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走势跟踪
Macroeconomic trend monitor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模拟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决策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经济与政策跟踪》课题组
2014年第28期(总第1445期) 2014年4月12日(星期六)
[本期要点] 中国股市对海外投资者解禁 日央行行长:日经济将温和复苏 亚洲经济高增长带来的难题 李克强:中国不会采取短期强刺激政策 央行首席经济学家提出放开金融体系计划 经济热点
中国股市对海外投资者解禁
媒体综合消息,中国大陆和香港的证券监管当局于4月10日宣布,将开展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而正式启动预计需要六个月准备时间。其内容是在事实上分别向个人投资者解禁海外对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大陆A股、中国大陆投资者对香港股票的投资。中国证监会表示,将允许投资者通过上交所交易在港上市股票(称为“港股通”),每日额度为105亿元人民币。中国证监会同时允许投资者通过香港联合交易所买卖在沪上市股票(称为“沪股通”),每日额度为130亿元人民币。这样,两家交易所每日买卖对方上市股票的总额度将达到235亿元人民币,合38亿美元。“沪股通”总额度将为3000亿元人民币,“港股通”总额度将为2500亿元人民币。沪港两地投资者必须委托本地经纪商,购买在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此举是着眼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资本交易自由化的一环,努力增强双方市场的实力。
中国为回避投机热钱的流入,针对海外对中国主要企业的投资制定了严格的限制。通过此次措施,海外投资者可以通过香港市场投资大陆股市将变得容易。在最初将设定一日交易量的限额,预计中国政府将根据状况逐步提高自由度。
中国政府总理李克强同一日在海南省博鳌发表演说,明确表示“我们将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上海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促进中国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和健康发展”。两家交易所将用6个月的准备时间完成系统互联。通过当地的证券公司,海外投资者可以申报买卖A股股票,中国大陆投资者可以申报买卖香港股票。
试点初期,交易对象包括构成上证综合指数以及香港恒生指数等主要指数的股票与在两家交易所重复上市的股票。关于经由香港投资A股,境外法人和个人投资者将获得批准。而关于中国大陆对香港股票的投资,除了机构投资者之外,金融账户拥有50万元以上资产的个人投资者将获得批准。可以看出,中国希望通过扩大接受海外资本来促进经营效率明显低下的国有企业的改革。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沪港通”能使国际投资者将很快得到一条进入中国内地股市的新渠道。作为“沪港股市互联互通”机制的一部分,中国内地投资者将相应获得买卖在港上市股票的机会。对香港交易所来说,这是一次重大胜利。交易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认为,这项业务未来不仅会成为一条外界进入中国的渠道,也会成为中国通向外界的一扇大门。对中国投资者来说,这项计划为他们投资于内地以外的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该计划最直接的影响,可能是缩小同一家公司在沪港两地上市股票的价差。许多中国大型企业(比如银行)同时拥有在沪上市的股票(A股)和在港上市的股票(H股)。
澳新银行(ANZ)的杨宇霆说:“从宏观的视角看,这将促进在岸和离岸市场的统一。既然你在香港和内地拥有同一种股票,那么你无法容忍价差的存在。”恒生AH股溢价指数(Hang Seng China AH Premium Index)目前显示为93.3,表明内地股票对香港股票有6%的折价。该指数超过100点则表明内地股票溢价。2008年上海股市泡沫最严重时,该指数创下过194.98点的高位。
尽管许多在港上市的公司同时拥有在上海股市交易的股票,但也有显著例外,比如只在香港上市的互联网公司腾讯,包括普拉达和新秀丽在内的许多国际企业也在香港上市,但港交所有更大的抱负。分析师表示,如果能吸引到更多内地投资者,会强烈激发港交所的雄心。
信达证券(Cinda Securities)策略师陈嘉禾表示,新的配额制度将比现存机制“更加有效”,因为这种机制更为直接。陈嘉禾表示:“过去,中国内地投资者并不是不能投资香港股票。他们也能找到投资渠道。不过新机制将令投资变得更便利。如今投资者只需要点一下鼠标就能投资香港了。”
对于寻求对华投资渠道的海外投资者来说,“沪港通”也同样有可能成为游戏规则的改变者。全球股票基金一直需要持有许可证才能购买中国的股票(不论是以人民币结算还是以美元结算)。然而,最新机制的推出将令任何在香港拥有经纪账户的投资者能够交易逾300只在沪市上市的股票,交易的自由度也将大大高于以往。香港交易所全球市场部共同主管罗力(Romnesh Lamba)表示:“如果你是一位香港或国际投资者,你所有的资金操作都是与我们和我们的结算所之间开展的。你的交易对手在这里。”“从你的角度来看,你把资金投入的是香港,当你卖出时,你的资金会回到香港。仅这一点就与目前的机制有巨大不同。”
尽管该机制的操作细节仍有待充实,但目前清楚的一点是,“沪港通”双方的投资者需以人民币开展交易。这可能会为香港正处于萎缩中的人民币证券业务起到急需的促进作用。罗力表示,在鼓励投资者把投资范围从人民币债券及人民币存款扩展出去上,新机制可能是“一次巨大突破”。
尽管这一消息令人兴奋,目前仍有许多问题尚未得到回答——特别是关于资本利得税的问题。长期以来,外国投资者始终希望内地官方澄清一个问题:他们是否会因在中国国内的投资被征收资本利得税。对于养老基金之类的机构投资者来说,这个问题始终是一大障碍。一位银行家表示,如果中国监管机构在发布“沪港通”时,同时公布纳税规则,对想投资中国内地的投资者而言,“将很有意思”。
新加坡华侨银行经济分析师谢栋铭认为,虽然沪股通3000亿的额度相对于上证A股14.7万亿的市值相比非常小,不过沪港通的试点是中国资本账户开放道路上又一大步。
谢栋铭说,外资通过额度系统投资中国资本市场并不是创新,事实上中国的QFII投资计划已经开展了12年。不过由于中国股市近几年持续萎靡不振,这也使得QFII使用率一直不高。因此,此次沪港通能否带来中期牛市,我们目前姑且不论,还是交由股市分析师来阐述是否沪港通能转变中国股市疲软的情绪。
谢栋铭提出了对“沪港通”的三点观察:第一,不得不承认在新政府领导下,目前金融改革的步伐要比之前预期的快。而此次大胆的改革也再次让市场燃起了中国可能会加快其他领域改革的希望,譬如国企改革等。这可能会重铸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大经济体,有时候信心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去年7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经济增幅)上下限论,成功扭转市场情绪防止了中国经济的硬着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第二,我们在前日的日报中表示中国股票市场融资功能弱化间接导致债务杠杆率偏高。因此,股市的兴起是符合中国控制债务率的中长期计划的。虽然政府没有能力左右股市走势,但是前天推出的沪港通清楚显示中国希望通过更多的改革政策支持股市长远健康的发展。第三,自去年9月上海自贸区建立以后,对于香港作为服务大陆金融中心的功能是否会弱化,成为市场争论最多的焦点。不过此次沪港通的推出,加上之前中国改革的排头兵中信集团借壳中信泰富在港上市的新闻,显示香港对中国大陆的作用从来没有弱化过。
而《华尔街日报》的报道认为,“沪港通”试点将向更多外资开放中国内地股市,同时允许中国内地投资者更多地投资香港股市。相比香港交易所,此举给内地交易所带来的好处可能更大。
香港证券交易所运营商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的股价4月11日涨11%,原因是投资者预计大量内地资金将流入香港,但根据以往经验,这样的期望可能并不适当。4月9日,在两地监管机构进行了数月的协商后,中国批准了一项计划,允许香港投资者每日向内地股市投资最多人民币130亿元(合21亿美元),总额度为人民币3000亿元。内地投资者每日可向香港股市投资最多人民币105亿元,略低于前者,总额度为人民币2500亿元。投资者可在两个交易所购买在两地上市公司的股票和蓝筹股。
瑞士银行(UBS)4月11日在一份报告中说,香港交易所的成交额不太可能出现超过单位数的增幅。报告还说,长远来看,上海可能成为新规定的赢家。瑞士银行表示,该行注意到,历来对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 流入中国的资金)额度的需求更大,QFII额度常常用光。它还说,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 流出中国的资金)需求较为有限,该行认为目前额度只用了不到50%。
目前,中国金融机构和个人获准通过QDII进行对外投资,额度为865.9亿美元。国有媒体报道的数据显示,QDII项目额度的利用率只有41%。这是因为很多国内投资者因金融危机而蒙受损失,之后对海外投资的热情消退。2006年,很多中国投资者争相购买第一批QDII基金。这些基金主要投资香港股市,单2008年一年就重挫48%。对于已经获准通过现有机制在华投资的机构是否能够在新机制下投资,经纪商和资产管理公司仍存在疑问。QFII机制给予国际买家一定额度,允许其在额度范围内直接投资中国股市。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称,截至3月份,QFII审批额度总计536亿美元。一位驻香港的基金经理称,不确定是否能够绕开QFII投资内地股市。英国博问律师事务所(Berwin Leighton Paisner)的合伙人Mark Chan表示,监管机构尚未说明不同类型的投资者的待遇有何区别。他认为二者没有冲突,但可能需要监管机构协调相关的限制。
不过有业内人士表示,“沪港通”的意义在于长期而非短期,着眼于国家资本市场一体化,而非简单的金融及其衍生业务。两地股市对接,涉及大量的后台技术性调整和制度缝隙的填补,对透明化的要求更高。这些调整中,技术性的相对容易,而制度性和结构性的难度不小,但无论是难是易,对中国改善要素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都将有正面作用。这既是金融开放,也是金融改革,兼具信号意义。
(综合消息)
国际经济
日央行行长:日经济将温和复苏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表示,今年第一季的经济增速将因消费税上调而下降,但将从夏季起回升,主要因为就业和收入状况改善。
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Haruhiko Kuroda)4月8日坚持自己的看法,表示经济正在产生良性循环,积累的能量预料可帮助经济承受消费税上调的影响,并会达到央行的通货膨胀率目标。黑田东彦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虽然经济会受到消费税上调的影响,但是总体的经济发展趋势仍然温和复苏。他指出,尽管消费税从4月1日起从5%上调至8%,但通胀将可能在截至明年3月的财年末或2015/16财年初达到央行2%的目标。他还表示,今年第一季的经济增速将因消费税上调而下降,但将从夏季起回升,主要因为就业和收入状况改善。
据日本央行早前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近70%日本家庭表示计划在消费税上调后缩减消费。黑田东彦表示,短观调查显示企业预期物价将稳步上升,且高于市场的预期水平。此外,市场不必要对短观调查中疲软的企业信心过于担忧。
尽管日本央行4月8日较早前宣布维持货币政策不变,但日元仍守住涨势,而日本股市却大跌。受日元升值影响,日经指数下跌1.4%,收报14606.88点。日本央行维持0.10%的利率及货币政策不变,符合预期。同时,它并未出台新一轮刺激措施。该央行认为,尽管因消费税上调的影响,经济出现了一些波动,但日本经济将继续温和复苏。
日本央行在声明中承诺,继续以每年约60万至70万亿日元的步伐刺激日本经济。这个政策旨在到2015年春季将通胀率提振至2%。这是日本近20年来首次上调消费税税率。外界普遍预计此举将导致未来几个月日本经济增速大幅下降。大部分经济师说,这应该会促使日本央行进一步扩大激进货币刺激措施的规模。
黑田东彦在提到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时,如果有必要的话,将会毫不犹豫的调整货币政策。虽然有考虑各种选项的空间,但是不宜对具体的宽松举措置评。他还表示,货币政策必须具有弹性,因此不会说日本央行永远不会扩大宽松政策。
(联合早报,2014.4.9)
亚洲经济高增长带来的难题
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主编 戴维?皮林撰文指出,邓小平曾说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原本是针对中国说的,但目前看来他所说的这句话也适用于整个亚洲。
过去二十年中,亚洲大部分地区的快速经济增长拉大了贫富差距。一位负责发展事务的官员表示,这导致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大趋同”。亚洲开发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简称亚行)独立评估部主任维诺德?托马斯(Vinod Thomas)指出,南美洲和中美洲大部分地区的收入差距已经有所收窄,而亚洲的情况却与此相反。在1990年至2010年之间,用基尼系数(Gini index)测算的亚洲收入不平等程度平均每年上升约1%。
在一份新发表的报告中,亚行考察了经济增长对于贫困减少、收入不平等以及社会福利的影响。报告的结论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数据不应继续作为衡量一国表现的首要指标。衡量“福利改善及生活标准提高”的更多元化指标同样重要。而亚行提出,这种改善和提高是由“包容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亚太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以每年9%的速度增长,进入2000年以后年均增速放缓至8.2%。但民众的平均生活水平并未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家庭消费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年均增速仅为5.7%,远低于GDP增速。受此影响,在亚太的大部分地区,消费在GDP中所占比重普遍下降。普通民众未能分享自己国家理论上正在创造出的大部分财富。
快速经济增长确实使“绝对贫困”的人口数量显著减少;绝对贫困的定义是,按2005年购买力平价计算,每日收入不高于1.25美元。在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年中,绝对贫困人口数量降至7.9亿人,低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12.3亿人。仅就中国而言,在同一时间段内,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就从5.2亿人(占人口43%)降至了2.3亿人(占人口17%)。
但经济增长在减少“中等贫困”(每日收入低于2美元)方面的效果,则没有那么显著。这类人口数量的下降速度要缓慢得多。换句话说,经济增长的大部分成果流向了那些生活水平已然较高的群体,并使他们与其他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之间,亚洲的经济增长还是较为公平的。但近几十年间,经济增长的公平性显著降低。只有在越南、菲律宾等少数几个国家(其不公平状况本已很难变得更糟了),收入不公才在过去十年有所下降。
但这些国家属于例外情况。在中国、印度以及印度尼西亚等人口大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显著加剧。在中国,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的巨大鸿沟。而在印度,贫富差距显著扩大主要体现在城市居民之间。
亚洲国家似乎也并未充分利用自身创造的经济增长。在约半数的亚洲国家中,包括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尚不足4%,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5.2%。亚行还发现,亚洲国家民众的健康状况也普遍落后于经济表现。
这项研究部分针对亚行本身。报告得出的结论称,亚行过于关注经济收入的增长,对于扩大经济发展的影响范围则重视不足。各国政府也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在亚洲地区,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无疑非常重要。
一项皮尤(Pew)调查显示,82%的印度人认为收入分配不公是一个重大问题。在泰国,流亡前总理他信?西那瓦(Thaksin Shinawatra)的支持者之所以受到鼓动,是因为他们感到贫富差距导致社会不公平。另一方面,抹平社会不公的尝试——例如马来西亚的“积极差别待遇”(positive discrimination)法——则揭开了新的社会伤疤。
在印度,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们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是,政府应将经济增长作为首要任务,还是应当重点关注改善社会环境,为经济繁荣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远比印度贫穷的孟加拉国的国民健康、识字率以及女性赋权指标却更优良,这一点在印度常被举作证据,说明单凭经济增长不足以改变民众生活。
当然,最理想的情况是两者兼备:尽可能地推动经济增长,同时确保经济增长使最广泛的民众获得最大的发展机遇。这意味着政府需要提供公共品,包括社会及实体基础设施——政府通常最具备提供公共品的条件。而这又需要政府打造公平而又稳健的税基,不少亚洲国家在这方面存在不足。政府还应打击腐败和权贵资本,保证好处和机遇不会流向那些拥有最强关系网或者最少良心顾虑的人。政府或许还需进行一定程度的社会财富再分配,不过应小心选准调整的目标人群。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喜欢采用的全覆盖式补贴通常更有利于中产阶级和富人,而非穷人。
总而言之,亚洲的快速经济增长在减少贫困方面创造了奇迹,水涨船高地提高了民众的整体生活水平。但仍有一些船比别的船漏水更厉害。
(FT,2014.4.11)
国内与港台经济
李克强:中国不会采取短期强刺激政策
据媒体综合报道,中国总理李克强4月10日在博鳌论坛上表示,中国不会为经济增长的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
李克强承认中国经济面临一些挑战,但坚称,中国政府有能力一面支持增长,一面施行艰难改革,为持续增长打下基础。同一日,中国公布的外贸数据显示3月进出口双双大幅下跌,加深了外界对中国经济全面疲软的担忧。李克强说:“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一些方面的困难不可低估。”他补充道,但是,“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我们有能力、有信心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
中国将在4月16日公布今年第一季度的GDP数字,多数经济学家预测,这些数字将会显示,中国经济增幅将从去年第四季度的7.7%急剧减速。多数分析师预计今年中国的经济增幅将为7.4%,那将是1990年以来最慢的增速。
李克强说,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7.5%“左右”,既然是左右,就表明有一个上下幅度,无论经济增速比7.5%高一点,或低一点,“只要能够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不出现较大波动”,中国政府就不会采取措施刺激经济。他说:“我们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长期的健康发展,努力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演讲中还表示,“中国经济已进入提质增效升级的新阶段”,强调“已经出台和还将陆续推出的一系列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将对稳增长持续发挥作用”。此外李克强还对跨太平洋经济合作协定(TPP)表示了关心。
李克强总理在提到压缩制造业产能过剩和发展服务业的同时,还提出要促进贸易自由化。对TPP则表示“中国对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持开放态度,只要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公平开放的贸易环境,中方乐见其成。”
对于中日韩和东南亚各国共同推动的东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李克强表示“希望RCEP在2015年能够达成协议”。另外还提及计划大幅放宽限制的上海自由贸易区,表示将“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建设,形成有益经验,并复制与推广到其他地区”。
博鳌论坛的与会人员在对改革抱有期待的同时也对眼下的经济减速表示出担忧。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联系到2008年雷曼危机后推出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认为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进行干预会“误导企业家作出错误决策”,反而拖延了改革。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的保育钧会长也指出中国的发展今后应当依靠民间投资,需要进一步放宽限制,对李总理展示的改革蓝图给予了高度评价。与此同时,有印度企业家称,“亚洲经济仍主要依靠中国来拉动,中国的发展稍微放慢就会对其他国家造成很大影响”,希望中国继续维持经济刺激政策。他还提到,“担心中国经济在下滑时,会不会出现一落千丈的情况呢”,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综合消息)
央行首席经济学家提出放开金融体系计划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央行新任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将推进一项在三年内放开中国金融体系的计划。目前,中国正寻求通过改革来保增长。
3月27日,在中国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北京召开的一个闭门经济政策会议上,马骏提出了一项调整中国货币政策的提议。直到最近,马骏还是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AG)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会议召开之时,马骏仍供职于德意志银行,但他的发言受到了密切关注,因为外界预计他很快将加入中国央行,担任该行首位首席经济学家。这个职位是央行新设立的。
不清楚马骏的提议是否会成为中国央行的政策,而且中国的货币政策最终是由高层领导决定的。马骏对此不予置评。马骏的提议实际上是为中国央行朝其他国家央行的模式转型提供了一条路线图。当前,中国央行通过广义货币供应量M2来控制信贷投放,并指导大型国有银行放贷。比如,中国央行已禁止银行向陷入困境的房地产开发商及产能过剩的行业放贷。
相比之下,其他国家的央行主要通过调整基准利率来间接为银行放贷提供指引。中国的货币政策体系多年来运行良好。但是海内外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现在的经济状况已经太过复杂,不适合再使用当前的货币政策。比如说,目前银行信贷仅占贷款总额的一半。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认同上述担忧。他在上月表示,中国应在两年内实现利率市场化,但没有透露具体细节。
据与会者说,马骏指出中国金融体系应逐步开放。首先需要设定一个央行认可的利率,为贷款机构设立一个基准。中国的银行间利率可以用作此目的。这样,中国就有了类似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的基准。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是银行利用存放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的基金进行相互拆借时的利率。
但中国央行可能需要稳定银行间市场利率。银行间市场利率起伏较大,中国央行有时会利用这一利率来达到政策目的。例如去年6月,中国央行将银行间市场利率大幅推高至25%,目的在于整顿所谓的影子银行(即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这类影子银行依靠银行间市场进行借贷。中国央行的这一举措适得其反,惊扰了全球市场。
据与会者说,马骏表示,在过渡时期,中国央行应该对自己在银行间市场的意图不事声张,并把更广义的货币供应量指标M3作为目标。马骏说,如果银行间借贷系统企稳,中国有望在三年内彻底过渡到基于利率的货币政策。
最后,中国央行将设定银行间市场利率,而银行将自由设定自己的存款和贷款利率。
IMF敦促中国央行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方面谨慎行事,建立银行存款保险机制并加强监管。从一些国家的经验来看,一旦银行能够根据竞争需要(而不是政府指令)自由设定存款利率,银行就开始大举放贷,进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几位与会者表示,他们认为马骏的计划过于复杂,央行应该更直接地放开利率。一位与会者说,以M3为目标将通胀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合理的。这位与会者怀疑央行是否愿意在今后一段时间放弃对国有银行放贷活动的控制。
马骏的发言结束后,中国央行副行长易纲做了总结陈述,但没有提到马骏的建议。在场的一些听众认为,这意味着他的提议没有得到更高级别官员的支持。中国央行没有回应记者的置评请求。
中国央行聘请马骏担任首席经济学家一方面是要加深对市场与央行如何互动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是为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据一位央行人士透露,中国央行最近还聘请了受人尊敬的中国学者陆磊担任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此前任广东金融学院院长。
马骏拥有丰富的经济和政治经验。他曾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经济学家,还担任过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马骏曾多次受到中国领导层邀请,向他们提供有关经济事务的参考意见。据中国政府网站上的公告显示,在今年早些时候由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的一个制定今年经济政策的会议上,马骏是唯一获邀参加会议的外资投行分析师。
作为私营机构的预测人士,马骏是对中国经济前景抱最乐观态度的经济学家之一。许多分析师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将放缓至7.5%左右,接近数十年来的最低水平。但马骏1月份表示,在中国经济改革红利以及中欧和中美贸易回升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增速将升至8.6%。至于他是如何计算出这个数字的,马骏没有发表评论。
在3月28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德意志银行将其对中国经济增速的预估下调至7.8%。马骏没有在这份报告中署名。
在4月版的《中国金融》杂志中,马骏呼吁中国地方政府提高融资透明度,将市政债(而不是传统银行和影子银行借款)作为地方政府的主要融资渠道。《中国金融》杂志是中国央行主管的一份刊物。马骏写道,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提高地方政府债的透明度,让利率更好地反映违约风险,解决期限错配问题,分散银行系统中多度集中的风险。地方政府越来越难以进行债务再融资,这被认为是中国金融系统的一大弱点。
(WSJ,2014.4.9)
×××××××××××××××××××数据速报××××××××××××××××××
全球主要股市2014年4月11日收盘点(括号内为2014年4月4日收盘点):
道琼斯工业平均:16026.75(16412.71)↓;纳斯达克:3999.73(4127.73)↓;标普五百:1815.69(1865.09)↓;英国FTSE100:6561.70(6695.55)↓;法国CAC40:4365.86(4484.55)↓;德国DAX:9315.29(9695.77)↓;日经225:13960.05(15063.77)↓;上证综合2130.54(2058.83)↑;香港恒生23003.64(22510.08)↑;台湾加权:8908.05(8888.54)↑;新加坡海指:3198.22(3212.72)↑;越南指数:600.57(593.04)↑;印度BSE30指数:22628.96(22359.50)↑;巴西BVSP:51867.29(51081.786)↑;南非金融时报40指数:43116.91(43537.43)↓
全球汇价及主要商品期货价2014年4月11日收盘价(括号内为2014年4月4日收盘价):
欧元/美元:1.3885(1.3705)↓;英镑/美元:1.6733(1.6575)↑;美元/日圆:101.6200(103.2900)↓;美元/人民币:6.2104(6.2123)↓;CRB指数:309.39(304.84)↑;纽约交易所(COMEX)黄金期货(2014年5月):1318.40(1303.50)美元/盎司↑;WTI轻原油(2014年5月):103.33(101.06)美元/桶↑;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期铜(3月期):7407(6680.00)美元/吨↑;CBOT小麦期货(2014年7月)6.6825(6.6975)美元/蒲式耳↓;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1002.00(1373.00)↓
(注:绿色下箭头表示收盘价低于上周五收盘价,红色上箭头表示收盘价高于上周五收盘价)
(编译、整理:李彦松 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4年第28期(总第1445期)2014年4月12日(星期六)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 传 真:(010)68032473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