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刚等:构建开放信贷服务平台,促进普惠金融发展(6月22日)
金融机构“单打独斗”不能适应普惠金融的要求
在传统的信贷业务中,金融机构通常独立完成从申请到放款的全部业务环节,这种“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在普惠金融领域存在着固有的矛盾性。普惠金融服务的客户群体具有金融需求多元、地域分布广泛且分散、风险复杂且识别成本高、金融素养和互联网接受运用程度参差不齐等特点,所以,一方面要求金融服务机构针对某个客户群体或者某个地区专业化发展,充分挖掘其借贷需求、分析风险因素、开展金融教育,深耕细作;另一方面,为弥补成本、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又要求针对普惠金融人群开展的借贷业务要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只有“普”才能降低成本,从而让利于民、“惠”及民生。然而,机构往往囿于其业务范围、客群偏好、风控技术、服务网络、资金成本等方面的局限性,难于做到专业性和规模兼具,从而阻碍了借贷服务覆盖面的扩大、客户体验提升和定价的降低。
面对这一问题,开放式信贷服务平台模式应运而生,为普惠金融的深化发展带来积极启发。这种模式依托于金融科技,将过去由单一机构独立完成的诸多信贷环节模块化,通过搭建开放式平台,连接资金方、资产方和在业务链条不同环节中各有所长的服务提供商,形成有机的借贷生态体系,在诸业务参与方遵循自身经营资质要求和机构间合作规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自在业务属性、服务网络、数据积累、风险管理、科技研发、金融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化优势,以协同方式消除业务短板,为普惠金融人群提供多元化、价格可承担、体验便捷的服务解决方案。
具体而言,借贷业务的全流程可以分为产品设计、获客营销、客户准入、风险评估、增信、贷后管理等环节,大致可以归结为资产端、资金端和各类服务提供机构三大模块。资产方面,普惠金融服务的客户主要可以划分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低收入个人消费者和农户等群体。相应地,产品设计也需要考虑申请方式是线上或线下、资金用途是消费类或经营类、担保形式是有抵押或无抵押等诸多要素。在资金端和中间服务流程中,不同于一家机构在某个条线上展开全流程服务,平台模式可以广泛地联合不同领域中的优势企业,协同完成借贷服务全流程。尤其在营销获客、风险评估与风险承担、资金来源等流程中,不同机构各有其优势与局限,而平台模式可以使其扬长避短,依托各自垂直化场景,进行差异化的竞争与合作。
营销环节:平台可联合各类主体协同进行
在营销获客环节,商业银行主要依赖线下物理网点和客户经理团队开展人工服务,其优势在于银行多年来积淀的放心、可靠的品牌形象和大量的客户资源,但是银行也存在着流程复杂、时效性差等劣势,其服务范围仅能辐射网点周边有限的区域,且由于风险偏好因素,银行能够提供的借贷服务存在下沉不足的问题。而小贷公司虽然能够更多地下沉客户群体,但是因经营地区或资本金杠杆限制,其服务覆盖范围受限较大。在线上拥有大量场景的互联网公司能够触达众多有小额、短频资金需求的用户,但是其获客来源天然地被局限在互联网活跃用户群体中,大量不具备互联网技能的普惠金融人群被排斥在外;同时,诸如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有中大额复杂资金需求的客户群体,也难于在互联网公司找到适当的借贷服务。
在开放式服务平台模式中,获客环节可以联合各类主体协同进行,通过整合内外部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资源、消费类或经营类场景,多管齐下打造多维、立体的服务网络。比如在线上,互联网公司拥有独特的消费和支付场景,这些场景能够增加客户服务的入口、降低获客成本,让用户在具体的消费场景中享受便捷的借贷服务。在线下,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可以发挥其广泛的实体网点优势、营销人员优势和地区经验;行政部门的财税结算、助农组织、公益性团体等都是优质的经营类场景入口,能够捕捉小微、“三农”人群在生产经营环节中产生的即时资金需求。这种多机构、多层次的服务网络,弥补了传统模式单一服务渠道覆盖不均或不充分的短板,提高服务渗透率、人群触达率,从而能够扩大普惠服务的规模效应。
风险评估:平台拥有多类数据
风险评估既包含客户准入诸如反欺诈等环节,也包括价格、额度、期限等贷款决策,这要求普惠金融服务机构既具备大数据基础。也具备模型构建能力。在数据方面,银行因长期服务优质客群,传统业务下沉不足,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普通工薪人群和农户的数据积累和风险判别经验有限。小贷公司经营体量普遍较小,难以形成广泛且大量的数据样本。互联网企业虽然拥有社交、电商、移动支付等大数据资源,但是缺乏与信贷行为强相关的金融数据,所以在中大额贷款的风险识别能力上仍然存在短板。
在开放式借贷服务平台模式中,自有平台数据、外部互联网数据、评级机构数据与银行、小贷公司、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的金融数据在判断普惠金融人群信贷风险上的优势被有效整合。用户的线上行为数据主要可用于反欺诈等模块,而金融数据与互联网数据则能够共同支撑信贷决策的制定。比如一个小微企业主,他可能缺少足够的财务数据,但是保险公司所掌握的定期寿险缴纳和车险保单数据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证明其风险意识、支付能力和欺诈倾向,而房产、车产等个人资产信息又能进一步佐证其偿还能力,这类中长期金融数据无疑为信贷决策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信息。在风控模型方面,具备技术优势的大数据征信公司、金融科技公司和咨询公司等已经在为行业提供定制化本地支持和私有云服务,其公有云技术也可以与借贷服务平台自有的风险量化模型协同工作,共同发力对小微人群进行精准、立体的风险画像。
在风险承担方面,由于普惠金融人群具有风险高、波动大等特点,单一主体如果自担风险,则风险集中度太高,容易影响其业务盈利性和可持续性。平台模式促进了增信方与资金方的共同为普惠金融人群提供服务,发挥保险公司、担保公司风险分担、风险保障的能力,并可以通过共保、担保+保险等模式,服务更为广泛、下沉的客户群体。同时,普惠平台、增信方、资金方的风险模型可以交互验证,使评估结果更为全面、准确,最终形成风险分散、成本可控、多方受益的风险承担机制。
资金来源:平台可应需匹配
资金来源主要考虑成本和供给两个方面。从整个行业来看,除银行外,其他金融主体均非吸储机构,资金成本普遍较高。高企的资金成本将直接压缩借贷服务定价的下降空间。而平台模式可以联合银行、小贷、P2P等多种资金来源,根据借款人的需求和资质匹配最佳资金方案。一方面,通过信用保证保险、融资担保等增信方式,在满足银行风险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平台可以引入其低成本资金,有效降低普惠金融人群获取借贷服务的成本。另一方面,在灵活、多元的资金模式下,小额贷款公司和P2P平台可以作为银行资金的有效补充,满足更下沉人群的融资需求。同时,多种资金来源还可以降低资金面波动对普惠金融人群服务可得性的影响,为他们引入持续、稳定的“源头活水”。此外,借贷服务平台还可以与政府部门和非营利机构合作,在针对低收入人群、农户、妇女等群体提供借贷服务、扶持他们创业脱贫的业务中获得资金支持和财政资源倾斜,使资金成本和定价进一步下探。
在普惠金融业务中,单一机构任何一个环节的能力局限或成本高企都会对其业务规模化运营、可持续化增长形成阻碍,导致普惠金融业务推行受阻,难以持续下沉,造成发展瓶颈。在普惠金融人群借贷服务领域拥有丰富业务经验的平台型机构可以采用开放式服务平台模式,依托数字普惠技术搭建平台、聚合生态链上各主体的比较优势和资源、建立标准化的服务体系,从而提高整体业务在获客、风控、资金、贷后等各个环节的运行效率,实现运营成本、风险成本和资金成本的“三降”,使业务在稳健运营的前提下形成规模效应,并进一步摊薄单位成本,从而有序推动针对普惠金融人群的借贷服务真正由“普”及“惠”。(作者:曾刚、李重阳;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等;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6月22日)
Tags:曾刚等,构建开放信贷服务平台,促进普惠金融发展6月22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