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全产业链的“绿色”长板
推动中国全产业链优化升级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推动中国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不仅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现阶段,无论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还是在传统产业能级提升方面,全产业链发展面临着诸如关键核心环节缺失导致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不强、产业链内外循环链接能力较弱导致产业链网络节点地位较低、产业生态松散导致产业链协同效应难以发挥、产业链韧性不足等问题。因此,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全产业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优化全产业链发展环境,强化要素支撑,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意义重大。
锻造全产业链的“绿色”长板
杨丹辉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数字化和绿色化成为全球产业变革的两大趋势,也是中国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发力点。近年来,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落实,中国绿色技术创新力度加大,推进绿色制造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特别是“十三五”后期,污染治理攻坚战在全国范围打响。面对持续的环保高压,钢铁、电力、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耗能和排放“大户”绿色转型的“倒逼效应”增强。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投身到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应用中,主动打造绿色供应链,先行示范作用凸显,绿色发展的市场环境显著改善。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现阶段中国工业能源资源消耗、污染排放总体水平仍然偏高。在实体部门的绿色转型过程中,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政策工具单一、激励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工业领域尚未形成群体性绿色技术突破,低碳技术创新和绿色产品开发较为分散,平台式、体系性、集成化绿色创新缺位,绿色标准体系不健全,覆盖面窄,更新不及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十三五”时期,绿色园区和绿色工厂评估认证工作的进展相对顺利。相比之下,绿色产品认证进展却明显滞后,已获得认证的产品数量远远少于规划目标。究其原因,由于工业品种类繁多、一些技术和产品的“绿色程度”难以量化、缺少足够的基础数据和公开信息支持等,导致绿色标准标识制定认证困难,制约了绿色设计、绿色评价等工作开展。另外,无论是终端市场、金融机构,还是各级政府,对绿色产品的有效激励不足,企业认证积极性不高。
应该看到,由于绿色研发投资的收益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在现行国家标准和激励政策体系下,绿色工艺技术开发应用、绿色产品市场推广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企业成本。因此,国内企业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投入在很多情况下是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压力、国际贸易壁垒和环境规制约束而做出的被动选择,企业绿色转型的综合能力不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疫情叠加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严重冲击全球经济,不少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在绿色技术和产品研发的资金安排方面捉襟见肘,加之绿色设计和绿色产品的信息不对称,致使来自市场的正向回馈不足,绿色项目的风险溢价长期偏高,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绿色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另外,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仍存在体制机制障碍,政府绿色采购引导作用有待提升,推动绿色发展的公共服务以及市场化的绿色金融产品供给滞后。而在现行教育和科技体制下,官产学资之间有效协同联动的创新和产业化机制不够畅通,不同主体的绿色创新活动闭门造车,绿色市场搜寻和需求痛点定位能力普遍较弱。
从需求侧的情况看,受收入水平、消费观念、二元结构等因素影响,国内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可度低。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收入群体加快分化,部分消费者开始追求低碳环保绿色的生活方式,也有一些消费者对汽车、家电等消费品片面追求排量和容积,过度包装等不理性的消费偏好以及奢侈浪费等不良消费习惯仍有市场,普及绿色消费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广绿色产品难以一蹴而就。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关于何为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不少观点将其解读为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优势、完善的产业生态以及不断增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这些无疑是中国制造竞争优势和中国经济发展韧性的集中体现。但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讲,其产业链长板与短板的内涵和外延是动态变化的。从这一角度出发,绿色发展不仅是突破后起大国工业化进程的资源环境约束、引领中国工业驶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动力,也同样能够助力产业链供应链形成长板效应。实际上,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绿色竞争已成为各国科技力量和产业链优势比拼的新领域。绿色竞争不再局限于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矿产的争夺,而是在制造范式、创新理念、产业生态、排放标准、环境规制、消费方式等方面的全方位铺开。其中,作为全球绿色转型的先行者和领导者,在疫情重创欧洲经济的艰难时刻,欧盟不断强化在绿色低碳等自身优势领域的战略布局,以2050年率先实现“碳中和”为远景目标,高调确立了绿色复苏的主攻方向,在《欧洲绿色协议》中,数字化与绿色化同频共振、协同推进已经上升为欧盟“绿色复苏”最具时代特色的战略导向。
面对全球绿色发展的新趋势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新要求,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中国碳排放总量于2030年前达峰,继而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为中国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树立了更高的目标,也为“十四五”时期实现绿色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可以预见,支撑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应该是也必定是绿色的、可持续的。为此,要对连续三个五年规划开展强制性节能减排成效评估,构建开放式、多层级、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绿色制造投入机制和响应体系,营造“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良性互动的绿色发展环境,加快由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
坚持创新驱动,打造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组建绿色技术研发中心,加大前沿绿色技术研发投入力度。积极培育壮大绿色技术创新主体,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支持创建国家级绿色企业技术中心。强化技术创新的绿色导向,制定发布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和绿色技术推广目录,引领绿色低碳领域的原始创新,抢占绿色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同时,“十四五”时期,应积极推进工业领域“碳中和”试点示范,精准识别工业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科学研判新兴产业和传统部门的减排技术路线,细化分解“3060”减排目标,着力推动绿色园区和绿色工厂的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在重点行业和地区率先打造一批“碳中和”样板园区和“灯塔”工厂,尽快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从要素利用方式、生产流程变革、能源管理潜力及其效果来看,绿色化与数字化互为条件、相互融合,共同支撑中国工业整体素质的改善和全产业体系再造。推动数字经济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是大数据时代两化融合的提升和深化。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及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不仅能够为绿色产品设计制造销售提供新的研发理念、技术手段和商业模式,而且传统产业绿色改造、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方式的绿色化创新同样要依靠丰富的数字要素和优质的信息平台。然而,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一些企业却不得不在数字化与绿色化之间做选择,难免顾此失彼。针对企业的现实困难,应将数字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的“新两化”作为锻造产业链长板的发展路径,完善工业数据要素的定价和交易机制,打通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之间的端口,鼓励企业采用大数据等技术采集生产管理流程中的关键参数,改进工艺流程,提高管理效率。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技术面向“碳中和”目标的应用场景和价值实现方式,引导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形成合力,深度挖掘、系统集成、综合运用工业数据资产,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能源管理和生产方式绿色化、精益化改造,实现数字化与绿色化“双翼齐飞”。
需要强调的是,绿色发展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长期事业。“十四五”时期,各地区应结合自身的产业结构特点,建立完善多方共治的绿色行动机制,在绩效考核和人事任免、土地规划管理和审批、财政预算管理、城乡规划和投资项目管理等方面,构建以绿色发展为优先导向的决策体系,形成推动绿色制造发展的政策合力。同时,加强绿色制造成果宣传和推广,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公益性宣传活动,在全社会树立绿色消费的良好文化氛围。
从国际合作的潜力来看,尽管全球绿色竞争加剧,但绿色在国际合作中仍具有突出的“无公害”特质。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绿色治理,推进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全球合作,凝聚绿色共识,营造有利于绿色发展的外部环境。
杨丹辉,戴魁早,赵西三,余典范,黄寰.推动中国全产业链优化升级[J].区域经济评论,2021(02):5-16.
Tags:锻造全产业链的“绿色”长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