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峰:如何更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10月28日)
作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2015年10月8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一期正式在上海上线运行。这距离6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还不到4个月的时间;但是,如果从2009年4月8日国务院批准5个城市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计起,人民币国际化已经进入第七个年头了。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欣喜之余,仍需要对几点要义保持清醒。
其一,货币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知道,现代国家综合实力的构成要素不仅包括经济,而且还至少包括科技、文化、军事等等。所以,世界经济之所以选择和接受人民币,首先是因为中国经济实力与日俱增;但人民币能否成为最重要的国际货币,还取决于中国综合实力——不仅仅是排名世界第二的GDP。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综合实力仍需要进一步提高。
其二,良币驱逐劣币。据学者研究,在中国历史上,良币驱逐劣币确实发生过——那是在西汉的“文景之治”时期。当时,政府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不规定良币与劣币的兑换比例(相同购买力);第二,鼓励民间自由铸币(“放铸”),其结果是铸币者竞相提升自己货币成色以拥有市场竞争力,于是劣币逐渐被淘汰;第三,设立“衡钱法”,允许钱币收付双方公开评比钱币的质量,信息于是公开、对称。人民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货币竞争,其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良币驱逐劣币”,对由此可能引起的国际国内货币金融领域的波动与反应,我们应做好相关研究和对策准备。
其三,货币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工具。不管是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还是电子货币,货币形式可以不断演化,货币制度也可以不断完善,但作为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工具,它应始终以服务于生活和经济、带来便利性为宗旨。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各种金融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复杂的现代市场经济其内外部联系日益紧密,实体经济也日益虚拟化;与此同时,货币与金融的功能属性在空前强化中使人们忘记了手段与目的的本质区别。2007年的次贷危机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由此而来,其冲击和影响至今仍未消除。就中国而言,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体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世界经济进入新平庸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以开放促改革成为中国在新阶段更加坚定的选择——在更高水平上的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等三大战略,尤其是“一带一路”迫切需要人民币国际化更加给力的支持。简言之,人民币国际化应全方位、更高水平地服务于中国经济国际化,而不是相反。
其四,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是什么?这一目标可以概括为“国际化的人民币”:人民币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流通,并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国际投资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同时人民币金融资产也成为各国机构和居民财富管理的重要手段。这个目标至少涉及三方面的必要工作——汇率制度、资本项下可兑换和基础设施。2015年8月11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创下了1994年人民币官方与市场汇率并轨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引起国际普遍关注。中国货币当局发表声明——此次人民币贬值只是汇率机制改革的结果,而新一轮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正在启动,其指向就是更加市场化。作为一个老话题,资本项下可兑换往往纠缠着两个因素:外汇储备和完全可兑换。外汇储备管理,既有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等历史原因,也有出口导向发展模式的被动结果。对此,中国已日渐看开。但是,资本项下的完全可兑换,其风险难以确定,仍需慎重。而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境内外、在离岸的机构居民间人民币支付结算的“高速公路”——作为高速公路,既可以为人民币,当然也可以为其他货币提供通行服务。而且更关键的是,这是中国自己建设、运营和拥有的高速公路。可以相信,在这条高速公路上,国际化的人民币正在临近。
Tags:何海峰,如何更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10月28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