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重点任务,增强建设创新生态圈的实效性 以战略平台为支撑,优化创新功能布局。科学合理的功能布局是建设创新生态圈的前提。面上,要强化协同发展。围绕区域产业基础和开发平台功能定位,在仙桃数据谷、创新经济走廊、空港工业园、空港新城及“三龙”地区等重点区域,分别打造创新研发中心、前沿科技城、转型升级创新示范基地、现代服务业创新基地等“一心一城两基地”,引导创新要素有序集聚。线上,要强化公共服务。围绕“3+8+N”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消费者大数据分析库、全套3D打印平台、智能样机创新中心、智能语音识别系统、样机营销平台等8大公共创新平台。发挥PNP、溢思得瑞、安创空间等国际知名孵化器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构建国际协同的创新创业格局。点上,要强化延伸拓展。镇街以建设专业化、多层级的众创空间为重点,大力推进“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
以招商引资为抓手,集聚前沿科技产业。前沿科技产业事关未来发展,招商引资是集聚产业的重要抓手。要抢占产业制高点。瞄准国际创新前沿,凸显临空产业特色,加速集聚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机器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3D打印、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光电技术等十大前沿科技产业,积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要转变招引方式。围绕重点产业和长远发展需求,既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又加快引进研究机构、领军人才和优势技术等各类创新资源,形成引资引智引技引才的综合效应。要坚持“五见”标准。整合招商资源,产业公司、专业团队、部门镇街各显其能,紧盯十大前沿科技产业开展招商引资,推动招商项目落地、重点项目开工、在建项目推进、建成项目投产,实现见技术、见产品、见人才、见数据、见效益“五见”目标。
以重点改革为带动,培育创新型企业。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要深化改革释放活力。遵循科技创新规律,瞄准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突出问题,坚持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以深化改革破除阻碍创新驱动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要激发企业创新动力。设立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引导规模企业成立研发准备金,持续推进研发机构法人化改革,探索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破解企业创新障碍,增强企业创新意愿。
以产业需求为方向,构建梯次衔接的人才队伍。要以战略产业集聚人才,以新型载体培育人才,以优质服务留住人才,着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金字塔”型人才队伍。实施“拔尖工程”,通过“临空海外英才千人计划”和人才“回引工程”,柔性引进一批尖端人才。实施“壮身工程”,加快大数据学院、创新实践基地和社区“创客”空间建设,尽快培育一支“土生土长”的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企业家队伍。
以市场应用为目的,完善成果转化链条。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好“决策关”,充分发挥市场对科研项目立题的导向作用,组建技术创新战略咨询委员会,参与技术创新规划、政策制定和科研项目立题决策。要砌好“专利池”,成立“专利银行”,通过专利托管、专利转让、专利入股等方式,加速区内专利成果转化运用,针对发展所需、企业所急购买一批研发成果,弥补技术短板、补齐产业缺环。要建好“资源库”,成立动态更新的科技成果资源库,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委托专业机构评价,不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
以资本为杠杆,强化金融对创新的撬动效应。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创新驱动需要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制。要用财政资金“引”,发展壮大各类投资基金和产业发展基金,推进财政资金“拨改投”“拨改贷”“拨改保”改革,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要在资本市场“融”,建立科技型企业上市储备库,指导企业制定上市路线图,成立互联网众筹平台,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不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要以政策扶持“助”,建立科技融资担保风险补偿资金池,鼓励扶持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大力支持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模式。
以创新精神为牵引,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创新文化决定创新活力。创新创造,离不开敢想敢试的精神和开放包容的环境。要以制度去激励,坚持“放”“管”结合,健全完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保护机制。要以文化去引领,引导企业经营者培育企业家精神,营造鼓励探索、争创一流、宽容失败、包容争议的创新文化。要以氛围去感染,深入开展科学普及和创新教育,提高市民的科学素养,释放全民的创新智慧,努力让创新创造成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时代风尚。
(作者:重庆市渝北区委书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