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财政学、公共经济学 >> 正文

唐任伍:谨防陷入“民生陷阱”

http://www.newdu.com 2018/3/9 爱思想 唐任伍 参加讨论

    “民生”不仅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而且是当今中国最引人关注的名词。解决“民生”成为当今“政府的中心工作”。
    但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整个社会对政府解决“民生”这个施政纲领的期望值很高,胃口吊得很大。再加上一些领导人盲目追求政绩和老百姓的所谓“口碑”,脱离客观实际唱高调、许空诺,只顾当前不顾长远,导致一些人心目中的“民生”就是收入高、住房面积大、看病不要钱、上好学校、休闲时间多。显然,这是误读“解决民生”内涵,掉入“民生陷阱”。
    “民生”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民生”发展是有阶段的。大致说来,“民生”可以分为“解决”、“改善”、“发展”三个阶段。中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刚刚解决温饱进入“小康”。因此,我国的“民生”还处在“解决”和“改善”阶段,我们现在讲的“民生”,主要是指广大老百姓的生存权及有关的需求,也就是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只有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了,国家富裕了,老百姓普遍满足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后,才有能力追求更高的“民生”,进入“民生”的第三个阶段,即“民生”发展阶段:人人追求生活质量、生命质量,追求更高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追求,从吃、穿、住、用、健康、安全等基本“民生”需求向健身、娱乐、旅游、休闲、享受等发展型的“民生”转变,使得民生的内涵更为丰富。因此,政府当前施政根本宗旨的落脚点,就是解决基本民生需求,并随着经济的逐渐发展,逐步改善“民生”。
    而所谓“民生陷阱”,是指在民主制下因迎合选民的利益驱动形成的民生投入的刚性发展。解决“民生”是治国施政的核心,它事关民心的向背、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但是,解决、改善民生,一定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情国力实际,循序渐进地解决和改善,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否则欲速则不达。盲目追求超前“民生”,陷入“民生陷阱”,弊多利少,后果严重。
    首先,盲目追求超前民生,陷入“民生陷阱”,有可能导致政府入不敷出,发生债务危机。民生的解决和改善是需要大量公共财政的投入,政府作为解决、改善民生的主体,尽管国家财政收入不断增加,但不可能是取之不尽,如果政府不切实际地一味大包大揽,跳过“解决”和“改善”民生阶段直接进入“发展民生”阶段,发行国债借钱增加门类繁多的福利,就有可能使国家不堪重负。
    经济实力雄厚的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向居民提供高福利乃至一手承办教育、医疗、退休、失业、养老等所有涉及民生的事业,尤其是西欧、北欧的高福利国家,其社会福利制度几乎覆盖到每个公民“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生活水平,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在经济迅速增长的时期扩大福利、“发展”民生,老百姓当然高兴,社会也容易接受。但一旦经济增长放缓,财政将不堪重负。当政府为了维持高福利不断举债时,就可能酿成主权债务危机,高福利的民生承诺也很难兑现,甚至导致政府下台、国家“破产”。希腊、意大利、冰岛、爱尔兰等国家自2010年以来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就是这种高福利“民生陷阱”的苦果。
    其次,盲目追求超前民生,陷入“民生陷阱”,导致效率降低,削弱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以“民生”的名义借债搞“高福利”,兑现开出的许诺,借以获取“选票”,赢得老百姓的所谓好感。但高额的债务负担挤压了必要的实体经济投资,超前消费的欲望使得人们大幅度减少了劳动时间,提高了劳动成本,衰减了人们的创新意识,从而使得国家的效率降低,竞争力减弱。
    最后,盲目追求超前民生,陷入“民生陷阱”,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偏离正常轨道,勤劳努力的工作伦理被所谓的“幸福指数”、“满意指数”、“舒适度”所代替,少工作、不努力工作的休闲成为“民生”时髦,不努力劳动也会获得国家救济,结果导致国人怠惰,没有丧失工作能力的人也不愿意工作,于是延长退休年限、减少福利开支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导火索。例如,欧盟中经济并不发达的希腊,人们一年干8个月活拿14个月工资,61岁退休拿90% 的工资,即使国家财力紧张,福利也只能只增不降;社会保障层次远远超过“民生”需求的德国,很多没有丧失工作能力的人也享受救济,以至于民间有谚语说:社会福利大家拿,不拿白不拿,拿了就白拿,白拿谁不拿。所以,马来西亚总理就公开告诫国人,大马解决民生仍将提倡社会安全网络协助弱势群体,确保国人都得到照顾,但不会推行福利国政策,因为它将导致国人怠惰并削弱本地竞争力。
    当今中国的民生还只处在“解决民生”、“改善民生”阶段,离高福利的“发展民生”阶段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中国“解决”、“改善”民生决不能走政府大包大揽的大政府福利主义道路。如果照搬照套西方发达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大政府下的福利主义制度模式,在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后果必然堪虑。因此,中国要走出自身的民生解决、改善之路,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私人、中介、家庭的作用和优势,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发展社会事业,使居民收入增长和GDP增长同步,克服民生改善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弊端,让老百姓“国强民不富”的感觉变成“民富国强”,这样才能避免重蹈“民生陷阱”的覆辙,始终保持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Tags:唐任伍,谨防陷入“民生陷阱”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