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居民收入差距的长期变化特征来看,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差距变动可能既没有库兹涅茨式的乐观,也没有证据支持皮凯蒂式的悲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收入差距变动,既不存在自发的改善机制,也不存在内生的恶化机制,也许在更大程度上应当归因于具体的经济发展模式、某些具体的经济政策作用的结果。通过比较中美收入分配结构可以发现,我国收入分配中的再分配效应相对较弱;劳动力市场存在对低工资人群的保护不足,而高工资人群中的竞争不足现象。从中可以获得的启示包括,可能并不存在决定收入差距长期变动的简单机制,更应该关注经济发展具体政策的分配效应;完善再分配机制、增强对收入分布中低工资人群的保护,与强化收入分布中高工资人群的竞争激励并不矛盾,在我国收入分配政策中应当避免相反的政策组合形式。
关键词:收入差距;长期趋势;库兹涅茨倒U假说;皮凯蒂效应;再分配;工资不平等
作者:罗楚亮,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北京100875
【文摘】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长期以来总体上表现出不断扩大的特征。根据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全国收入基尼系数,自2009年开始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下降,但总体上收入不均等程度仍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如何使得居高不下的收入差距得以缩小,成为社会各界所普遍关注的问题。
许多学者都描述过收入差距的长期变动特征。一些更为强调理论逻辑的推论,如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基本趋势将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分配结构日渐趋向两极分化。一些学者则试图通过衡量收入差距的统计数据来反映这一变动过程。后一倾向始于库兹涅茨,他提出了著名的倒U型假说,认为收入差距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会扩大,而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后则会缩小,并且这一过程会通过经济结构变化导致高收入工作机会向低收入人群渗透而实现。库兹涅茨关于收入差距变动过程的这种“猜想”引发了大量的经验研究,由此引发的“争论”似乎更多于“证据”。
如果库兹涅茨假说成立,对于收入分配政策的含义无疑是令人兴奋的。这意味着收入差距的变化只不过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副产品而已。即便在一定时期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收入差距问题,也只不过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坚持“挺过”这一特定阶段就能克服。因此,在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两者的关系上,发展是第一位的,分配则是无关紧要的。无论经验证据如何,这种观念在一定时期中给人以美好的憧憬。对我国经济转型中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现象,也有不少人视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须承受的代价,并寄希望于发展程度不断提高而实现缩小收入差距的目标。然而,似乎很少有发展的案例支持这种图景。
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除了法国高收入人群所占收入份额相对较低且较为平缓以外,其他国家中高收入人群所占收入份额都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收入差距变动的影响因素各有不同。财产分配、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及经济政策都分别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总体而言,除了如战争等某些特定的冲击外,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表现出明显缩小迹象的时期并不多见。相对于库兹涅茨对于收入差距变动过程的乐观预测,Piketty在《21世纪资本论》中对于收入差距变动趋势的描述总体上则是悲观的。在Piketty看来,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几乎是必然的,因为财产继承以及两个“资本主义基本定律”导致财产收入在收入差距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这或许是在以“法国的现象”(食利阶层的变化)来解释“美国的现象”(收入差距扩大)。
无论是对于收入差距的扩大过程还是缩小阶段,经济发展阶段的解释力度通常都是有限的。对于收入差距变动,也许并不存在一个简单而通用的解释框架。如果说库兹涅茨的乐观猜想所得到的只是一堆有争议的证据,那么Piketty式的悲观预测很可能也同样是缺乏经验证据支持的想象。Alvaredo & Gasparini在总结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变动特征时也指出,收入差距扩大并不是发展中经济体不可移易的特征(immutable feature)。这意味着,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收入差距变动,既不存在自发的改善机制,也不存在内生的恶化机制,也许在更大程度上应当归因于具体的经济发展模式、某些具体的经济政策作用的结果。
我国收入基尼系数总体上表现出上升趋势,2009年以来略有下降,但总体上仍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从基尼系数的变化来看,2001年之前,我国的收入基尼系数总体上要低于美国税后收入基尼系数。2003年以后,中国收入基尼系数已经超过美国的税后收入基尼系数,与美国税前收入基尼系数基本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