不够深入,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一致。缺乏专业系统的制造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科学完善的学科体系,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此外,从企业角度来看,一些企业对员工缺少专业化的培训,人才的专项技能提升空间不足。
创新资金引进渠道不畅,金融支撑体系还需完善。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度不确定性等特征,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金融配套服务。目前,制造业的创新资金来源依旧有限,现有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不能满足我国的创新资金需求,创新资金定向服务和金融产品有限。金融保障机制如征信信息的核查、企业信用评级机制还在建设中。另外,受市场准入机制的阻碍,民间资本进入创新金融体系的程度还比较低,出现了民间资本“投资难”、创新企业“融资难”的尴尬局面。
利用信息化技术助推制造业创新体系的构建
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整合创新资源、打造为制造业创新能力服务的综合性平台。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网络化创新中心,创新中心平台汇集创意设计、研发资源、科研信息、知识产权信息等内容,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行业数据汇集、挖掘和分析,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分析并迅速作出反应,提高企业柔性制造能力和精益生产能力。另外,大数据和智能制造的结合能够更准确地分析市场需求,帮助企业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与消费者零距离接触,将市场信息和消费者需求与企业的生产联系起来,精益化生产管理,打造供应链上下游融通发展的信息共享平台。利用数据驱动企业进行智能生产,优化控制企业价值链上研发、制造、营销和售后服务等各环节活动,实现全价值链的多元化增值。
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人才网络平台,汇集全球创新人才。网络平台作为人才与企业的连接器,将离散的知识工作者群体汇集到平台上,通过大数据帮助将人才与创新需求进行匹配,实现人才的自由流通,摆脱地域限制,吸引和挖掘全社会甚至全世界的创新人才。建立校企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将专业培养目标与制造业企业创新人才的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互联网实现校企之间的实时互动、技术和知识的共享,联合培养符合行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建设“政府—金融机构—社会”三位一体的制造业创新投融资服务平台,引入多元化投资机制。可由政府牵头整合各方资源,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共享平台,优化金融支持技术创新的生态环境。利用互联网,整合各方资源,一站式解决“投资—融资”信息不对称、企业征信体系不完善、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不顺畅等问题。另外,通过政府提供的创新资金补贴作为引导,以银行、担保、创业投资、产权交易、证券等机构为依托建设投融资平台,吸引民间资本的注入,拓宽制造业创新资金来源,为创新活动提供高效的资金链。
注重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完善创新体系的构建内容。互联网技术的崛起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虽然给制造业创新体系带来的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人才、技术、资本的流动便利,但是也使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模仿壁垒和利润空间也不断被侵蚀。在数据经济时代,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成为制造业企业新的基础设施,大数据成为制造业企业生产的新要素,企业生产成本降低和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依靠技术创新带来高额利润的盈利模式也被改写。依靠商业模式创新,为制造业企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仅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了技术创新支撑,也为企业提供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工具,只有将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有机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创新成果的商业价值,丰富并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的构建内容。
(作者为辽宁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基于‘双创’背景的大学生创业软环境建设研究”(项目编号:L16BJY037)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