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工业经济学 >> 正文

管理智能化:理论方法、系统建设与发展路径

http://www.newdu.com 2022/9/21 《企业经济》2022年09期 张金昌 参加讨论

    [摘要] 管理工作作为人类脑力劳动的一部分已经开始了智能化探索。管理智能化就是利用机器设备、软件程序等技术手段操控并完成管理工作的方法。管理智能化实现的基本逻辑是通过因素穷尽和持续优化找到准确计算方法,用准确计算方法来回答管理问题。通过这些可以固化到计算机软件之中的准确计算方法,让计算机软件实施自动管理就是管理的智能化。管理智能化系统建设要坚持先应用成熟系统、再委托专业公司开发、最后自主研发的策略,系统开发要坚持由点到面、模块化、组件式、快速迭代原则。管理智能化的发展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建立国家直接采购的发展动力机制,并将其上升为一种国家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管理智能化的大发展并快速提高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 管理智能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发展路径;基本理论
    [基金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企业管理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编号:210203005)。
    一、引言
    管理智能化就是利用机器设备、软件程序等技术手段操控并完成管理工作的方法。管理智能化思想产生于1995年,当时国内许多学者从管理内容智能化[1]、智能化管理技术[2]、管理信息系统智能化[3]、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4]、智能人机系统[5]、智能决策系统[6]、管理专家系统[7]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在实践中,1991年之前的欧洲特别是法国就已出现以下事实:(1)在法国邮局的Minitel终端(一个当时在法国专用的互联网系统)上,用户可以直接订购皮尔卡丹公司生产的西装并能在提交订单之后的第二天下午2点之前就收到订购的西装;(2)用户在订购西装时,可以输入自己的身高、肩宽、体重等个人信息,系统会自动推荐多款西装,订购者可在终端上更改袖口、领口、颜色等,从而得到按自己尺寸和喜好设计的个性化的西装;(3)欧洲国家的报纸订阅已经出现了读者在头一天晚上10点之前下订单,第二天早上5点之后发行人就能将报纸送到预订者指定地址的情况;(4)法国尼斯晨报社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内部办公管理系统提出办公用品的领用申请,15分钟之内连接各办公室的自动传送管道可将所需办公用品送到申请人房间。这一系列事实表明,企业管理的智能化时代已经到来。
    2003年11月21日学者陈佳贵研究员在《光明日报》发表了《智能化:企业管理技术的发展方向》一文[8],指出“管理智能化技术是在提炼总结计算机网络时代成功企业管理做法的基础上,超脱各个企业的具体环境和具体行业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管理技术。它的推广应用有可能带来企业管理的革命性变化,带来企业效率的普遍提高,是企业管理技术发展的基本方向。”“管理智能化技术并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某一专业管理领域,凡是需要人们重复进行脑力劳动、需要凭知识、凭经验决策的地方均可以开发和使用智能化技术。”他敏锐地认识到,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是智能化(见图1)。虽然21世纪初以来我国已有1万多家企业和100多家银行使用了智能管理软件,但迄今为止学术界讨论管理智能化的文章仍然较少。有鉴于此,本文将就管理智能化的理论方法、系统建设和发展路径进行探讨。
    
    图1 智能化是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二、管理智能化的理论与方法
    (一)管理智能化的基本理论
    管理是管理者使用管理方法对管理对象进行管理以实现某一管理目标的工作。在这里,管理者对管理对象进行管理,能否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其核心是使用什么样的管理方法。而能够确保不出现失误、全面实现管理目标的方法就是智能化方法。智能化方法就是利用机器设备、软件程序等技术手段来操控以完成管理工作的方法。智能化方法应用到企业生产制造领域就是智能制造,应用到企业管理领域就是智能化管理。目前,人们对智能化方法的应用效果存在不同看法:如果将智能化方法应用到企业生产制造环节,以此代替人类体力劳动,实现智能制造,则其工作的速度、效率和质量能远远超越人类自身,没有人会对此产生怀疑;但是,如果将智能化方法应用到企业管理工作之中,代替人类去从事脑力劳动,实现智能管理,其工作的速度、效率和质量是否也会超越人类自身,则很多人对此持怀疑态度。这一认识问题如果不解决,人们对智能管理的疑虑就难以从根本上消除。
    简单地说,管理工作是一种收集、认知、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工作,随着语音识别、机器翻译、图文识别、智能写作、机器感知等技术的发展,这类工作的绝大部分已经能够通过计算机软件程序来自动实现。,换句话说,信息搜集、数据计算处理、听说读写、分析判断等工作目前已经能够由计算机软件自动实现,其工作速度、效率和质量已经超过了发明这些方法、设备的人类自身。目前计算机软件还没有很好地解决和回答的问题,是那些新出现的、需要回答的管理问题。不难发现,无论是新出现的管理问题还是已经存在的管理问题,都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定量问题;另一类是定性问题。那些可以通过计算的办法来准确回答的问题,都可以归为定量问题;而不能找到准确计算方法来回答的问题,则都可以归入定性问题。定量问题回答交给计算机软件来自动回答,计算机软件回答定量计算问题的能力已经超过了人类大脑,因此没有任何困难。定性问题的回答,由于未能找到准确计算方法来回答,在这个时候就需要用穷尽各种可能情况,在每种可能情况既定的情况下再寻找准确或尽可能准确计算的办法来回答。如果所有定量问题和定性问题都可以转化为一个可以用计算的办法来回答的问题,那么所有管理问题的回答就都可以固化到计算机软件之中,由计算机软件来自动回答。[9]这就是管理智能化在技术上得以实现的最基本逻辑。在可以穷尽的领域寻找穷尽各种可能情况的准确计算方法;在未能穷尽或出现例外情况时的领域持续地寻找准确计算方法,持续地优化实现管理智能化的软件系统,就能实现智能化管理。
    以企业管理工作的智能化为例,一个企业的管理工作是千变万化的,但在每一个具体的时点企业需要面对和处理的客观现实情况只有一种,只要事先将这种情况遇到的管理问题的准确回答方法找到,将其固化到计算机软件之中,那么这个时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可以完全交给计算机来自动回答,在这个时点就实现了管理工作的智能化。将各个时点管理工作的智能化方法穷尽,将其固化到计算机软件之中,就实现了管理工作的智能化。
    (二)管理智能化的基本方法
    1.准确计算
    管理智能化的最主要方法是“准确计算”。我们日常工作中使用的计算器,就是将准确计算方法固化到软件芯片之中的典型例子。各种计算公式、统计模型和问题回答,只要已经证明其计算所得出的答案是唯一正确的、被公认且没有异议的,这种回答问题的方法就是“准确计算”法。这种能够“准确计算”的方法都可以固化到计算机软件之中,由计算机软件来自动回答。这里的“准确计算”不仅仅是指定量问题或者是数据用计算公式的准确计算,还包括只要输入任意一个问题或任意一组条件之后能够得出唯一正确结论的“一对一”的精准配对。凡是客观的、唯一的、公认答案的问题,其回答均可以归入通过“准确计算”的办法来回答的问题,这类问题的解答方法可以固化到计算机软件之中,由计算机软件来自动实现。推而广之,任何一个管理问题,只要能够转化为一问一答并且能够得出唯一正确、没有争议结论的问题,无论回答的过程是定量计算还是定性描述,无论配对的过程使用了复杂模型还是简单的“一对一”对照,都可以将其归入“准确计算”问题,由计算机软件来自动作答。
    对于许多管理问题的回答,只要我们不被传统观念所束缚,就能够找到准确计算方法。以企业还债能力的评价为例,过去由于没有准确计算方法,常常使用综合打分的方法来综合评价。但这种评价方法容易受打分指标的选择、打分权重系数的设置影响,难以得出准确的、唯一正确的评价结论。当我们冲破这一传统观念的束缚,努力去寻找准确计算方法的时候,便会发现企业能否还债问题的回答,可以通过计算“可用来还债的资金”这个指标,然后将计算结果与需要偿还的债务进行比较,也就是运用定量的计算方法就可以得出能否还债、没有争议的唯一正确的结论。这里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找到回答企业“可用来还债的资金”是多少的准确计算方法。[10]
    寻找“准确计算”方法最大的阻力来自人们已经掌握的所谓“难以准确计算”的传统观念和知识。仍然以偿债能力评价为例,传统方法是用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指标判断,也设计了加权打分法、信用评级法和内部评价法等较为复杂的方法,但这些方法都只给出还债可能性大小的结论,而不能给出企业能否还债的准确结论,导致企业能否还债的最终结论还是需要依靠评价者的个人主观判断来给出。企业能否还债在客观上如何判断?要看企业在要还债的那一天能够回来多少资金可以用来还债,用可以还债的资金和需要偿还的资金进行数量比较,就可以得出企业能否还债的准确结论。即使不能还债,也能知道企业偿还到期债务还差多少资金。所以,只要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努力去寻找,就有可能寻找到准确计算公式。
    企业的未来确实存在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但是,当我们抽象地假设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就是企业过去一年情况的重复,那么这时我们就能非常容易地计算出企业在未来某个时点能用来还债的资金是多少,它在数值上就等于企业未来资金周转过程创造的新增可动用资金总额与企业现在立即可以使用的还债资金的和。有了这个数值,就可以通过金额比较的办法准确回答企业债务到期时能否偿还的问题。有了这一基本计算方法,如果未来一年企业的经营状况发生了变化,只要我们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计算出未变化之后可以用来还债的资金数量,就可以准确回答在变化的情况下企业能否还债的问题。这里的核心是,当有了这个计算公式之后,无论企业的经营形势未来发生什么变化,只要我们能够确定未来的各种可能情况,就能够通过准确计算的方法得出能否还债的明确结论。
    当我们冲破已有知识、方法、模型的束缚,从最原始、最朴素、最基本的视角来重新提出问题和寻找问题答案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过去许多表面上看起来不能通过准确计算方法来回答的问题,现在均可以通过准确计算的方法来回答。以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评价为例,如果我们和西方学者一样将这一问题的回答归结为财务困境预警或破产预警模型的构建问题,比如:使用奥特曼Z-score模型、人工智能方法来构建财务困境预警模型[11],就难以产生准确计算方法。但如果站在企业管理实践一线的角度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企业是否出现资金链断裂问题,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现金支付能力,当企业缺乏足够的现金去支付其应支付的资金时就会出现资金紧张[12],就存在资金链断裂风险。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是一个资金供应问题,需要支付的资金是一个资金需求问题,只要我们能够计算出企业未来某个时点创造的现金和需要支付的现金,将二者进行比较就可以确定企业是否拥有现金支付能力,是否存在资金链断裂风险。如果存在这种风险,这种风险便已经通过现金支付资金缺口的大小表现了出来。如此一来,企业是否会发生资金链断裂风险的问题,就转化成为一个准确计算并比较企业现金缺口大小的问题,这是一个能够得出唯一准确的、可以用客观事实进行验证的结论。有了这个结论,就没有必要再使用各种预警模型来计算资金链断裂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小。
    2.因素穷尽
    如果在现实中许多问题的回答找不到准确计算方法,暂时无法通过计算的办法来回答,这个时候就需要使用“因素穷尽”的方法。“因素穷尽”方法的核心是要尽可能穷尽各种可能情况,然后在每种可能情况之下去寻找准确计算方法,再由“准确计算”方法来回答。进行这种穷尽的目的,一方面是因为如果不区分各种可能情况,不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情况之间相互交叉,导致很难固定一种结果来作为唯一正确的“准确计算”方法;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未来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如果不充分考虑这些可能性,不针对每种具体情况找到准确、可靠的方法来回答,就可能产生一定比例的失误。“因素穷尽”的目的,是追求尽可能不出现失误,做到万无一失。
    我国神州飞船的发射和收回,就是追求各种可能情况下“万无一失”的典型做法。长征二号F火箭目前发射的成功率是100%,安全系数为0.99996,确实已经达到了1万次发射中失败的概率不超过1次的水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每一个环节、每一种情况都要事先考虑,做到尽可能穷尽。要达到这种水平,就必须经过各种实验、试验,穷尽各种可能情况,并且把每种可能情况下的正确处理方法固化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由计算机系统控制、用技术手段来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穷尽的手段是进一步细分、细化各种可能情况,穷尽的目的是最终达到准确计算、完全正确、不出错误的程度。而且,即使出现错误,也能够通过对各种情况进行回溯的办法找到具体原因,并进行重新细分和计算。
    有了准确计算方法和“因素穷尽”方法,有了各种可能情况下的正确判断方法,就可以将这些方法固化到计算软件之中,由计算机软件来代替人去自动进行分析、判断、决策、控制等管理工作,实现管理工作的智能化。
    尽管企业管理工作千变万化、企业实际情况在不断变化,但在每一个决策和判断时点,企业需要面对和处理的客观现实情况只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决策也只能有一个。管理过程为什么需要管理者去主观选择和决策,就是因为有多种情况存在,决策者并不知道每种情况下的可能结果,所以需要通过决策者主观判断来解决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已经事先穷尽了各种可能出现的现实情况,并且已经找到了正确的、科学的、可以智能化处理的方法,我们决策者的主观决策和选择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为符合客观实际需要的、正确的决策只能是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一样是唯一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将各种可能情况下的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固化到计算机软件之中,只要穷尽了各种可能情况,今后无论是出现了哪一种情况,都可以让计算机软件自动根据实际情况去搜寻、回答和解决,这就实现了管理问题回答的智能化。
    如果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已建立的现有的智能化管理软件就难以正确处理,在这个时候才需要管理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新出现的实际情况想办法去解决。但是,只要将解决新问题的新算法、新思路固化到计算机软件之中,就可以实现解决这个新问题的智能化。如果固化到计算机软件中的方法出现了错误,得出了与客观现实情况不一致的分析判断结论或处理办法,那么只要根据客观现实情况将错误之处纠正过来,而且在以后的分析判断中就不会再重复犯类似的错误了。准确计算方法与“因素穷尽”方法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各种管理问题智能化解决和回答的管理智能化核心方法。
    3.持续优化
    管理智能化需要“因素穷尽”,但目前受人类认知水平的限制,对许多问题的回答还难以做到穷尽各种可能情况。这就需要将“因素穷尽”过程分为3个层次来进行: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持续优化。首先,在人类现有认知水平条件下追求“因素穷尽”;其次,在计算机技术帮助下追求“因素穷尽”;最后,在实践应用过程中追求“因素穷尽”。举例来说,企业利润变化的可能情况,最常见的穷尽方法是“上升”“下降”“变化不大”3种。如果进一步深入考虑,精细化区分,以便在不同情况下采取不同的对策,则可以区分为“成倍增长”“大幅度上升”“有所上升”“基本不变”“有所下降”“大幅度下降”“成倍下降”7种情况。但是,企业的实现利润存在为正和为负两种情况,在这种情况最少需要考虑16种情况,即盈利的上述7种情况,亏损时也存在亏损成本增加等7种情况,还需要增加“由盈利转为亏损”和“由亏损转为盈利”两种情况。如果将“由盈利转为亏损”的亏损再划分为“有所亏损”“大幅度亏损”,由亏损转盈利的盈利划分为“有所盈利”“大幅度盈利”,则又会增加4种情况。如果再进一步考虑利润为零、盈亏平衡的情况,则又会增加“由盈利转为盈亏平衡”“由盈亏平衡转为盈利”“由亏损转盈亏平衡”“由盈亏平衡转为亏损”4种情况,这就是24种可能情况。这是在没有计算机软件帮助时,人类自身可以通过认识的细分、情况的细化来追求可能情况的穷尽。但在需要考虑的维度较多时,就需要借助计算机手段来帮助人们实现因素穷尽。比如:根据企业的盈亏情况区分为24种情况,再根据企业收入增长速度的差异将收入区分为7种情况,然后根据企业规模的差异将企业区分为大、中、小、微4种类型,用这3个维度来区分企业盈亏的各种可能情况,则会出现672种情况(24×7×4)。此时,让计算机软件来辅助进行各种情况的可能排列组合,并将其列示出来,就要比人类手工列示容易得多,并且在计算机软件的帮助下,还能比较容易地通过追加维度进一步穷尽各种可能情况。在计算机软件帮助下进行的各种可能情况的穷尽,更不会出现遗漏。然而,即使在计算机软件的帮助下实现了各种情况的穷尽,由于客观现实情况往往比理论更加丰富,又或者出现了新的情况,在这时,就会出现没有穷尽的例外情况。当新情况出现之后,就需要我们重新考虑并追加穷尽新的可能情况,且将这些新追加的可能性补充到计算机软件之中。管理智能化的过程,就是不断细化各种可能情况、不断优化分析判断思路和模型、不断提高管理工作精度和效率的过程。与过去人类自身积累知识与智慧所不同的地方是,智能管理软件在持续优化、迭代更新过程中积累的智慧,是准确计算智慧和“因素穷尽”智慧,这就让人类过去的智慧在智能化过程中被条目化、明细化和准确化。由于这种智慧可以固化在计算机软件之中被其他使用者复用,使得这种智慧在复用过程中得到持续、快速的验证,从而能提高其准确性、可靠性。在大量用户使用智能管理软件的情况下,不正确的分析判断过程、分析判断结论能够很快通过实践被发现。以企业盈亏的原因评定为例,当我们将企业的盈亏按照利润、收入和企业规模分为672种情况的时候,当客观现实中出现了一种智能管理系统中没有的新情况的时候,比如出现了收入为负的情况,那么,这一新情况就会很快被暴露出来。由于出现这种新情况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客观事实,只要我们对新的事实重新进行梳理,将这种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及其分析判断方法添加到智能管理软件之中,软件拥有对新情况的正确分析判断能力以及软件的准确性、适用性就会得到提高。但是,如果不使用智能管理软件,则这类新的情况通常是难以被发现的。这主要是因为,如果没有智能软件事先自动检查确认新情况不属于672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按照人类自身的分析判断方法,就会先通过搜索自己的记忆和过去思考及接触过的各种可能情况,这样才能明确这是一种新的与已有的672种情况不同的情况。这就是说,智能管理软件的使用,能够使过去已经考虑过的各种可能情况被自动考虑,不再需要人类去重复思考,只有在出现与原来各种可能情况不同的时候,才需要作进一步分析、研究和明确。把这种情况下的分析判断思路和方法固化到智能管理软件之后,软件的智能化水平就会得到新的提高。
    智能管理系统的诞生使过去没有相关管理智慧的企业或个人也能使用他人管理智慧实现自己企业管理工作的智能化。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智能管理系统还可以自带知识积累、问题反馈、智慧更新的功能,并且在某些情况下还具备自动积累知识经验、自动使用这些新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自学习功能,这些功能会使智能管理系统的能力获得大幅度的提高。随着智能管理系统的用户数量的增多,被发现未解决的管理问题就会增多,系统学习积累的可能情况和能够解决的问题也就增多。在这种情况下,系统的更新迭代速度也就加快。经过一个较长的持续学习、持续优化、持续应用过程,通过“吃一堑长一智”的积累,智能管理软件的准确性会不断提高,它的管理能力将会发展到超过任何一个提供管理智慧的专家个人的程度(见图2)。
    
    图2 管理智能化实现的基本逻辑和方法
    谷歌Alpha下象棋(围棋)软件,通过计算机软件相互之间及其与人类的对垒,最终穷尽了各种可能情况,即使过去人类象棋(围棋)大师没有使用过的高招、妙招、奇招也都被其穷尽,以至于发展到最终没有任何一个人类象棋(围棋)高手可以将其打败,就是这种准确计算和因素穷尽相结合的典型例子。在这里,能够穷尽的核心是下象棋的走棋步数、先后顺序组合(策略),尽管数量非常多,对人类目前的大脑来说是变幻莫测的、难以穷尽的,但对计算机来说却是非常有限的,可以穷尽的,甚至是极其简单的。这就是使用智能化方法与不使用智能化方法的差异之所在。
    三、智能管理系统建设
    管理智能化是由智能管理系统或软件来完成的,因此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就变成企业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这个智能管理软件需要不断地固化具有准确计算、因素穷尽特点的方法,需要持续学习和不断优化,使越来越多的管理工作实现智能化。因此,这就要求管理实践工作者、管理专家、软件系统开发人员要协同作战、共同努力。管理实践工作者不断提出智能化需求、提供各种可能情况和客观事实证据,管理专家需要持续分析判断不准确、不正确的情况和新情况,持续寻找、创建和优化能够实现智能化的方法,软件开发人员需要将这些方法固化到软件程序之中,开发出能够自动运行、自动管理的智能化系统。也就是说,管理智能化的技术实现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高难度和高质量要求的领域。目前在这个领域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管理智能化软件开发的公司,出现了专门从事智能化业务逻辑梳理和模型设计、流程优化的公司,出现了为全行业搭建共享共用、智能管理平台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的出现和发展已经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因此,管理智能化系统建设可以采取三种不同策略:一是直接购买市场上成熟的智能管理软件使用;二是委托智能管理软件开发公司为企业开发个性化的智能管理系统;三是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完全自主开发智能管理系统。
    (一)直接使用成熟的智能管理系统
    企业可以直接采购、使用已经成熟的智能管理系统。例如在线支付管理系统,企业只需要一个电话,专业的在线支付服务公司就可以免费为企业部署其在线支付系统,让企业实现网站或手机端自动收款、付款。用户可以在企业的网站直接下单采购,网站智能订购、下单、购货、发货系统可以自动完成交易。如果企业网站没有下单、购货、发货等管理系统,企业也只需要一个电话,相关管理软件提供厂商就会将成熟的订单管理系统部署到企业网站,供企业使用。即使企业没有自己独立的网站,那也非常简单,只要企业支付几百元就可以申请一个互联网域名,使用标准化建站软件程序可以快速建立起一个企业自己的网站,域名管理公司还可以帮助完成企业网站建设全过程。
    建设智能管理系统并不一定需要企业建立信息化系统、实现数字化转型,只需要企业有充分利用市场上已经成熟的自动化、智能化系统的意识和理念。即使企业没有会计核算系统,但只要有电子表格式的财务报表,就能够通过报表数据的智能导入,实现对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的自动分析,甚至如果缺乏电子表格式的财务报表也没有关系,只要有手工录入财务报表的功能,就能使用智能化系统进行财务分析。当前一些专业智能管理软件厂商提供的智能化系统,已经变成了近似于“傻瓜式”操作的系统,未经过专门培训、不具备IT技术的人员同样能顺利使用。只有在外部市场不能提供企业所需智能管理软件的时候,才需企业自建智能管理系统(见图3)。
    
    图3 智能管理系统(以企业管理为例)
    (二)委托外部厂商开发企业智能管理系统
    企业自建智能管理系统首先遇到的是管理智能化实现的业务专家、技术专家短缺的问题,如果企业直接从零人才基础和零技术基础开始自建智能管理系统,则会增加大量“试错”成本,这种试错成本要比一般业务流程管理软件的试错成本高出几倍或十几倍。这主要是因为智能管理软件需要先找到准确计算方法并通过因素穷尽方法将各种可能情况穷尽。在这种情况下,将自建系统的任务委托给外部智能化系统专业开发公司,使用专业公司的经验和力量更为合理。这些专业公司已经开发了大量智能化软件系统,已经积累了开发经验,通常也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配合默契的开发团队,能够按时、按量、保质完成任务。
    由于智能管理系统的开发涉及对企业传统业务、工艺的改造,涉及对传统业务逻辑、理论原理的推翻或突破,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和专业能力就很难实现。计算机软件开发语言和数据接口技术的发展已经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建立一个信息化系统就会变成一个信息孤岛的问题,智能管理系统的开发应改变过去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期间形成的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习惯,从最容易带来工作效率或经济效益提高的管理环节开始开发智能化系统,通过系统的快速开发应用、持续迭代完善,让企业快速感受到智能化带来的好处之后再扩大范围,开发新的智能化系统。
    (三)自主研发智能管理系统平台
    当外部市场、外部专业厂商不能开发或提供企业所需要的智能化系统的时候,企业可以自建团队、自主开发一个全新的智能管理系统。首先,新建智能管理系统需要解决管理工作本身如何实现智能化的逻辑模型问题,需要开发出实现管理工作智能化的准确计算方法和因素穷尽方法,只有企业管理工作智能化的业务逻辑清楚了,实现流程明确了,才能开始进行技术开发。其次,智能管理系统难以通过依靠专家设计、依靠虚拟现实来实现系统开发的“一步到位”,需要通过试错的办法一步一步地建立起来,需要分解和细化开发单元,进行组件化、插件式的智能管理软件开发,通过小模块、组件化、装配式的开发模式建立其智能化管理系统。这种“小步快跑”的开发模式具有模块灵活修改而又不影响系统整体稳定性的特点,能够防止出现因为前期考虑不周而使整个系统需要推倒重来的风险。
    四、管理智能化的发展路径
    (一)冲破传统观念束缚
    1.“管理”是科学而非艺术
    管理智能化的发展需要冲破的第一个观念束缚就是“管理是一种艺术”的认识,其实只有当我们面对未知的世界、需要个人发挥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去应对和决策的时候,管理才是一种管理者的“艺术”。但是,当我们将每一种管理情况、管理问题穷尽掉并给出相应的唯一正确的结论和实现方法的时候,管理就不是一种艺术而是变成一种科学,一种必须严格认真对待的科学。这时,它就像自动化流水生产线一样,没有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
    2.重新理解“管理”内涵
    智能管理的发展需要冲破的第二个观念束缚就是认为“管理行为是人的行为”,如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等是由人主动发起的行为,它难以实现智能化。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企业生产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过程就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并且使企业的生产率提高了20多倍,但企业的管理效率却只提高了1.8-2.2倍。[1]智能制造效率明显高于智能管理效率的根本原因是,在制造领域实现了自动化,但在管理领域没有实现多少自动化。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自动搜索、自动寻址、自动瞄准、自动记录、自动分析、自动判断、自动控制、自动处理等能够代替人类从事脑力劳动的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目前管理工作已经完全能够交由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控制的设备或程序来智能完成。现在面临的问题并不是计算机软件或硬件实现不了自动化、智能化,而是人们在管理智能化方面的认识还不到位,还没有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3.归入“0”和“1”的世界
    要从根本上认识管理这种脑力劳动也能够实现智能化,还需要我们理解由“0”和“1”组成的这个数字世界。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之后,我们的现实世界都可以在计算机中被刻画成为一个由“0”“1”组成的数字,都可以被转化成为一个这两个数字的计算问题。我们在客观物质世界所看到的生产、加工、制造、处理等工艺和流程过程,现在都可以在数字世界中模拟实现,即首先可以在电脑中模拟实现,只有当我们对整个生产加工过程完全满意、并且验证了不会出现差错的时候,我们才会发布、才会交由软件程序去控制设备、操作机床、驱动流水生产线,完成生产制造。数字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实现在计算机设计软件中看到的是什么样子,生产制造出来的就是什么样子,也就是“所见即所得”。能够实现这一点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客观世界在计算机中都已经被表达为由“0”和“1”组成的数字。驱动设备操作的“开”“关”被表达为“0”“1”,做出各种状况选择和决策的过程仍然被表达为“0”“1”,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仅仅是有多少个“0”和“1”以及如何进行排列组合、如何加以识别的问题。在这个由“0”“1”组成的世界中,各种图像、文字、声音的识别,各种行为的控制,说到底都是对由“0”“1”组成的数字运算,是准确计算。穷尽“0”“1”组合的各种可能情况,就是穷尽数字世界的各种可能情况,对应的也就是穷尽客观物质世界中的各种可能情况并用数字的方式来表达。这就是为什么人类社会所遇到的各种管理问题、所从事的各种管理工作,最终都可以转化成数字世界中的各种“0”“1”及其组合,最后都可以通过计算的办法实现智能化的根本原因。我们目前不能实现智能化的,只是那些我们当下还没有转化或者不能转化为由“0”“1”表达的数字或数字运算的问题,那些问题还需要我们继续发挥聪明才智,寻找办法加以解决。显然,随着智能化的发展,这类不能智能化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少。
    (二)形成我国特有的发展路径
    1.勇于探索
    管理智能化的发展,在解决了认识和观念问题之后,就变成一个实践探索的问题。从历史上来看,曾经出现过的先进管理技术,均是在实践中探索二三十年之后才转变成为一种管理理论并开始传播的。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在1881年就开始在实践中探索,十五年之后的1895年在美国引起了广泛重视,1911年泰勒写出专著之后才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日本推行的全面质量管理,1958年由美国学者戴明提出,1962年由日本丰田公司转化成为实践应用,在1978年美国和其他国家发现日本的产品质量高、价格低的时候才被传播到世界其他地方。管理智能化的思想产生和发展过程也非常类似,1995年管理智能化思想被提出,近20年来在实践中逐渐得到应用,但相关理论著作仍然鲜见。
    2.增强自信
    管理智能化之所以未能够在国内掀起应用高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对自己提出先进的管理技术缺乏自信。改革开放以来先进的企业管理技术大多数来自引进和学习,由此而形成了一种现象:应用、借鉴国外的理论、方法就是先进的,而对于国内提出的理论和方法最好不要提及,即使提及也最好不要涉及发明创造者的名字。这种现象在学术文章发表或新闻报道中的表现就是:谷歌、微软、IBM等公司或外国人提出了一个什么理论、方法、推出了一个什么系统,都可以公开报道,而国内企业或中国人发明或提出一个什么理论或方法,那最好别提及。这种缺乏自信的做法不利于管理智能化的发展。
    事实上,管理工作的智能化,智能化管理技术的发展,最容易在中国大地开花结果。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中国人在实现各种可能情况穷尽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具有灵活、勤劳、细心、思维严密等特点,非常有利于持之以恒地探索准确计算方法和因素穷尽方法,非常有利于在各行各业建立相关管理工作智能化的基本逻辑,特别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企业众多,应用场景众多,非常有利于进行各种可能情况的穷尽和验证。可以预测,如果进行管理智能化方法探索竞赛,我们中国人就大有可能率先胜出。
    3.加强“产学研”合作
    当然,我国目前存在的产学研相互脱节的现状阻碍了管理智能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建立发展动力机制。目前,我国缺乏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动力机制,而从事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公司,又缺少专业知识来认知智能化系统的价值。个别头部企业虽然已经认识到投资管理智能化软件的价值,但他们又担心自己投入资金实现了系统软件商品化之后,在短期内就会出现大量模仿者和盗版者,即使有一个短暂的领先期,他们一般也很难收回投资,结果就是这些企业缺乏培育和引导产品与市场走向成熟的热情,他们更愿意在市场趋于成熟之后再行进入。这就需要政府采取措施,建立机制,促进产学研合作。
    4.形成国家采购机制
    由于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开发是一个需要持续试错、长期探索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因此一些私人部门不愿意率先进入作为“先驱者”也是很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国家直接采购管理智能化的科研成果,通过直接购买来参与管理智能化的开发和商品化的投资过程。建立管理智能化发展全过程国家投资购买这样一种动力机制,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科研和实业两张皮的问题。国家可以将购买得到的管理智能化产品以补贴甚至免费的方法提供给需要的企业和个人,以推动智能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从客观上来讲,探索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与撰写、发表学术论文,在时间上、精力上、努力方向上都易产生冲突。为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也为顺应管理智能化的未来发展要求,需要将管理智能化上升为一种国家发展战略。只有在管理智能化上升成为国家战略之后,社会各界才会重视,各级政府也才会拨付资金给予支持。过去在企业管理领域,我国一直跟在发达国家后面学习,总比他们落后一步。如果能将智能管理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使管理智能化技术能够率先在国内企业应用,在各行各业建立适合自己业务特点的管理智能化系统,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将会得到大幅度提高,也将走在世界前列。到那时,我们中国企业将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企业。
    让机器代替人类从事繁重的、复杂的体力劳动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但是让机器代替人类从事复杂的、繁重的脑力劳动,特别是人的脑力劳动这一认识,目前还在形成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转变,管理智能化技术正在发展,将管理智能化上升为一种国家战略、形成一种智能管理革命,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可以肯定的是,管理智能化的传播和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比工业自动化、产业信息化、企业数字化带来的效益更大。管理智能化所推动的不仅仅是一场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它推动的是脑力劳动的智能化革命。这一革命将改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改变人被机器异化、物质异化、金钱异化的被动局面。这一革命将把人的主要时间从重复性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类主要去从事创造性的工作,这是一场值得期待的智能化革命!
    参考文献
    [1]邹惠卿.新技术革命与企业管理变革[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23-29.
    [2]金泓泛.智能化技术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和劳动价值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1988,(2):10-16.
    [3]张耀清.管理信息系统智能化途径[J].煤矿自动化,1991,(1):7-12.
    [4]周广声.知识性工作与智能化管理信息系统[J].交通与计算机,1992,(6):7-13.
    [5]吕荣霞,张平安,李人厚.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中的人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控制与决策》编辑部.1992年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哈尔滨:东北大学出版社,1992:419-422.
    [6]吴智铭,钱大群.“人工智能及其工程应用”讲座第九讲信息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和决策[J].自动化仪表,1992,(1):41-43.
    [7]吴新泉,刘国忠,朴学哲.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智能化方法[J].中国工程师,1994,(1):23-25.
    [8]陈佳贵.智能化:企业管理技术的发展方向[N].光明日报,2003-11-21.
    [9]张金昌.管理智能化:理论创新与技术发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0):98-107.
    [10]张金昌.偿债能力评价新方法[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3,(7):60-62.
    [11]张金昌,王大伟.财务困境预警:概念界定与理论辨析[J].财经论丛,2021,(12):61-69.
    [12]张金昌.智能财务分析方法:准确计算法和因素穷尽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0.
    张金昌.管理智能化:理论方法、系统建设与发展路径[J/OL].企业经济,2022(09):8-17[2022-09-21].DOI:10.13529/j.cnki.enterprise.economy.2022.09.001.
    
    

Tags:管理智能化,理论方法、系统建设与发展路径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