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和重点经济工作的报告
编者按:10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应邀在中共中央党校为全体学员作了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和重点经济工作的报告。报告会后,中央党校全体学员以党支部、党小组为单位,教职工以部门为单位,进行了学习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李克强总理的报告深刻分析和阐述了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提出“成绩来之不易、困难不可低估、信心不能动摇”的科学论断令人信服。报告围绕八个方面的工作提出严格要求和殷切期望,使大家进一步明确了任务方向和责任担当。大家表示,李克强总理专门来中央党校为学员作报告,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党校工作的高度重视。报告始终贯穿实事求是、执政为民理念,既是一堂生动的经济形势报告,又是一堂深刻的党性教育课。
李克强总理的这场报告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应广大读者要求,本报今日全文刊发,敬请读者垂注。
中央党校是我们党培训干部尤其是高中级干部的最高学府,也是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在中央党校学习、工作的同志都是实践、理论方面的骨干,大家十分关心经济形势究竟如何、经济工作重点何在。下面,我就这两个问题谈几点意见。
一、关于当前经济形势
对我国经济当前形势和未来走势,国内外都很关心,也有多种看法,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此,我们要有科学的判断、准确的把握,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就是成绩来之不易、困难不可低估、信心不能动摇。
(一)成绩来之不易。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等经济数据。对三季度6.9%的经济增速,社会上有些议论,有人认为这是“破7”了。这无非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中国经济增长没有达到7%的预期目标;二是7%的关口被破了。实际上,我们所讲的预期目标是全年增长7%左右,6.9%当然属于7%左右。我们从没讲过要死守某一个点位,所以也不存在什么关口。7%左右的增速,不仅符合预期目标,而且来之不易。
我们7%左右的经济增速,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取得的。今年以来世界经济走势偏弱、不及预期,一些重要国际机构不断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测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近就将先前预测的增长3.3%下调到3.1%。就主要发达经济体而言,美国经济表现相对好一些,一季度同比增长2.9%,二季度增长2.7%;而欧元区二季度增长1.5%,日本二季度增长0.8%。就新兴经济体而言,经济增速基本上是明显回落,甚至有的大块头出现负增长。全球贸易状况更是让人忧虑。世界贸易组织(WTO)预测,2015年全球贸易额仅能增长2.8%。相对于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年均近7%的增速,回落幅度很大。作为世界贸易状况的风向标,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的平衡点应该在2000点左右,今年2月份一度跌到559点,距30年前的历史最低点仅一步之遥,目前仍在1000点之下,说明全球市场实际在萎缩。
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经济依然保持7%左右的增速,实属不易。较长时期以来,出口对我国经济呈现较强的拉动作用。近些年,除了2009年出口是负增长之外,其余年份出口都是正增长。对此,一些国家还有抱怨,要求“中国应当以扩大内需为主”,言下之意是我们抢了他们的市场。但是今年以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我国前三季度出口同比下降1.8%,进口下降15.1%。在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中,外需的动力大大减弱。
我们7%左右的经济增速,是在增长难度加大的高基数上实现的。经济总量在2万亿美元以上的发达国家,经济能够增长2.5%以上,就是不俗的表现。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超过10万亿美元,仍然保持中高速增长,其难度可想而知。现在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相当于5年前增长1.5个百分点、10年前增长2.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目前GDP增长7%左右的增量,比过去两位数增速下的增量还要大。
我们7%左右的经济增速,是与其他重要指标相匹配的,能够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我曾多次讲过,只要就业比较充分、收入持续增长、环境有所改善,GDP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前三季度,就业是比较充分的,城镇新增就业1066万人,提前完成全年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由于城镇登记失业率不包括城镇常住的流动人口,我们更关注城镇调查失业率,这个指标今年以来基本上保持在5.1%、5.2%左右的水平。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庞大劳动力人口的国家来讲,这样的就业状况应该说是比较充分的。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7%,超过GDP增速。单位GDP能耗是衡量环境改善状况的一个关键性指标,今年前三季度同比下降5.7%,比去年同期多下降1.1个百分点。农业生产也是稳定的,全年粮食产量又在1.2万亿斤以上,比去年增加150亿斤。我们现在担心的是收储难、卖粮难,因为收储设施不足。粮食增产了,物价就涨不起来,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只上涨了1.4%。
我们7%左右的经济增速,是在防范住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情况下实现的。今年以来国际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跌宕起伏,我国证券市场也一度出现了异常波动。当时场外配资、融资融券比较多,一些银行理财产品也进入股票市场,推高了市场杠杆率。如果不妥善处理这些高杠杆的金融产品,股票市场一旦出现断崖式下滑,很可能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有关部门采取了稳定市场的一系列措施,这既符合国际惯例,也符合中国国情,这些措施应该说基本稳住了市场,避免了风险传播扩散,目前几个层次的资本市场基本上都是平稳的。还有人民币汇市,国内很多人可能没有给予过多关注,但国际社会的关注度很高。本届政府成立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在上升,而美元对其他货币总体上又在走强,欧元、日元不断贬值,人民币汇率市场的内在压力不断加大。我多次讲过,中国不会通过人民币贬值来刺激出口,不打货币战,中国政府的承诺是有信誉的。8月份我们顺应市场规律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作了调整,扩大了汇率浮动的空间,这也是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这期间,人民币有所贬值,也就是2~3个百分点。这本来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但没想到国外的反应很大,有人认为我国出现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并预言我们稳不住市场。实践证明,我们也稳定住了汇率市场,人们对人民币的信心在增强。
稳定股市、汇市极为重要,没有稳定的金融环境,经济就难以平稳发展。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最后导致的是实体经济遭难,世人都看到了这个事实。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实体经济的发展要重视,金融的稳定也要重视。当然,稳定金融不是不要改革,我们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方向,进一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培育公开透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稳步扩大金融开放,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更要看到,我们7%左右的经济增速是稳中有进的,进的因素在积累,新的动能在加快成长。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4%,高于GDP和工业增速,快于上年同期,服务业增加值已经占到GDP的51.4%,超过半壁江山。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消费增长相对较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4%。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旅游消费快速增长。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十一”期间全国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7.9%,出境游也十分火爆、预计全年继续保持1亿人次以上。这也反映出我国居民收入和购买力在增加、生活水平在提高。特别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新的增长动能正在加快孕育和形成之中。服务业、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使经济增长的电力消费、货运弹性系数发生了变化,也助推了节能减排和增长质量的提高。比如铁路货运量,运输的煤炭、钢铁等“黑货”比重大幅下降,而小包装的“零担”大幅增加。今年上半年全国快递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3%,就是鲜明例证。这种情况下,虽然车皮用得少,但运输的价值量却在增加。
总之,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和贸易低迷、国际市场动荡对我国的影响加深,与国内深层次矛盾凸显形成叠加,实体经济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以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调整,积极化解“难”,努力巩固“稳”,不断推动“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呈现就业扩大、收入增长和环境改善的良好态势,给群众带来了实惠。
(二)困难不可低估。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和挑战。
世界经济、国际市场走势仍然难以预料。美国今年年初就提出要加息,结果9月份没有加息,12月份是否加息也在游移不定。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在持续走低,目前石油价格比去年6月份最高时下跌近60%,铁矿石等重要矿产品价格跌幅也很大,这使得国际市场出现通缩趋势。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交融,如此严峻的外部环境必然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压力。
国内长期积累的矛盾也在凸显。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增长新旧动能也在转换之中,加之又出现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和经济运行中的困难。最突出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工业形势严峻。传统工业品供大于求,也就是产能过剩的问题并没有解决。PPI持续43个月下跌,这其中有“被通缩”的因素,也有国内产能过剩的原因。过去我们的产能不光是面向国内市场打造的,也面向国际市场,现在国际市场萎缩,国内就受到很大压力,造成工业特别是一些主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比较低,工业增长速度放缓。据测算,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左右,明显低于80%左右的正常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其中第三季度仅增长5.9%;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1-9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1.7%。这些也都直接影响了财政收入的增长。
二是投资增速持续下降。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仅增长10.3%,9月当月增幅只有6.8%,已连续15个月放缓。企业投资意愿不强。更让人忧虑的是,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更低,前9个月只有2.8%。房地产去库存问题尚未很好解决,存在一二三四线城市分化、走势不一的现象,房地产投资增速总体上在回落,前三季度仅增长2.6%。
三是财政金融风险在上升。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5.4%、同比回落2.7个百分点,地方本级收入增长5.1%。中央财政收入增幅高一点,地方财政更加困难,已有6个省份财政收入是负增长。由于我们的税收以增值税等间接税为主,在经济增速放缓时期,财政收入增长回落的幅度往往远远大于GDP增速放缓的程度,目前个别省份的财政收入甚至同比下降了20%。有的省份基本养老金统筹已出现缺口,明年的缺口可能有好几百亿元,原来这一块是由地方财政补上的,他们希望中央政府明年支持一下。由于基本养老金没有实行全国统筹,中央财政不能开这个口子,还得靠省里自己通过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来解决。在金融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双双上升,其中不良贷款率9月末达到了1.94%。企业的杠杆率也比较高,我们希望通过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将其降下来,但实际操作没那么简单。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只有二十来年,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需要一个过程。证券市场经过采取稳定市场措施,虽已趋于平稳,但市场功能恢复正常尚需时日,风险依然存在。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最终还是要靠改革,应该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还是要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对汇率市场也要继续予以关注,有些人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预期不稳定,这会导致对人民币的信心不足和资本外流,
要保持警惕、有应对预案。此外,目前非法集资问题比较突出,必须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三)信心不能动摇。尽管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中国经济形有波动,但经济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势仍向好。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信心。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有基本路线、基本理论指导全党上下、全国上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制度的特有优势、发展的根本保障。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国家地域辽阔,产业体系完备,这边不亮那边亮,回旋余地、潜力和韧性很大。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看重中国经济,就是因为我们拥有13亿人口的大市场。目前地区经济走势在分化,东部地区尽管也有困难,但由于转型升级搞得较早,抗风险能力较强;中西部省份虽然觉得有压力,但也认为发展空间和潜力都很大。目前工业增速虽然较低,但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高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电子商务等呈现高速增长,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在不断增强。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还较大,这种差距反过来就是城镇化的红利。一个城市居民每年在城市的消费比一个小城镇居民要多好几千块钱,小城镇居民又比农村居民多好几千块钱。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仅为5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6%。我们要进一步做好新型城镇化这篇大文章。国务院刚刚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居住证暂行条例,这有助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
总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我们充满信心。只要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把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充分挖掘和释放出来,我们就能克服各种困难,实现全年主要预期目标,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关于重点经济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对当前的经济工作已有全面安排,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对“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总体设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对明年经济工作进行部署。这里,我重点讲几项任务。
(一)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双中高”。我国发展阶段、基本矛盾和发展中国家地位“三个没有变”,这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清醒认识、牢牢把握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一些外国人对我们坚持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往往有质疑。中国GDP总量确实不小,已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在全球排第80位,我们怎么不是发展中国家?这样的总量排名和人均排名的差距,在人类历史上确实也没有过。我跟许多外宾讲,你们虽然来过中国多次,但基本上都是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大城市看的主要也是繁华地带,一些城市离市中心不远处就有棚户区,中西部很多地方特别是农村还很落后。听了这样的解释,他们就说中国是“最富的发展中国家”。其实,我国哪里能算最富的发展中国家,不少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都排在我们前面。我国发展仍任重道远,家底还不厚实,决不可歇脚停步,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当前就是要瞄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去奋斗。实现这个目标,GDP要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据测算今后五年经济增速年均要达到6.5%以上。我们不片面追求GDP,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就难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际上有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先例,讲的是世界上不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大块头的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长期停滞徘徊。中国一定不会重蹈这个覆辙,但也不能不警惕。只有保持经济长期中高速增长,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我们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还要促进产业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也只有向中高端发展,才能支撑经济中高速增长。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既是基于经济增长阶段性特征的规律遵循,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保持中高速增长,才能保证财政税收、企业利润、居民收入有合理的增速,为转方式、调结构创造条件;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既能扩大需求,又能创新供给,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能。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是两位一体、相辅相成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努力实现“双中高”。这很不容易,有人说这是一条狭窄崎岖的通道,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要闯过去!中国经济以中高速长期发展下去,并实现提质增效升级,中国的实力将大不一样,人均GDP就会超过1万美元,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会有更大提升,会创造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奇迹。
(二)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增速不再可能保持两位数的水平。要遵循经济规律和科学发展的要求,把经济运行调控在一个合理区间,并在这个合理区间内统筹好就业、收入、环境以及防风险等。这就对做好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的形势下,宏观调控要应对好经济波动和下行压力。经济增长不可能是一条直线,过去在年度、季度之间经济运行一直存在波动,而且波幅较大,有好几个百分点。近几年的波动明显收窄,波幅只有零点几个百分点。过去经济增长在两位数以上时,人们对波动不太在意。现在情况却不一样,哪怕很小的波动,人们也会比较敏感。今年第三季度GDP增长6.9%、工业增长5.9%,而就业是稳定的。2009年一季度,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也曾出现过GDP增长6.2%、工业增长5.1%的情况,但当时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工返乡。对当前的经济波动要关注,但也不能用“大水漫灌”、超发货币的办法。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家都实施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直到目前,多数国家还没有退出。
按照经济学的一般规律,退出量化宽松时经济肯定会减速。我们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双中高”,不能靠超发货币,不能有这方面的路径依赖。当然,我们要让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这就要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用好积极财政政策空间相对较大的优势,合理运用降准、定向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手段,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妥善应对和化解风险,促进经济筑基固稳。
这两年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通过优化组合,挖掘财政资源的潜力。比如,有不少财政存量资金趴在账上“打呼噜”,对此我们下了很大力气来盘活,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在仍有潜力。下一步,我们要打破一些条条框框的限制,改变像“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等不合理规定,切实把沉淀资金盘活,用来促进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财政赤字率和债务率并不高,今年赤字率也就是2.4%左右。欧盟在成立之初签订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财政赤字率要控制在3%以内。对这个标准,欧盟各国并没有认真执行,有的国家甚至达到7%、9%。我国的赤字率也曾到过3%。我们无须照抄他人的标准,但即便按3%这个标准,还有0.6个百分点的空间。至于债务率,2014年,美国是105%,意大利是132%,法国是96%,英国是89%,日本高达246%,相比之下,我国只有40%左右,其中中央政府债务率只有17%,地方政府的债务率虽然高一些,但其中70%左右的负债都是有资产支撑的,像地方高速公路、一些大型水利设施等,是可以收费、有回报机制的,这与很多国家政府债务不一样,他们是拿去发福利、当消费花掉了。我国中央政府债务还有强大的资产作保障,比如央企的资产。可以说,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有潜力可挖,还能加力增效。
货币政策方面,这几年,我们一直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并注重松紧适度,广义货币(M)增速是比较合理的,也就是综合考虑GDP增速、CPI上涨幅度、再留一点余地。今年M增速保持在13%左右,这是正常增长。当然现在货币池子里的水不少,关键是要进一步完善传导机制,把更多金融活水引向实体经济。我们灵活运用数量型、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适时降准、降息,来保持市场合理的流动性。我们还创造了定向降准的办法,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等的支持,进一步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对大银行,我们也有规范合理的考核机制,只要它有效服务小微企业,我们同样也给它降准。我们还注重运用创新性金融工具,如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给予政策性过桥贷款、中长期融资债券等支持;再比如最近又推出了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这也是为了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方面我们也有较大的创新空间。
(三)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我们的改革是全面深化的改革,这个题目很大,我就不展开讲了。经济体制改革涉及财税、金融、国企等诸多方面,我们一直在往前推、向纵深推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首先要简政放权。这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社会的创造力,有利于抑制寻租、铲除腐败。30多年前,我当过农村基层干部,那时把每个劳动力每天干什么都安排好,也是从早忙到黑,但就是吃不饱肚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没有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没有变,但就是放活了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几年时间就把肚子搞饱了,这是多少年来农民的梦想,这就把千千万万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本届政府成立伊始,开门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转变政府职能,把简政放权作为“先手棋”,下决心放权于市场、还权于企业。我在2013年全国人代会后的记者会上承诺,本届政府要砍掉1/3的行政审批事项,这个目标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提前完成,国务院部门取消或下放67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也进了“历史博物馆”。我们还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实行先照后证。过去是企业没有证就办不了照,而要拿到证又往往得先有照,蛋生鸡、鸡生蛋,搞得老百姓团团转。这个问题解决后,社会迸发出极大创造力。这两年,诞生了2000多万个市场主体,目前新登记企业每天仍然在1万家以上。尽管有生有死,但大多数企业会不断成长壮大,成为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
简政放权还在路上,既有取消下放的权力存在着“中梗阻”、“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也有政府仍管了许多不该管事情的问题。比如,有的地方搞物业服务的楼道清洁工也要办证,美甲师的资格证还分好几个等级。再比如,我讲过出国旅游要证明“你妈是你妈”的例子,这类证明还不少。钞票破了到银行去换,需要证明不是人为破坏的,而是老鼠啃的、是意外损坏的。人摔倒了、被狗咬了,送医院治疗,需要证明不是故意摔倒的、不是被自家狗咬的,才能享受医保。现在老百姓办事仍然还有不少这样那样的羁绊,我们要设身处地着想,下决心进一步简政放权。国务院部门的权下放了,地方和基层也要接得住,这得有必要的人力物力保障。商事制度改革后,企业有了照,但生产经营中仍要办许多证,对此有地方建议实行证照分离。我们将在这方面推进试点,为企业干事创业提供更好的环境。
简政放权不是一放了之,而是要放管结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过去坐在办公室里搞审批,那是很容易的,签个字就行了,但最后做得怎么样却少有人去过问。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非常重要,也更难。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秩序还很不规范,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仍是一个弱项,要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等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要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我们正在推进监管“双公开”、“双随机”。“双公开”,一方面是政务的公开,不能什么都管,要建立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三个清单”;另一方面是企业信息的公开,让政府充分了解监管对象的情况,让社会参与监管。“双随机”,就是监管人员、监管对象都从数据库中随机抽取产生,这让企业有了压力,也减少了监管部门寻租机会。“双随机”监管已在海关等一些领域先行先试,效果是好的。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还要推进依法监管,健全市场主体的激励约束机制,
严格执行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优化服务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是一体的。我们正在推进“互联网+政府服务”,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现在不少部门都有群众和企业的各类信息,实现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就能给企业和群众办事带来很大方便。要加快推进部门间的信息联通,打破信息孤岛,最大程度地便民利民。一些必要的证件,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在网上办理。这方面的潜力是很大的。总之,只有搞好“放、管、服”,才能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把我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底,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释放改革的最大红利。
(四)改造提升传统增长引擎,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有效投资。大家都担心投资下行,但实际上我国有效投资的潜力是很大的。尤其是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这一传统引擎应当改造提升。比如在基础设施方面,我们用30多年的时间干了西方国家几百年干成的事情,确实了不起,也让他们刮目相看。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强、成本低,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竞标中,除一些因政治因素外,多数项目都能成功。但同时我国基础设施相对仍然十分薄弱,人均存量仅为西欧的1/3、北美的1/4。特别是我们的西部地区,铁路、公路的路网密度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还有西北地区资源性缺水、西南地区工程性缺水都相当严重。我到中西部的贫困地区调研,当地农民讲,日子过得难,主要还是水、路等问题没有解决。因此,我们要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同时,要扩大医疗健康、居民养老、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投资,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有效投资最大的潜力在新型城镇化。“十二五”期间,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近4000万套,其中约一半是棚户区改造。但没有改造的棚户区仍然很多,几年前通过遥感实测和数据统计,全国还有约1亿人居住在棚户区。这些人不一定都有城镇户籍,即使是农村户籍,也很难再回到农村,要想办法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这些年我国城镇化进程较快,地上设施建设得比较好,但地下设施还很薄弱,也迫切需要加快建设。我们现在正在大力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总之,要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挥其对投资和消费的带动作用。
在产业改造升级上,也有很大有效投资需求。我们不少工业企业,不仅装备、技术、工艺比较落后,建筑、管道等也比较陈旧,安全生产隐患不少,甚至一些工业企业的厂房、设备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留下来的,需要加大改造力度。我们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工业智能改造升级、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也需要加大投资力度。我们的企业在节能减排上水平还比较低,要瞄准国内外新技术、新标准进行改造升级,促进绿色发展。我们还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也要靠有效投资来带动。
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有效投资,要创新融资机制,政府不唱“独角戏”,而是与社会资本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我们正在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以较少政府投入撬动更多社会投资,有的项目撬动比例达到1:3甚至1:5。我们通过特许经营办法,吸引民间资本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扣除财务成本后,可以达到4%—5%的长期稳定回报。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也采用商业化运作模式,各种电缆和管道入廊是要付费的,这样就有回款机制,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这些方面的投资有好几万亿元,有效投资的空间很大。
(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一重大任务。怎么把这个战略落到实处?“双创”就是重要抓手、实现路径。“双创”符合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符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宗旨,符合激发市场活力的客观要求。高手在民间,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党几十年来创造和积累的经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调动亿万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们必须从过度依赖消耗自然资源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这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必须要走的路,也是能够做得到的。我国人力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能比的。我们有9亿多劳动力,其中技能人才近1.6亿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也有1亿多,大体相当于日本的总人口。只要更好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用“双创”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我国经济发展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双创”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就业至关重要,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没有就业也难有社会稳定。一些国家发生危机、社会不稳定甚至动荡,原因往往是失业人员过多。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虽然放缓,但就业是稳定的,简政放权、“双创”等功不可没。“双创”还有利于调整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最近,我去中部地区农村考察,在食品加工企业打工的一位返乡农民工就讲,宁愿在厂里每月拿两三千元的工资,也不去大工地拿四千元的工资,因为在企业更能学到自己创业的本事,将来好当老板。我们要鼓励“双创”,让更多的人依靠勤劳智慧富起来,让每个人都有公平的上升通道、有机会实现自身价值。
“双创”不仅创造了许多新业态,更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途径。不能简单认为电商冲击了实体店,实体店刚开始确实有过痛苦期,但现在不少实体店线上线下一起做,销售额大大增加,因为他们的实力比较强、信誉度比较高,还能实现线上线下互动,通过网络给工厂下订单搞定制化生产和销售。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居民消费正在升级,定制化生产和销售更能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我最近翻了一些美国有关创客、互联网的书,美国在提“创业美国”,他们认为美国这几年经济的恢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创客的创新,甚至可以说这已成为新工业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我国,这样的例子也不少:有的家电大公司,把整个企业做成了孵化器,几乎所有员工甚至企业外部的创客都进入到了创客空间,研发出了许多新产品;有的国有老企业,以创客空间的模式,围绕提高产品质量,攻克了不少技术和工艺难题,并带动几千名一线工人成长成才;有的科研机构,通过网络与多个城市的科研机构相协作,取得了重大关键技术突破;有的民营大企业,用众筹、分享经济等模式发展现代物流,大大降低了货车空驶率,带动了创业就业;有的创客公司,利用网络平台吸引了28万工程师等技术人员、汇集了3万多台机床的数据,既对接需求、提高机床利用率,又汇聚众智、为机床智能改造提供解决方案。这些例子说明,“双创”不仅是小微企业的兴业之策,也是大企业的兴盛之道。大企业人员多、市场大,在互联网时代更能体现线上的特征、线下的实力,在“双创”中有独特优势。“双创”做得好,对企业的组织架构、研发机制、生产模式、供销链条都会带来革命性变化,能够对企业提高研发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注入强大能量,是我们推动工业改造升级的新路径。
现在“双创”已蔚然成风,政府要继续加油助力,引导“双创”与“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相结合,在创业创新中推动大中小微企业共同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成长并驾齐驱、服务业壮大和制造业升级互促共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政府应当清障搭台、放水养鱼,加强政策支持,打造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便捷高效服务,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双创”支撑平台加快发展,着力提高“双创”的成活率、成功率。
(六)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大舞台。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我们的经济已经与国际经济深度融合。我国是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去年外贸总额4.3万亿美元,出口占全球市场的份额达到13%,这是长期努力得来的,很不容易。几十年来我们通过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促进了经济大发展,同时利用国际市场,形成了更大的回旋余地,成绩要充分肯定。同时也要看到,只靠或主要靠大进大出,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搞加工贸易、贴牌生产,现在这条路子越来越难走了。我们要在守住已有阵地的同时,把更多精力放在推动优进优出上。据报道,很多人到国外大量购买马桶盖,“十一”期间又大量购买国外的感冒药、电饭锅、保温杯,而买回来的马桶盖、保温杯是中国生产的,但设计是别人的。去年我国居民境外消费超过1万亿元,其中一半以上买的是高档消费品。当然消费者有自己的选择。这个例子说明,我们迫切需要培育竞争新优势。中国人民的勤劳举世闻名,中国人民更有智慧,要把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充分调动起来,既创造适合本土消费者的新供给,又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我们强调优进优出,就是要推进外贸发展由外延式向内涵式、由传统优势向新优势、由创汇向创利转变,提高中国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培育中国品牌,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要主动承接高端研发制造和服务外包等更高层次产业转移,主动进口有利于产业升级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核心零部件。前不久我会见了美国前财长保尔森、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董事长罗睿兰,他们希望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我告诉他们,产品能否进入中国要让市场来选择,对高技术产品特别是高技术领域的研发合作,中国这个大市场有很大需求,我们一直持开放的态度,只是一些国家横加限制。我们强调优进优出,该进的商品还是要进。今年以来进口额负增长,主要是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的影响,进口商品数量并没有减少,像石油、铁矿石、大豆等主要进口商品都是这样,有的还是两位数的增长。我国仍处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对自然资源需求的增加是长期的,适当进口紧缺资源是必要的,也是有利的。当然,要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尽可能降低资源消耗强度、减少排放。我们相信,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可以闯出一条新路来。
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还要实施好“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从对外开放的进程看,发达国家都经历过从产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过程。像欧美,在海外的投资存量超过万亿美元。日韩等国也是走这条路子,先卖消费品,再输出资本和转移产能。现在我们也到了从贸易大国走向投资大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时候了。
推动中国装备走出去,这是国际产能合作的一大重点,还能倒逼国内产业提升标准和质量。目前我国传统的竞争优势有所减弱,但装备制造的优势较大。像高铁、核电、电力等装备,无论是制造还是工程建设,在国际市场上性价比都是很高的,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走出去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今年上半年我到巴西访问,乘坐了一家央企中标制造的船。这条船发动机很安静,行驶得很平稳,我在国内没有看到过这么好的国产船。我们的央企之所以能面向国际市场造出这样好的船,是因为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倒逼了产品质量的提升。年初我去南方的一家电力设计企业考察,看到他们为国外设计、建造的电厂,水平也比国内高,原因也是国际竞争激烈,不得不这么做。
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内利于己、外惠于人。对内,不仅可以倒逼产品和产业升级,还可以为富余产能找到市场,为经济升级腾挪空间;可以使企业更好地利用国际技术、智力和人才,促进创新发展;可以有效规避各种贸易壁垒,拓展国际市场,获得更加丰厚的利润;可以提高我国能源资源的保障程度。所有这些利益,都是长期的、可持续的。对外,对接发展中国家和中东欧国家需求,也能实现共赢多赢。国内一些有比较优势的富余产能,如能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结合起来,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就更有优势。三方合作等于是三方共赢,发达国家可以把价高难卖的高档产品与我国的中档装备结合起来,用最优的价格让发展中国家受惠。
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要科学规划布局。可以从优势产业做起,重点是钢铁、水泥和铁路、通信、船舶等领域。仍有优势的传统制造业,要促进其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保持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不能出现产业空心化。在国际上,可以从“一带一路”沿线有意愿对接的国家做起,同时注意防范一些国家的政治、经济等风险。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我们不仅有具备竞争力的优势产能,
还有充足的外汇储备,这是手中的两张“王牌”。现在一些国家装备和产能走出去,就存在融资的难题,而我们可以搞银企合作,提供便利的信贷融资,支持国内产能和装备走出去。
(七)保住基本民生,兜牢生存底线。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区分基本和非基本,基本民生必须由政府来保住,非基本的需求则主要交给市场,使扩内需、促发展与惠民生协调互动,让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经过努力,我们已经织起了三张基本民生保障网,就是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免费义务教育,这是很大的成绩,在全世界都是了不起的。与此同时,我们还不断加强两个方面的基本民生工作,一个是改善居民基本居住条件,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提供保障房,让人民安居乐业;另一个是消除家庭零就业的现象。应当讲,现阶段就业的压力还不小,全国每年有700多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城镇每年需要新增1000多万就业岗位。今年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比去年同期少增了16万人,数量虽然不大,也有可能是自己创业了,没有统计到,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要采取有效措施,绝不能让失业率特别是青年失业率攀升。
在保障基本民生中,必须兜住生存的底线。底线主要是针对贫困人口,过去叫绝对贫困,国际上也叫极端贫困。按照年人均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扶贫标准,到去年底我国还有约7000万农村贫困人口。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加快补上农村脱贫这个短板。我们要坚决打好扶贫攻坚战,更多采用开发式扶贫的办法,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搞好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等,到2020年让绝大多数贫困人口脱贫。剩下的一部分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可以纳入低保来解决。到那时,我们的财力提高了,即使低保水平高一点,财政也是能够承受的。中央即将召开扶贫工作会议进行专门部署,这里我就不作详细介绍了。兜底线,还要加快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针对特困群众、突遇不测的家庭,解决好救急救难的问题。
医疗保障是我们面临的难题,也是世界性难题。我们用中国式的解决办法已基本实现了医保全覆盖,但水平还较低,是保基本的。现在因病致贫返贫的人口数量很大,全国近3000万个贫困家庭中,约1200多万个家庭是因病致贫。有的贫困居民有病无钱医治而自焚、锯腿,这虽是个案,但严重冲击社会道德底线和人们心理底线,我们不能再让这些极端现象频频发生。要让贫困家庭稳定脱贫,必须在大病治疗上给予保障。实现这个目标,单靠财政负担也有困难。我们创新了机制,运用大病保险的办法,把政府的基本医保和商业保险结合起来,从基本医保中拿一部分钱参加商业保险。这样做,有的地方大病费用报销上限可达到30万元,甚至达到40万元。目前大病保险覆盖了8亿人,明年要争取全覆盖,并稳步提高报销水平,让报销上限提高到60万—70万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解除每年约430万大病患者的后顾之忧,也就是说贫困人口中大部分大病患者可以报销主要的看病费用。解决这个问题,既要发挥好政府作用,也要充分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
(八)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形成上下联动推发展的合力。我多次强调,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握为人民服务这个党的宗旨,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是我们共产党人肩负的责任。我国几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的发展是全国上下共同实干干出来的。特别是各地竞相发展、你追我赶、为民造福,得到了人民的拥护,这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我们讲对中国经济有信心,信心不是从天而降的,除了经济基本面没有改变外,进一步的发展还得靠人去努力。古人讲,“上下同欲者胜”。全国上下都要统一思想,共同努力,咬住发展不放松,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中央要继续为地方发展创造好的环境条件。古人说“居敬而行简”,意思是政府施政的要义在于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但同时也反对太简,因为太简就没有了法度。这与我们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有相通之处。国务院各部门要继续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给地方以更大的决策自主权、资金统筹权和改革先行先试权。对地方干部也要有合理的容错机制,让那些干事创业者大胆试、放心闯。只要出以公心、不谋私利,符合大的改革方向和当地实际,就不要求全责备。目前中央出台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文件,就是要有个举直错枉的机制,让能者上、能者干。当然也要有惩戒措施,坚决整肃不作为。还要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地方之间良性竞争。对那些干得不好的地方,对那些给了项目、土地、资金却不干事的省份,国家要收回项目和资金,再分给干得好的省份。
地方要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重要文件、作出的各项部署,考虑了地方实际情况,但有的还比较原则,这就需要地方根据实际去探索、去落实。千说万说、千条万条,不落实都是白说、都是白条。我到地方考察,看到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感到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非常丰富,很难一一列举。历史上也有类似的例子,后汉时蜀郡(今成都)房屋之间巷道很窄,有一段时期法令禁止百姓晚上摆小摊,以防火灾。太守廉范到任后废除了原来的法令,允许百姓晚上开店,但要求小店旁边必须有个蓄水池,起火时能够灭火。结果只有几年工夫,当地百姓就富足起来,他们编成歌说“平生无襦今五绔”,意思是说原来连短袄都没有,现在大棉袄五件都不止。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大家都是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铭记党的宗旨、学习历史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心里始终要装着人民,对党和国家事业抱有尽责之心,按照党的原则、国家的规定创造性开展工作,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最后,感谢来自地方和有关单位的学员、中央党校的同志参加今天的报告会,希望大家一起为中国发展鼓与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刚才在休息室里,我看到墙上挂了一幅字,最后两句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希望党校的学员们百战归来再读书后,回到自己工作岗位上打好千战万战,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新业绩。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开拓,奋发进取,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努力!
来源:学习时报
Tags:李克强,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和重点经济工作的报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