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响出口的因素
其一,全球贸易增速是决定性因素之一。全球贸易状况是中国贸易增速变动的主要原因。我国出口波动与全球出口增长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虽然中国出口增速受到全球市场的影响而波动,但在全球出口市场上的份额却显现出持续提高的趋势。其二,发达经济体吸收出口的能力快速下降,其中欧洲经济下行是我国贸易增速下行的触发因素。由于产业内贸易程度较高,进出口增速下降主要取决于最终商品需求增速的变动。目前,从主要区域的进口增速比例可以发现,北美区、东亚和太平洋区的经济增速较为平稳,但降幅最大的仍是欧洲的进口,其低增速对全球出口增长带来负面冲击,并通过产业链收缩影响到其他贸易大国比如我国的出口。
(2)未来我国出口增长潜力
全球化随着通信、运输技术的进步而逐步深化,出口占GDP比重也在持续提升。当前,互联网技术大幅度降低了信息传递成本,运输效率也在提升,资金、货物、人员的国际流动更加频繁,促进贸易强度提高的因素仍在增加。从结构看,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贸易强度都在深化,中等收入国家的商品和服务出口占GDP的比重有所回落,可能拖累全球出口占GDP的比重。全球制造业占比持续下降,对我国出口增长会带来压力,这也可能是因为服务贸易占比提升造成的。从后发国家进出口增速变化来看,未来我国的贸易增速可能会有所回落,并将明显低于高增长阶段,但出口贸易占GDP比重仍将提升,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相对重要性也会提高。
二、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问题分析 1.防范主导产业弱化,挖掘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经济运行态势表明,消费和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有所增强,增长动力由投资和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依靠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高增长时期的主导产业衰退,是当前GDP快速下降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机电制造品、房地产和汽车制造这三个主导行业,出现了衰退。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正循环,需要这三个领域发掘潜在资源利用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机会。既要通过新主导产业的培育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也要通过旧主导产业的提升挖掘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动力。促进新技术与传统主导产业的结合,抓住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机遇,是未来培育主导产业的重要领域和方向。
从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距、产业竞争力、企业综合素质多方面来看,我国有保持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潜力。相比其他追赶型经济体,市场机制不健全,程度低,是我国的典型特征。在此背景下,作为转轨型经济体,我国还有很多市场之外的资源和发展机会没有被充分利用,如农村建设用地、低空域开放、文化产业发展等。通过深化改革释放后发的追赶潜力,加快技术进步,市场机会涌现,将更多的增长放在创新驱动方面,这些既是实现高质量增长的客观要求,也是成为创新型高收入国家的必经之路。
2.工业生产的迂回性和中间部门扩张 工业生产与农业、服务业的区别,是工业生产具有迂回性。生产同等价值的最终产品,工业部门所要用到的中间投入品较多,生产工序较长,在投入产出关系中,体现为中间部门在总产出中的比例较高。工业在GDP中占比提升,这种结构性变化,反映在宏观上就是投资会加速增长,反映在存量上就是中间部门资产扩张,这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尤为明显。中间部门是指其产品作为下游部门的中间投入品,并不用于最终需求的那些部门。对于大多数生产部门来说,其产品既可能是中间投入品,也可能是最终产品被消耗。考察中间部门,可以清晰地知道生产过程中有多少产品作为下道工序的投入品,也可以看出资本存量中有多少是支撑中间部门的。中间部门的体量大,当最终需求发生转折性变化时,中间部门的大量资产会面临闲置的风险。
随着工业占比提高,中间部门在生产体系中的占比也在提升,二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影响中间部门在生产体系中的占比因素主要有三个:1)经济运行的景气波动。受终端需求波动的影响,中间投入品的占比在年度间会有差异,如房地产市场的波动会影响建材产品的生产。对中间投入占比的波动影响是景气状况的反映。2)技术水平提高增加了生产的复杂性,从而提高了中间投入在生产体系中的占比。当然,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可能会减少生产过程,但总的趋势是分工深化,部门间投入产出关系更加密切。3)工业占比的提高。工业部门中间投入占比高于农业和服务业,一般来说,工业部门的中间投入占比约为75%。工业部门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占比提升,必然会推动整个经济体系中间部门投入占比的提高。
3.发展高质量服务业是新时代经济运行的必然趋势 当前,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均超过第二产业,服务业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与生产有形产品的农业、制造业有所不同,服务业提供的是无形产品,具有以下典型的特征:服务业覆盖面广,内部差异明显;服务业生产链条短,生产过程需要的中间投入品少;多数服务无法储存,需要在本地实时匹配;服务业效率提升总体缓慢。随着生活和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增加,服务经济的特点逐步显现,高质量服务业对宏观经济带来重要影响。服务业稳步增长能够平抑经济波动,存货调整是引发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我国的工业增加值波动中,有30%来源于存货调整。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全社会流通效率提高,生产组织更加有效,从而降低存货的绝对水平,进一步平抑经济波动。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强度和就业带动效率,均高于制造业。发展服务业有利于增加就业,缓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服务业良好的发展态势,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高质量服务业发展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各方面影响,应该制定科学决策,稳定服务业增长,实现经济结构平稳转换。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速了新技术和新生产模式在产业中的渗透,对于提高第一、二产业的生产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在改善民生的同时,会降低服务业价格上涨压力,进而降低CPI上涨压力。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按照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允许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打破隐性壁垒,形成平等竞争的条件,释放服务业经济的发展活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