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金融学 >> 正文

何海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内涵要求——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初步体会(10月13日)

http://www.newdu.com 2019/10/15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十九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党章》指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党必须集中精力领导经济建设,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同心协力,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17年12月18日至2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5年来,我们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建设的系列论述丰富完整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内涵,为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把握。
    首先,发展是第一要务。
    邓小平在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强调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1980年1月16日,他在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正式指出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十三大正式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可以简称为“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实际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伟大转折,这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对此前错误路线最根本的拨乱反正。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并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也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所以,仍然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经济建设是中国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坚实保障,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早在2013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2014年12月他说——我多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看到,十八大以来中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其次,创新是第一动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入新时代新阶段要更加强调追求全面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而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2012年12月广东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完善创新机制,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
    从战略任务上看,中国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面临双重要求。一方面,我们既需要跟踪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努力赶超,力争缩小关键领域差距,形成比较优势;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创新突破我国发展的瓶颈制约。
    从战略路径上看,自主创新将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现实选择,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就迫切需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面向未来,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从创新主体上看,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一方面需要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企业创新研发的生态体系和运行机制;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和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创造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大对创新型小微企业支持力度。
    从根本基础上看,要优化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科研布局。鼓励科研院所根据世界科技发展态势,优化自身科技布局,厚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进一步加强共性、公益、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增加公共科技供给。支持研究型大学加强学科建设,重点开展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
    第三,人才是第一资源。
    十九大报告在第五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要求,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现代化强国和经济建设,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2016年5月,他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中再次强调,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21世纪科学技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人才的竞争。所以,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
    从人才强国战略上看,要观念明确、行动有力。一方面,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激励广大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聪明才智。另一方面,应对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必须将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为强国第一战略。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
    从人才体制机制上看,要加快改革措施的落地实施。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重要指示——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去年7月,他再次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激发出来。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机制,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从人才培养和引进上看,要两者并重,广聚天下英才。在2014年5月外国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在大力培养国内创新人才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热忱欢迎外国专家和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要积极营造尊重、关心、支持外国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让各路高贤大展其长。
    从人才使用发挥上看,科技人员和企业家是两个重点。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好人才,重点是科技人员。科学家毕竟是少数,数量庞大的科研人员是创新的主力军。用好科研人员,既要用事业激发其创新勇气和毅力,也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使他们‘名利双收’。名就是荣誉,利就是现实的物质利益回报,其中拥有产权是最大激励。”同时,“用好人才,还要用好企业家。企业家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动力……要推动企业家积极投身创新事业,依法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和创新收益,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要重视发挥技术工人队伍作用,让他们参与工艺改进和产品设计,使他们的创新才智充分涌流。”
    总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现代化强国和实现民族复兴,需要我们继续聚焦经济建设、推动全面和高质量发展。进入新时代,从思想和行动上,都更加需要我们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以人才为第一资源。(作者:何海峰;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
    

Tags:何海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内涵要求,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初步体会10月13日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