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 正文

外部冲击、金融危机与中俄经济稳定增长

http://www.newdu.com 2018/3/8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1期第54~59页 林跃勤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本文在总结外部冲击对新兴经济体稳定增长影响的有关论述基础上,考察中俄经济的金融危机反应,对比分析两国外部冲击感染症的深层原因以及基本教训,论证两国宏观稳定和持续增长的基本条件,俄罗斯反危机的若干启示。
    关键词外部冲击金融危机中俄经济
    作者简介:林跃勤,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与转型经济,北京100836
    起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席卷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和俄罗斯这样的新兴国家也出现了明显的危机“感染症”。对比分析这场金融危机对这两个新兴国家造成的冲击反应、传导机制、诱因以及反危机政策等方面的特点,不仅有利于两国相互借鉴,还可以对其他一些新兴经济体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外部冲击对新兴与转型经济稳定发展影响研究综述
    研究表明,在开放条件下,外部冲击是伴随着新兴与转型国家赶超发展过程不可避免的现象。在开放条件下,外部环境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巨大。……外界干扰必定经常出现在实际生活里,一个地方危机的爆发通常要波及其他地方。一个地区的纯粹经济原因可以引起另一个地区的危机,这种现象被屡次和广泛地认识到(约瑟夫·熊彼特,1934)。①一些经济体有时会因感染某种经济病毒而患病(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2000)。外部冲击类型和表现多种多样,诸如出口条件恶化、汇率变动、外资抽逃、金融危机等均是外部冲击的具体形式。其中,金融危机正日益成为外部冲击的源头,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由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金融泡沫引发所致。
    有关新兴经济体压力协动关系的实证分析表明,金融危机传播的程度与先进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金融联系的深度有关,新兴经济体与先进经济体的金融(包括银行、证券和FDI)联系越紧密,传播危机的程度越高。研究表明,先进经济体经济1%的下降,将使新兴经济增速减缓0.5%-1%。外部需求疲软,特别在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情况下,使新兴经济体的复苏往往更为缓慢。因此,IMF等(2008)指出,新兴经济体实际上是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买单者。为什么金融危机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特别巨大呢?因为新兴国家积极对外开放,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过程,如强调通过开放金融市场、吸引外资、对外投资并购、增加外汇储备和购买美国国债等来实现赶超发展目标,使其对外部、特别是美国金融和经济的依附性相当高。由于规模效应,大新兴经济体与美国和发达经济体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耦合度更高,当美国金融、资本、货币系统震荡以及贸易需求下降并带动全球经济走软时,不能不引发中俄等新兴经济体的股市、资本、汇率、出口和国际收支平衡的连锁反应。
    虽然由于各国经济初始条件、经济体规模、外向度、产业结构、抗风险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中俄等各新兴经济体的冲击是不一致的,但普遍认为,这次危机对俄罗斯和东欧新兴经济体的打击尤为显著。为何同为经济增长最快的转型经济体,中俄两国均出现了明显的危机反应症,其中俄罗斯的症状特别突出呢?本文拟通过对比中俄两国在这场危机中的反应差异,分析转型国家危机过敏症根源及其启示。
    二、中俄两国经济金融危机冲击反应
    (一)证券市场剧烈震荡
    受美国等股市震荡影响,2008年中俄两国股指大幅度下降,中国上证指数下降65.4%,俄罗斯RTS指数(RTSI)下跌72.4%,分别居世界股指下降幅度第5位和第2位,调整深度比以26个新兴国家为基础的新兴市场股指下跌(55.2%)和全球主要股指下跌幅度(40.7%)更为剧烈。
    (二)对银行稳定、外资流入、汇率稳定和外储价值产生明显冲击
    中俄一些银行及投资机构因购买美国“毒”资产而遭遇了直接经济损失。受危机影响,西方国家对新兴国家投资减少、热钱流入转为热钱流出,如2008年流入新兴与发展中国家的FDI下降了50%多。在此背景下,2008年中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同比下降26%,2009年上半年合同利用外资下降25.1%,实际利用外资同比下降17.9%。俄罗斯FDI由上年净流入800多亿美元转为净流出约1300亿美元。同时,两国汇率也出现变化,对美元升值势头逆转,如人民币对美元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的持续升值趋势停滞下来。而卢布兑美元比价跌幅已经超过了30%。在美国大规模增发国债和货币的情况下,分别占世界第一、第三大规模的中俄两国外汇储备资产面临的贬值风险显著增加。如近几个月来美元贬值已经超过10%,对中俄外汇储备损失很大。
    (三)对外向型实体产业冲击巨大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市场遭受金融危机严重打击,需求急剧萎缩,对两国外向型企业和地区冲击相当明显。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工业企业利润骤降约30%,2009年上半年企业利润同比下降超过20%。2008年俄罗斯工业生产下降超过10%,2009年第1季度俄罗斯工业生产下降20%多,2009年上半年汽车开工率已跌破30%下限,一些大汽车厂破产。2008年俄罗斯企业和组织按照现价计算的净利润同比下降30.4%。
    (四)对投资和消费影响显著
    受未来前景不确定影响,2009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因政府启动反危机而保持继续高速增长,但民间投资并未启动,外资流入继续下降。失业增加、居民收入预期不稳定使居民持币观望心情加重,消费增长减缓。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007年12月的96.9%大幅度下降到2009年3月的86.7%。2008年俄罗斯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2009年上半年同比下降17%。
    三、冲击机制及其特点比较
    全球金融危机发端于美国并蔓延到全球。它对美国、欧、日等发达国家和中俄等新兴经济体冲击有何异同呢?
    (一)金融危机对西方发达经济体及对中俄冲击比较
    1.冲击领域与次序
    这次危机,源于美国房地产不良贷款,冲击波表现为:房地产泡沫——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对中俄等国家的冲击表现为出口下降——外资减少——股指下跌——生产萎缩——汇率波动——增长下降。前者体现为由货币金融危机带动的全面危机,是原发性、源头性危机,是作为世界经济引擎和主导力量出现问题而触发危机;而后者为外部冲击外向性实体领域并引发相关领域波动,主要体现为实体经济动荡,是继发性、伴生性危机影响,是作为全球经济参与者和主导国家追随者而接受危机冲击。国际金融危机导致西方经济衰退、需求减少以及强化贸易保护主义等对中俄等新兴经济体造成严重冲击。
    2.冲击程度
    整体而言,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冲击大,美国2008年第4季度的GDP增长率换算成年率跌了3.8%,创下自1946年以来的最高跌幅。2008年第4季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大跌12.7%。这是自1974年石油危机以来最大跌幅。德国第4季度GDP萎缩2.1%,韩国2008年第4季度GDP下降了3.4%,全年GDP增长了2.5%,为1998年以来的最差纪录。总体上对新兴国家冲击较小,对中国冲击较小,但对俄罗斯冲击较大。不同领域的表现也有所差异,如2008年中俄股市与出口下跌幅度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二)中俄危机冲击反应差异
    1.主要冲击领域与冲击方式差异
    外部危机对中俄两国经济冲击重点领域是有所差别的。对中国的冲击面较小,主要集中在实体部门,对金融资本部门的冲击相对较小,是比较单一性的冲击;对俄罗斯的冲击面更宽,既有金融资本领域,又有实体领域,是双重冲击。如中国汇率比较稳定;虽然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增长下降,但外汇储备继续增长;股市虽有较大震荡,但银行业基本稳定;而俄罗斯则除了出口大幅度下降外,外汇储备、卢布汇率和中小银行等均受到很大冲击、突发性失业剧增。
    2.冲击程度差异
    虽然这次危机对中国的冲击也不小,如2008年经济增长率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调整幅度为30%,但总体上俄罗斯经济危机受创深度更大,堪比1998年金融危机,如2009年上半年俄罗斯投资、消费和出口均是大幅度回调,经济出现10%的负增长,而中国除出口下跌外,投资、消费均保持较高增长率,经济增长从第二季度出探底回升拐点。
    四、中俄经济危机过敏症根源分析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俄经济造成的强震,固然是其经济自身稳健度低的体现,而稳健度低的原因,除了经济增长虚热、泡沫成分大、结构失衡、国际竞争力低等因素外,外部依赖度偏高,以及对外部冲击适应力和应急力不强等是关键原因。
    1.对外依赖度偏高是经济自主性稳定性下降的重要原因
    (1)出口依赖度不断提高。随着中俄两国融入世界经济步伐加快,出口在中俄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显著提高,如中国2008年的贸易依存度超过60%,出口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从1978-1990年30.3%提高到1990-2000年的36.1%和2001-2007年的48.36%。危机发生后外部需求剧烈下降直接打击中俄出口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稳定。如中国出口由危机前的20%多的正增长转变为2009年危机后20%多的负增长,俄罗斯由危机前约30%的正增长转为50%的负增长。但两国出口结构及需求弹性不同,中国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品,品种多样,而俄罗斯则是单一资源品出口(超过80%),两者的需求弹性和价格弹性差异较大,加上俄罗斯居民收入和房地产、零售服务的繁荣与石油美元流入关联度较高,因而俄罗斯经济受外部条件恶化打击后的失速更为严重。
    (2)外汇储备对美元依赖加深和损失风险增加。虽然中俄在近几年通过外贸顺差急剧扩大而积累的外汇储备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三位,但外汇储备严重依赖美元和美国国债。危机后美国大量发行货币导致国债利率下降和美元贬值,特别是自2009年3月4日以来美元兑欧元已经累计下跌12%,使重新与美元绑定的人民币相比其他货币出现了贬值。为了维持美元和美国国债稳定,中国不得不在危机后继续增持美元国债和美元储备以帮助维持美元与美国国债稳定,俄罗斯政府宣称美元霸权地位不可动摇,说明中俄外汇储备乃至整个经济均被绑上了美元战车,成为一种美元“人质”经济。
    (3)对外部投资依赖深化。作为快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中俄两国日益成为全球外资流入洼地,成为刺激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外债流入大增也增加了债务负担,从世界银行提供的2006年总外债/国民生产总值比例看,中国为12%,而俄罗斯为26%,在“金砖四国”中最高(印度、巴西分别为17%和19%)。同时,在投资母国发生金融危机时,外资突然撤资或停止注资,势必对其经济稳定性产生负面冲击。中国连续多年高居新兴国家外资流入榜首,外资在俄罗斯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从1999年前的约1%提高到2007年的10%左右,但在能源、汽车、银行和商业等关键部门的外资比重则超过30%。
    (4)金融运行模式等的过度模仿和监管缺失。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俄两国金融体制逐渐市场化,引入了大量美国华尔街的金融与资本运作模式,如各种新型衍生工具、套期、对冲、对外投资并购等,出现金融杠杆率过高、泡沫过大等,而投机冲动过大,自律缺乏、专业人才不足和素质过低以及风险管理和防控机制跟不上,导致对外金融投资和并购的失败和损失,以及银行经营困难。转型以来,俄罗斯银行经营模式全盘西化,过早地宣布和推行卢布全球可自由兑换计划,证券市场过度自由化,2006-2008年外国资本流入过猛,私营企业贷款策略过于激进,金融监管不力等,引发股市暴跌、卢布大幅度贬值、中小银行清偿力不足等。中国一些金融与投资机构也盲目引入美国的运行方式,或者试水美国华尔街衍生品投机交易,不顾自身条件和风险控制能力。如2007/2008年全球竞争力评价中,金融市场成熟度居世界第112位,是中国总体竞争力的最大弱项。俄罗斯一些中小银行因清偿问题而被国有银行并购,一些大国有银行也因流动性不足而请求央行相救。中国一些金融和投资机构因盲目投资美国有毒资产遭受重大损失。由于两国银行体系的实力、经营模式以及介入美国次贷毒资产程度差异而不同。
    2.经济体弹性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力低,但有所差异
    经济体弹性是一国经济对外部环境变化适应能力的基本表现,是包括要素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市场开放与竞争自由度、政府资源动员与配置能力、决策科学性与效率性等诸多方面在内的综合反映。俄罗斯除经济基础、劳动、资源、土地等要素价格市场形成化水平、国内市场开放和统一度、资源配置市场化水平等一些指标方面优于中国外,中国在政府资源动员能力和管理集中度与效率、城市化发展潜力、对外开放度、经济自由度等方面比俄罗斯有优势。在目前尚缺乏一个完整的衡量经济体弹性的指标情况下,美国传统基金会等编制的“经济自由度指数”大体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经济体弹性。2009年中俄两国总指数均在54分以下(均低于世界平均值,约60分),分别排名132位和146位。总体上讲,中国对外部冲击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强。
    3.外部风险防火墙建设滞后
    追求高增长是中俄两国多年来的基本发展战略目标。过度关注高增长而忽视对稳定持续增长的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是两国共同的软肋。首先,风险思维方面的欠缺。政府迷信经济高速增长的持续性和自动纠错与稳定能力,片面认为增长能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其次,风险抵御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滞后。对危机条件下金融、出口和投资稳定保障体系的构建缺乏有效预案;第三,是危机应急处置能力方面的不足。中俄两国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演化缺乏必要的预警和及时反应。在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冲击全球经济的形势下,俄罗斯领导人一再声称俄罗斯是安全岛,导致反危机措施出台过晚而且无效。中国也因举国办奥运,在全面及时应对危机方面晚了半拍。
    五、中俄稳定与复苏条件
    危机冲击下一国经济稳定与复苏取决于多种因素,既需要外部冲击源头的消除和减缓,更需要内部稳定增长条件的构建。从内部可控因素考察,中俄经济稳定和复苏前景将取决于一系列条件。
    (一)危机冲击反应强度
    一国经济稳定与恢复能力与该国经济危机受损状况是密不可分的。从前面的分析可见,俄罗斯所受到的冲击更为巨大。如俄罗斯银行一般规模较小、负债较多,与外资和石油美元联系较深,而且在经营模式方面也更受西方影响,因而,银行清偿力普遍不足,有影响的大企业的外债水平也特高。而中国银行规模较大、负债较小、外资持股较少,介入美国次贷及有毒债券不深,因而所受冲击相对较小;中国汇率基本稳定,俄罗斯汇率下跌30%。2009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依然保持7%以上的较高增长率,而俄罗斯出现10%的负增长,落差很大。
    (二)所处发展阶段和经济体规模
    经济初始条件不同决定了两国经济增长潜力的差异。除了资源禀赋与人均GDP外,中国其他指标均比俄罗斯占优,中国强有力的城市化趋势和有利的劳动力状况都会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继续维持一段时间,中国经济规模较大(按2008年汇率计算,中国GDP为俄罗斯的2.4倍),规模越大抗外部冲击力越强。同时,中国经济多元性、预算较充足、金融体系较为封闭、负债水平低、出口品种多、需求与价格弹性小、更有条件找到度过外部危机的对策,为中国经济强劲表现提供支撑。俄罗斯受全球金融危机感染的风险和程度要高出许多。按照评估,在17个大型新兴经济体风险指标排位俄罗斯比中国高出8位(见表1)。
    


    (三)增长动力稳定比较
    1.投资增长能力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②。目前,俄罗斯储蓄率较低,一般只有22%左右,俄罗斯1.4亿人中,没有任何存款的居民大约70%,其余的30%中,26%的居民只储蓄货币,俄罗斯资本市场不发达,没有成为居民普遍的投资理财工具,股市市值也很小。而中国股市市值居世界第二。中俄总储蓄/GDP比例分别为54%和31%(2006年),中国储蓄-投资转化率也高于俄罗斯,2008年中俄投资率分别为43.5%和22%。2009年上半年中俄投资增长率分别为33.8%和9.1%。中国投资能力明显强于俄罗斯,如中国政府支出大幅度增加,而俄罗斯计划削减政府支出22%,此外,中国外资流入稳定性较高。
    2.消费增长能力
    中俄两国均是世界上最具增长潜力的新兴市场,但市场规模比俄罗斯大,而且,中国居民收入增长预期稳定,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继续大量向城市转移,消费能力迅速上升,加上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旨在降低消费税率和提供各种消费补贴和优惠、改善社会保障水平的政策,消费环境不断改善、消费信心提升,2009年上半年中国社会零售依然保持15%的增长率,而俄罗斯则出现消费同比大幅度滑坡现象。
    3.出口稳定能力
    一国出口稳定与增长能力取决于出口结构、需求弹性和国际行情等。而中国的出口产品范围和品种比俄罗斯广泛和丰富得多,中国出口领域广泛,90%为品种广泛的制成品,其中,既有劳动密集品,也有资本密集品和技术密集品,高中低档搭配,不仅更能适应国际市场多元化需求,其价格弹性较小,抗国际市场波动能力也相对较强。2009年上半年俄罗斯出口下降幅度超过中国一倍以上。俄罗斯短期内依然要依赖能源出口,在出口总量难以突破的条件下,价格将是决定性因素。EIA(美国能源部情报局)2009年9月份的报告称,2010年底前国际原油价格将会在70美元/桶附近波动,这样的价格水平对俄罗斯稳定出口和促进增长作用有限。
    (四)反危机政策力度及其效果
    中俄两国反危机决心和力度均比较大,稳定经济支出占GDP的比例也相差不远。但从绝对规模上看,中国远大于俄罗斯:如中国两年内4万亿投资,仅2009年上半年发放贷款达7.4万亿元,而俄罗斯两年内经济刺激支出只有约2000多亿美元,同时,信贷发放能力远小于中国。此外,中国经济稳定政策措施执行力强,反应迅速。国际组织普遍认为,中国将率先走出危机阴影。俄政府预计2009年俄GDP可能会下降8.5%,至少需要四到五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六、总结与启示
    本文在总结已有的外部冲击对新兴经济的稳定增长影响成果基础上,对比分析了目前这场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新兴与转型代表性国家的影响以及危机敏感症根源。基本结论是,在开放条件下,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稳定持续发展过程必然受到外部环境影响,“脱钩”是毫无依据的。俄罗斯在经济危机中的黯淡表现以及俄罗斯反危机的艰难跋涉给同样面临危机冲击的中国提供的启示是:
    (一)加快结构调整,实现平衡与创新发展
    从这次危机对俄罗斯的沉重打击看,经济结构单一性突出,对外依赖过重,即便是大经济体也无法抵御突然的外部需求紧缩。俄罗斯已经充分认识到过度依赖能源出口带动增长的“荷兰病”弊端,并痛下决心调整经济结构,建立国家级“俄罗斯风险公司”,把纳米技术、医学、清洁能源、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作为风险投资优先领域,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大幅度降低能耗,促进创新型经济发展。在这次危机中,中国经济震荡主要源于出口市场下滑,说明新兴经济体的稳定增长需要更多地依赖国内市场而非国际市场,特别是发达市场。中国迫切需要加快增长转型,以加快国内需求(主要是消费)的份额,适度降低经济外向度,改变内外失衡状况和出口方向过度集中问题,同时,还要致力于提高出口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如发展低碳经济等,减少外部市场共振性。
    (二)构筑外部风险防火墙,提高金融危机管理水平
    享受全球化红利与遭遇全球化冲击不可分割,开放、增长与风险总是相伴而生的。因此,在经济稳定顺利发展时,不可放松对外部环境变化和危机预警、监控、治理机制的建设,特别是建立金融危机预警和管理系统。既要继续学习和借鉴先进的金融运行与管理模式,又要对其适应性、可驾驭性和风险性保持足够的警惕和防范。对于金融体系中的风险因素,如通货膨胀、汇率、银行体系风险、债务风险都应当纳入金融危机的预警系统。这次危机来临,俄罗斯首先出手救助金融体系,改进保险机制,推动银行改革、重组,既避免银行破产,推进银行优胜劣汰,同时,通过修改存款保险法稳定金融,避免更大危机的爆发。中国由于金融体系改革滞后,比较封闭而避免了“浩劫”。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不深化改革和推进开放就可以自动应对一切危机。应该大力推进改革,提高未来危机应对能力。
    (三)注重经济增长稳定与维持社会稳定的协调
    社会稳定是经济稳定和增长的前提条件。危机最容易引发社会动荡,因为普通居民是最容易遭受危机打击。因此,维护居民就业、生活稳定是抗危机、促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将反危机支出重点放在保证居民就业、医疗、教育、住宅、工资与退休金等的补贴方面。如2008年11月通过的俄联邦2009-2011年预算的85%以上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社会保障措施从短期看,有利于保持社会基本稳定,从长期看,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扩大对教育支持是推进人力资本的关键。从克服危机、稳定增长和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方面看,中国需要更多提升居民消费。
    中俄经济危机感染症表明,外部冲击是新兴与转型经济体稳定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挑战。而新兴国家有效抵御外部危机、保持宏观稳定与持续增长的关键,不仅在于具有足够的危机防范意识,还取决于经济结构、增长模式、体制机制、宏观调控等深层次的变革与转换。
    注释:
    ①(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商务印书馆,何畏,易家详等译,1991年,第34、246页。
    ②按照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g=i/v(g代表增长率,i代表投资率,V代表资本—产出比率),在假定v不变的情况下,一国资本存量大小决定产出总量多少,投资率高低决定经济增长快慢。
    参考文献
    [l]林跃勤,刘霞辉.转型模式与增长路径——一个中俄比较[J].江苏社会科学,2008,(6).
    [2]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执笔人:张晓晶,汤铎铎,林跃勤).全球失衡、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的复苏[J].经济研究,2009,(5).
    [3][美]本.S.伯南克.大萧条[M].宋芳秀,寇文红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4]David M. Kotz. The Current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risis: A Systemic Crisis of Neoliberal Capitalism[P]. Paris, 2009.^

 

Tags:外部冲击、金融危机与中俄经济稳定增长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