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伟:“十七大”报告看待保险业的视角(10月22日)
据不完全检索,在党的历届重要大会报告中,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到了商业保险,而且是两次提及:一次是在阐述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时,报告提出“要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另一次是在阐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时,报告提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与政府工作报告不同,党的报告通常对金融保险等具体产业问题着墨不多,不仅对保险业如此,对银行、证券业也是如此。这次针对金融业这“三驾马车”明确提出要提高产业竞争力,不是偶然,而是改革、对外开放、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必然要提出的新课题。
什么是产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可以界定为某国或地区的某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的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可见,产业竞争力实质上是一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具体到保险业,要提高中国保险业的产业竞争力,其实质就是要求,与国际保险业相比,要提高中国保险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的竞争能力。
要提高中国保险业的产业竞争力,必须做好“三位一体”的竞争能力提升工作。一是针对产业供给者,必须通过提高保险业的生产效率来提升保险业的产业竞争力;二是针对产业需求者,必须通过更好地满足保险市场需求来提升保险业的产业竞争力;三是针对产业投资者,必须通过更好地保障保险业投资者持续获利来提升保险业的产业竞争力。这3个方面实际上也体现了保险业发展的3个核心“利益相关者”:一是保险从业者,二是保险需求者,三是保险业投资者。这3个方面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平衡和协调这3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并促成三者利益的良性循环,是提高中国保险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除了与银行、证券一样,商业保险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部分被提及外,保险业还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殊的经济保障功能而在十七大报告中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部分被提到。这也是保险业与金融业的其他部门相比的一个不同之处:保险属于金融业,但同时又具有不同于银行、证券等行业的独特属性。
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和重点是社会保险,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一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光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民间和市场的力量同样不可忽视,因此,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主张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在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问题上,本文不去展开论述有关二者关系的具体内容,而想谈谈由此引发的两点思考:第一,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选择;第二,保险业在经济社会中的话语权。
第一,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选择。在社会保障领域,有些事情应当由政府来做,有些事情是市场能做的,还有些事情是政府和市场都没有十足把握的。对于市场能做的,政府应当放手让市场去做;对于市场可能发生失灵的,我们应当做进一步的权衡,这里讲的“权衡”不是简单的取舍,是要在不完美的市场与不完美的政府之间进行选择,或者说是在不完美的程度与类型之间,在失灵的程度与类型之间进行选择。在这个问题上,需要特别注意,虽然市场会失灵,但我们要极力避免用新的“政府失灵”去替代“市场失灵”。换言之,在同等程度的不可避免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之间,我们宁可选择市场失灵,而不要去选择政府失灵。否则,政府将面临重大的失信风险。
第二,保险业在经济社会中的话语权。每个产业都希望在政府和社会上争取更多、更大的话语权,这是无可非议的,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每个产业在主观上所希望争取的话语权必须与客观上该产业在经济社会中的角色定位相匹配。我们对保险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定位要有新认识,保险业在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和地位更多地不是表现为“金融话语权”,而是表现为“风险管理话语权”。也就是说,即使保险业的规模达到甚至超过银行业或证券业,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所谓“金融话语权”也还是相对有限的;另一方面,即使保险业的规模小于银行业或证券业,但由于保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所以其在经济社会中的“风险管理话语权”还是独特而重大的。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指导保险业下一阶段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意义。
Tags:郑伟,“十七大”报告看待保险业的视角10月22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