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 正文

我国信贷规模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定量分析(一)——基于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

http://www.newdu.com 2018/3/8 《宏观经济研究》2012年第5期 孟祥兰 鞠… 参加讨论

提要:我国是一个金融抑制的国家,信贷是我国金融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银行信贷和非正规金融信贷两种方式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首先采用Chow分割点检验,研究了我国30年来银行信贷对经济贡献的阶段性差异;接着研究了GDP与银行信贷、GDP与非正规金融信贷的长期和短期均衡关系及格兰杰因果关系;并采用了非嵌套假设检验模型比较银行正规信贷和非正规金融对我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对重要性。

关键词:银行信贷,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非嵌套模型,协整

作者简介:孟祥兰 鞠学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得益于我国经济进行市场化改革,民营企业、个体经营者等非公有制经济参与者得到长足发展。正如我们所知,企业生存需要保持一定的资本规模;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地筹集资本。根据经济学资源稀缺性的假设,资本的形成需要盈余部门的剩余向赤字部门的转移,而促成这种转移的最重要的渠道就是金融。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1912)从企业家才能和创新的角度论述了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熊彼特认为:“纯粹的企业家在成为企业家之前必须首先使自己成为债务人。”在《经济发展理论:对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商业周期的研究中,熊彼特对银行家给予了高度评价,把银行家置于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他认为:“企业家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然而企业家创新不能离开银行家的作用。由于银行家在资金配置中所发挥的核心性功能,使得经济中的各种生产要素得以按照创新的要求重新配置,所以银行家是企业家的企业家,是现代经济中企业家精神的总象征。”在他看来,银行家是调节整个经济中企业家活动的社会管理者。熊彼特通过企业家这个独特的角度向我们揭示了经济增长与金融的关系。然而,我国是典型的金融抑制国家:国有部门具有一定的垄断性,金融体系效率低下,金融结构高度单一且资产质量较差,金融体系的开放性较低,政府通过利率管制、外汇市场管制和信贷配给等方式对金融体系施加广泛而巨大的影响。

这样的金融格局,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在现阶段我国的金融结构体系中,银行依然是占绝对优势,银行的金融信贷资产在整个金融资产中占绝对的比例。这种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不平衡的结构,决定了银行业的信贷规模在我国金融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地位,其中仅四大国有银行控制比例高达50%以上(表1),始终处于垄断地位。银行占金融市场的主要成分,导致了从货币部门到经济学家对信贷总额的高度关注,甚至认为在中国信贷总额比货币总额对与宏观经济更为重要,他们认为在中国信贷总额与宏观经济变量的关联程度比货币供应量更为紧密。因此,信贷状况是影响金融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重要变量,可以通过研究我国银行业的信贷状况,分析其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表1 国有商业银行存款比例

时间

金融机构存款(亿)

四国有银行存款(亿)

所占比例

2002

170917.4

110215.9

64.48%

2003

208055.6

127119.8

61.10%

2004

241424.3

142744.1

59.13%

2005

287163.0

162835.1

56.70%

2006

335459.8

183139.5

54.59%

2007

389371.2

204088.0

52.41%

2008

466203.0

240514.0

51.5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主要贷款对象是国有企业、公有制企业,对中小企业贷款存在歧视行为。2000年和2001年,民营企业贷款总额仅占当年各项贷款总额的6.8%和6.5%。近几年虽有所提高,但是贷款比例仍然很小。民营企业得不到银行贷款,而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却得到空前发展:民营经济对我国经济贡献率不断上升,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经占到80%以上,其对国民生产总值贡献率已到达65%以上。民营企业在得不到银行贷款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得益于从民间或非正规金融路径获得贷款。由于民营部门的发展为民间资本的积累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为民间信用的扩张提供了资金前提。因而尽管国家在整体发展战略中给予国有部门以特殊地位,但是民营部门仍然通过非正规金融途径获得资金发展,在体制的夹缝中顽强成长,并取得了经济总量的主导性地位,促进经济高速发展。所以正是因为有供给有需求,“非正规金融”信贷才形成了巨大市场,研究非正规金融信贷状况,也是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

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信贷和“非正规金融”民间信贷两种方式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绩效分析,主要依据金融学,通过实证研究我国信贷发展状况,并通过协整、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分析两种不同信贷路径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利用非嵌套假设检验模型检验我国银行信贷与民间信贷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相对重要性,从而提出未来我国间接金融市场改革的方向、非正规金融信贷走向正规的途径,为我国经济发展、金融深化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表2 国内GDP和信贷总额数据

年份

GDP(亿元)

存贷总额(亿元)

1978

3645.217474

2984.5

1979

3921.264466

3315.701668

1980

4228.748145

3721.917808

1981

4448.555408

4356.149733

1982

4860.012384

4851.835664

1983

5400.955986

5465.724079

1984

6227.498432

6964.136781

1985

7050.543512

7578.614009

1986

7652.698598

9014.972145

1987

8534.130227

9954.865557

1988

9499.344121

9536.923077

1989

9894.27129

11471.85219

1990

10296.69699

14645.7024

1991

11234.5033

17612.51117

1992

12814.65612

20911.75976

1993

14566.12478

22911.05822

1994

16475.37887

23977.16814

1995

18013.16106

26303.98085

1996

19849.12693

30175.38963

1997

21760.06293

35597.28445

1998

23351.23246

41565.23723

1999

25206.39986

46856.3628

2000

27362.67034

51422.92627

2001

29566.80458

58565.65217

2002

32389.27951

69714.25606

2003

35834.57762

83668.06474

2004

39565.54589

92062.76876

2005

44328.73343

103847.7177

2006

49991.57322

119067.2994

2007

57171.64024

131900.7354

2008

62655.28655

147249.0473

2009

68482.8388

192182.2736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

二、我国正规金融银行信贷绩效分析

(一)数据的选择与处理

本部分要分析的是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所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经济增长指标为因变量,商业银行信贷总额为自变量。数据见表2。此外,在做回归时,本文对GDP和存贷总额采用对数处理,分别为lngdp和lncre:一方面为了减弱异方差对回归结果的影响,另一方面回归方程系数代表增长率,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数据都是采用1978年价格为基期价格,进行了修正。

(二)信贷发展对经济贡献的阶段性检验

我国经济发展30多年来,经济发展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关系方方面面都逐渐发生了改变,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也使得经济关系不断调整。因此,本文需要利用计量的方法分析我国信贷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不同阶段的绩效。

观察经济增长和信贷总额的序列图(见图1),我们发现在1992年左右,我国信贷规模增幅变大,其速度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全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加速发展的时期,投资开始增多,也就是从这段时期开始,信贷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绩效开始发生结构性变异。为了将信贷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发生转折的时点准确估计出来,下面采用Chow分割点检验。

图1 GDP和信贷总额时序图

Chow分割点检验的思想是把方程应用于由分割点划分出来的每个子样本区间(每一个子区间包含的观察值个数应大于方程参数个数,这样才可以在每一个子区间估计模型),然后比较利用全部样本进行回归得到的残差平方和与利用每一个子区间样本所得到的加总的残差平方和,判断是否发生了结构变化。一般可以利用下面两个统计量进行检验:

1、F统计量。对具有约束条件和无约束条件两种情况的残差平方和进行比较,最简单情况即检验是否存在一个分割点,计算如下:

(1)

式中,是利用整个样本的数据进行回归得到的残差平方和(相当于施加了在两个子样本期间不存在结构变化的约束),是基于第i个子样本进行参数估计后计算得到的残差平方和,(k+1)是方程系数个数。这个公式可以扩展为多于一个分割点的情形。如果基于两个子样本估计的方程没有显著变化,F值应该很小;反之,当F值大于临界值时,拒绝不存在分割点的原假设,即认为出现了结构变化。

2、对数似然比LR统计量。对具有约束条件和没有约束条件下的极大对数似然值进行比较。LR检验统计量渐近服从x2分布,自由度等于分割点个数乘以参数个数(k+1)。检验原理,和F值相类似。

依据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本文设立的方程形式为:

lnGDPt=αβlnCretεt (2)

根据图1时序图粗略分析分割点应该在1990—1995年期间,利用Eviews对信贷发展和经济增长进行分割点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信贷发展、经济增长分割点检验结果

时间点

Chow检验F值

P值

1990

2.125

0.138

1991

0.690

0.510

1992

0.395

0.678

1993

1.722

0.120

1994

2.586

0.093*

1995

1.256

0.301

注:“*”表示10%的显著性水平,表4、表7同。

通过Chow分割点检验,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认为1994年正规银行信贷规模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生变化,正如前文分析的,1992年后全国掀起市场经济改革高潮,商业投资活跃,企业需要贷款投资,信贷水平规模扩大。为了分析信贷发展对经济的具体影响,本文对1978—1993年、1994—2009年样本分别进行回归,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3)

t=(12.27)(26.81)

(样本区间:1978—1993年)

(4)

t=(13.12)(37.90)

(样本区间:1994—2009年)

两个方程的拟合优度R2都达到了98%以上,拟合优度较好。1994年以前,银行信贷规模每增长1%,GDP就增长0.67%;1994年之后,银行信贷水平每增长1%,就会带来0.69%的GDP增长。也就是说,1994年以后,商业银行信贷发展1%的速度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提高了0.02%。这样的增速的贡献提高缓慢,验证了王曙光所提到的“制度变迁成本分担假说”,国有金融部门在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下保持了相当程度的稳定性,为整体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即以金融改革的滞后为代价换来了我国经济30多年的持续高增长。改革开放以来,银行业始终作为国家稳定社会的工具,银行对经济的效率提高不显著,不良贷款的产生绝大部分产生于银行对国有企业的优惠信贷政策,银行负担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本。但从绝对量上分析,1%的信贷增长带来0.67%以上的经济增长还是十分可观的。

上述计算方法没有考虑信贷扩张带来的引致投资和引致消费,没有进行其他变量对经济增长的系统控制,只是粗略估计的结果。

(三)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分析

对于时间序列数据来说,若序列是非平稳的,则可能造成本来不存在经济意义的两变量,回归结果却十分显著的“伪回归”现象。在经济活动中,这种非平稳的序列是十分普遍的,但是序列与序列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长期均衡关系。因此,为了有效地衡量序列之间是否具有长期均衡关系,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了协整的概念。即若几个非平稳变量,其线性组合为平稳序列,则称这几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概念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非平稳序列构建动态回归模型可能造成的“伪回归”的问题。本章将分析商业银行信贷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

责任编辑:夏雨


    

Tags:我国信贷规模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定量分析(一)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