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城市、区域、环境经济学 >> 正文

加快建设创新生态圈的思考与实践

http://www.newdu.com 2018/3/8 重庆日报 段成刚 参加讨论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我国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市委四届九次全会专题研究谋划创新驱动发展,作出了加快建设西部创新中心的重大部署。渝北区立足全域纳入都市功能拓展区的实际,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市委要求,以建设创新生态圈为抓手,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加快发展动力转换,着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努力走在全市改革发展前列”。
    聚焦内涵特征,增强建设创新生态圈的主动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到位才能行动自觉。创新生态圈不仅指地域空间概念,还是一个由创新要素和创新环境组成,竞生共合、动态演化的开放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独立创新转变为多元主体协同创新,这有利于突破创新资源和能力的限制,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绩效。建设创新生态圈,要着力把握四个方面的内涵特征:
    创新圈层特色化。在空间布局上,注重差异发展与联动发展相统一,以仙桃数据谷为核心,以创新经济走廊、空港新城等为拓展,以镇街“众创空间”为辐射,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构建层级分明、特色鲜明、互补衔接、活力强劲的创新圈层,形成创新驱动的“聚能环”。
    要素功能系统化。在创新生态上,以产业链集聚创新要素,构建集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创新价值链;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以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促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综合形成由企业、政府、科研主体、中介机构、科技产业孵化器等各种主体和要素组成的“有机体”。
    资源配置全球化。在资源供给上,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平台引项目,以市场换技术,以产业聚人才,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自由流动,实现人才互动、市场互通、利益互惠,形成创新主体多元、创新效率不断提高、科技与经济融合更加顺畅的“磁力场”。
    产业集群高端化。在产业导向上,瞄准国际前沿产业走势,释放市场“无形之手”的内生动能,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作用,大力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加速形成产业集群,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促进产业链向研发和服务两端延伸,增强产业竞争力,成为区域发展的“辐射源”。
    聚焦目标要求,增强建设创新生态圈的指向性
    思路决定出路,目标明确方能有的放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建设创新生态圈,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服务发展、深化改革破解难题、扩大开放增添动力、人才为先筑牢根基、优化生态激发活力。力争到2020年,渝北区基本建成多要素联动、多主体协同、具有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圈,主要创新指标位居全市前列,在全市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区。
    临空创新产业结构基本形成。构建起知识密集、多点支撑的产业结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研发中心达到1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0家,科技型企业达到1100家,示范性众创空间达到50家。
    创新生态更加优化。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更加完善,科技与产业引导基金、金融机构、资本市场等深度融合,成果收益共享、股权分红等激励创新机制更加健全,市场环境更加公平、开放,创新主体活力不断增强,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逐渐形成。

[1] [2] [3] 下一页

Tags:加快建设创新生态圈的思考与实践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