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炜光:在环渤海发展论坛的发言
我说点体会。虽然从事研究工作,但一直没有参与过这方面的研究,可能说不好。我非常高兴,也关注这件事情,但不是很熟悉,尤其在座的有很多专家,可以说你们是内部人,有主任在这儿,一些信息,大部分都是早上以后才知道的。所以我把自己听到的和今天上午看到的一点体会谈一下,供大家参考。
今天上午跟着各位到滨海新区看了一下,感触特别深。都说天津的滨海新区这几年发展很快,但是百闻不如一见,虽然近在咫尺,但是猛的一看之下还是很有震撼感。我想这种发展的态势,滨海新区人的创业精神,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站在沙盘跟前时我的感觉就是很有希望,天津要想成为北方的经济中心,作为一个龙头,会起到辐射带动作用,这一定是可以做到的。
我也想到,天津的问题其实是个复兴的问题,大家熟悉近代史,天津过去一直是北方的龙头老大。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天津有N多第一。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近代工业是从军事起步的,而天津又是一个重镇,所以当时天津实际上就是一个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源地,那时候天津不只是北方的龙头,在整个中国都是走在前面,在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国民政府的十年黄金时期,1927年到1937年这段时间的发展,天津一直是北方的经济中心。我看过一些相关的资料,甚至文艺作品都可以反映出来。那时候北京是一个没落的古都,军阀和旧的贵族经常愿意大天津来暂避政治的危机,在天津买房子出租,作“寓公”,而且一旦遇到危险,逃跑起来也方便,天上、地上、水路,交通都很便捷。我记得当时建党初期有一部反映历史的电影,是李大钊赶着马车,化装成马车夫,上面坐着陈独秀(插话:叫《开天辟地》),两个北大教授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在雪地里送到天津,从北京出来只要送到天津就安全了。在租界里比较安全。天津在近代一直是中国发展的前沿、中心,从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可以说是重地,连末代皇帝溥仪都在天津落脚。
所以我说天津是一个“复兴”的过程,当然这个口号不一定合适,没有这么提,可道理就是这样。天津确实是一个好地方,工商业发达,水陆交通发达,生活很方便。我在这个城市生活得一直很舒适。只是在近二、三十年逐渐落后了。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我觉得开发区、滨海新区前一段时间的发展不错,希望是非常大,而且我作为一个天津人,我看了这个发展以后,连我自己感觉都非常激动,很有信心。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有这么好的政策,我想天津大有希望,当然这是空话,比较虚。
实际上,在计划经济时期,天津仍然保持着领先地位,天津仍然是北方的经济重镇,像中国最早的电视机、手表和电话等,“第一”都是天津。天津有最雄厚的工业基础,在中国经济发展当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过程当中,为什么在改革开放以后,天津好象是落后了?我到外地去,和外地朋友交流的时候,他们还有这种说法,说改革开放以后天津就落后了。其实这两年的变化还是不小的,为什么会给人这种印象?就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年,我们天津发展步伐确实比较慢,尽管邓小平1986年到天津就提出“金光闪闪”的七个大字“开发区大有希望”,当时很振奋。但是过了很长时间(我同意孙教授的观点),天津的地位没有根本的改善,也就是说没有根本的发展,这种阴影已经带到现在,从GDP的总量可以看出来。这里面有多种因素,我想首先是经济转型,天津可能是一时不适应,因为它的历史包袱太多,老工业企业太多,下岗职工问题、失业问题、以及天津人的观念问题。天津人的观念比较偏于保守,视野比较短,胆子比较小。“京油子、卫嘴子”,说得好听,真干起来不行。我们刚才还在聊,到现在中央都发话了,邓小平二十多年以前就提,到现在中央提出这个战略部署,中央重视我们了,已经开始把眼光注视到天津了,有了一个非常的好历史机遇,现就看我们天津自己了,看我们敢不敢发展。从直观上感觉,天津目前还是说过于谨慎,还是有点保守,连个大话都不敢说。至今连当年深圳那个“时间就是金钱”那样的口号都没提出来。全国人民都在看着,中央都发话了,天津人在干什么那?还可以胆子再大一点嘛,不能总靠中央告诉你这样走、那样干,中央不可能给你提供所有的条件和资金。深圳和浦东那样的模式对天津来讲走不通。深圳基本上是各部委用钱“堆”起来的,天津行吗?不可能,就是开发区本身,中央也只给贷款三个亿。天津只能“自费闹革命”,主要靠自己。这就需要勇气、胆略,我们天津人具备了吗?
海新区给我的感觉就是跟上海的浦东模式也不太一样,有和其他城市发展不太一样的地方,天津的老城区之外又建了一片地区,等于城市之外又建了一个城市,多出来一块。有2270平方公里,占总量的44%,而且已经有常住人口140多万人。我记得开始的时候,开发区的发展,中央有一个政策(记得不太清楚了),当时人们的观念也受限制,开发区不能离市区太近,必须是在几十公里以外,有这个说法吗?现在的各个城市的开发区都离城市比较远,天津也能把天津开发区放在50公里以外。八十年代刚刚起步的时候,当时大概提出一个一代创业者,那时候天津开发区的整个新的观念已经开始引进了,我们看一些内资企业要在开发区办企业,在那里办工商和税务登记非常便捷。这个传统显然就继承下来了,这么多年以来,最后能做成一篇大文章,就是远离天津50公里开外的开发区,最后连成片了,把东丽区、南郊区的一部分、汉沽区、塘沽区、保税区这一大片连起来,这些年天津人没闲着,做了一大篇文章,在老城区以外建设一个新的城市,虽然还只是开始。
我想硬件的建设,已经做得初具规模,而且看沙盘的话,有的港口的建设只是一个蓝图,现在还没有,还没有建,还有大量的发展空间。这些已经在政府和决策者的脑海当中有计划了。 这个就不说了。这方面的计划都比较成熟。我只想谈三点,这三点都是从软件方面来说,感觉开发区目前从直觉上缺什么我就说什么。
首先目前来说还缺点文化,我觉得经济的发展趋势最后结果就是文化的发展,只有文化繁荣了,你这个地方的发展才能够有持续性,你才能够有稳定性,作为新区来说,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看到深圳就是一个教训,深圳好象给的人感觉就是“新的文化沙漠”似的,他们自己都这样说,就一个深圳的书城,那样一个书城还不怎么象样,而深圳人都是“快餐文化”,就造成了城市发展特别明显的缺陷,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深圳就这个样子了,没什么后劲。
浦东也是这样,浦东稍微晚了一点,我这次到浦东看了看,他们在大量建书店、剧院,他们比较注意文化的发展了,这些经验和教训,天津在搞自己新区的时候(因为新区还是一张白纸),能不能在文化上多动动脑子?我看到开发区主任的讲话里面有一句话,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新模式。滨海新区要用新模式来发展,新的模式肯定现在不怎么完善,只是设想计划和规划,真正模式的形成还要我们自己的努力去构思、实现。
我觉得这个模式里面不可缺少就是文化,要把我们的新区建成一个文化区,高水平的文化区,而且要迅速把构建高水平的文化区的设想在全国亮出去,旗子打出去,我们要建的不只是一个经济区,还是一个是高文化区。
想到做成高水平的文化区,我想有这么几个具体的建议:天津要想办法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办一所设在滨海新区的一所大学,这所大学不能是天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的分校,或者你们党校迁过去作为一大学,那还是不行。肯定会与现在的教育模式发生摩擦,不得不受它的限制,我们应该和中央协调一下,能不能给一点这方面的政策。比如香港的科技大学的模式,我们就可以借鉴。原来没钱,没实力,半部起那样的大学,现在就可以考虑了。香港的科技大学给我的深刻印象,就是平地起来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一步到位。本来这个大学是零,根本就没有。这所大学的校长就说,我让他所有的东西都一步到位。这个大学里面最核心是什么?是学者,只要有了学者,那么这个大学就成了。而这个学者,香港科技大学清一色全是美国的著名学者,我是搞经济学,全世界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三分之二以上都在美国,科学家也大部分在美国,那我就专门从美国高薪聘请世界一流的学者专家,这笔我们花很多钱盖那么多大楼要重要的多。而且首先要先吹出去:我们天津要办这么一所世界最好的大学,一流大学,一步到位,这样人家才知道,天津也要搞文化了,很有特色。比起深圳浦东来有自己的想法。我们有这个胆子吗?有这个气魄吗?
现在国际上形成一个有一种“三重螺旋”的理论,我也是刚知道的。大学、企业、政府是互动,只有形成互动的关系,有了好的一流的大学,你这个地区的发展才真正的有了可靠的基础。大学、企业和政府应该是伙伴的关系,是配合的关系。
还有,天津始终就没有一个特别像样的杂志。我比较喜欢的杂志像《南风窗》,还有新办的一个《市民》杂志,它是代表广东那一带的市民文化。从理论上来说,市民和公民英语是一个单词,这里面就涉及到了现代社会是公民社会,你如果建立一个滨海新区,还是用传统的社会结构的话,显然就没有新模式的概念了。滨海新区将来就是一个公民社会,公民社会什么概念呢?公民是有权利的,公民和政府是良性互动的关系,是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关系,居民、公民向政府纳税,政府征税干什么用?是和谐社会,给人民群众提供服务。我想天津应该有自己的公民杂志,干脆就叫《公民社会》,把上面那些观念宣传出去,让所有的市民都知道,帮助人们树立现代公民意识。把它搞起来、吹出去,哪怕赔本赚吆喝,哪怕全世界白送,把声势造出去。用最好的编辑,最好的作者群落,还要想办法吸引最好的读者群落,面向全国找,面向全世界。我跟王老师早就讲了这些,他很赞成。
《南风窗》,和《市民杂志》,它是广州和深圳,我也订,为什么呢?本来我是在天津,应该看天津杂志,但是天津有什么好看的杂志?我们应该想办法让深圳、广州的读者反过来看咱们的杂志。人家为什么要看你的杂志呢?因为观念新,能反映公民社会真实的心声。现在我们的杂志没有这种感觉,老一套,没吸引力。没有新的观念办不好杂志,跟没有新的观念办不好滨海新区是一个道理。而一本好的杂志也是一种文化的表现。这是可以做的,现在就可以做,为什么不做?如果说办大学费点劲儿,关键是观念的更新和用人,还有一个大的财政投入,可是办本杂志一年几十万也就可以了。
插话:我给钱,你先运作。(笑)
比如说还有上海的剧院,搞先锋话剧,你看天津演《雷雨》,当然那很经典,应该多继承,但是他们把最先锋、最无厘头的东西搬到舞台上,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嘛,总是一些老古董,京剧、天津时调、京韵大鼓,怎么行?没有时代气息啊。
这当然是具体到很小的一件事,如果做好了,现代化的味道就扑面而来。我们现在是闷着头搞经济,这是对的,开始的时候要有大量的投入,基础设施要建设起来。但是建到这个份儿上的时候,你要有新的思路,有新的东西要注入进去,注入什么呢?就是刚才我说的,那些具体的建议不要先想到能不能干,而是扩展某个思路,我们过去没有的思路。可能很多更好的东西我们可以进一步考虑。
第二个问题,我想说就是要把新区建立成一个真正的现代市民社会,形成政府和公民良好的互动关系,新区政府应该是不一般的,应该是新的模式,新的理念,新的治理方式,这个“新”,新在哪儿呢?我写了一段话,就是“要在政府和公民之间建立广泛的共识与良性互动关系,倡导理性公民,要建立民主法制、公民的社会,宽容和谐和生气昂然的社会,要在新区广泛进行公民教育,建立第三领域。”当然现在的社团法规要限制,要打一点擦边球,就是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外建立第三领域,第三领域就是从事社会的救助、社会的志愿活动,政府也能做,但是不一定由政府来做,政府不好做的事情由这些部门来做。他正好在政府和公民之间起到一种桥梁的作用,广泛开展民间、救助、慈善、互助合作活动和维权活动,政府要给予大量的支持,美国有一个青年基金会,它的主要资金来源就是来自于政府,地方政府给钱,做什么?就是做社会慈善事业,老区都有了,新区的形式更应该大力提倡。
要建立政府和公民之间的直接通道,公民可以对新区的发展直接表达意见,甚至政府门前不要设门卫,公民可以随便出入。从社区自治开始,我们还可以借鉴农村海选的经验,就是说领导可以直接选,试一试嘛!胡总书记,我们知道大家都叫他“新政”出名,他也许正在寻找在城市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天津为什么不先试验试验?把自己作为试验田,老区不可以搞,新区为什么不可以搞。
我们知道农村的“海选”进行了十年了,有草根民主,学术界有“田野调查”,吸引了全国和全世界的目光,关注中国的基层改革。当然现在有些事情不能做,全国范围不能做,不见得永远不做,大家都等着看着,都大眼瞪小眼,在天津做一下,如果失败不过是新区一块地方的事,影响不了天津的大局稳定,但是却可以给天津打出公民社会民主法制的光荣形象,就看我们有没有胆量喽。
所以中央提出和谐社会,这是对的,非常正确,但是怎样把这个理念真正贯彻到体制当中,大家不能只是等着看,得干着看,政治体制改革,我们天津做一回领头羊,行不行?
第三个建议就是关于财政税收的政策。在新区我想应该是很关注,刚才郭老师提出,上海的发展,中央原来承担着全国65%的税收份额,上海它要发展,没有钱建公共发展,破破烂烂的。现在再去看一看,大不一样。为什么大不一样,基础设施上去了,市民的素质也紧跟着提高了,那就大不一样了。到我们天津发展了,你发展出新区,天津想办法应该和中央协调好,中央在财税政策上,应该给天津一个特殊的优惠,不要你更多的投资,但是从政策上应该给引导示范,以后,应该多留一点等,能够在资金上或者进行融资,能不能地方上变相发点地方债?预算是地方不能发的。但是上海就没少发,我们可以以企业的名义,以项目的名义,建立地方铁路,可以拿这个发债券,天津在这些地方也可以把这个作为一个方式,这就是财政政策上的事情。特别是在新区里面,在税收、在财政支持方面,更多的是为企业和市场来服务,促进地方的发展。
感谢人民网天津视窗和博客网“环渤海发展论坛”给我发言的机会。谢谢!
Tags:李炜光,在环渤海发展论坛的发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