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经济研究》智库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今年上半年,在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我国经济总体呈明显向上向好修复态势,修复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生活性服务业,这与前三年疫情冲击的异质性特征有关。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服务业修复的顺风与全球对制造业产品需求下降的逆风叠加影响的特殊时期,经济发展既有一些行业向上修复的动能,也有一些行业周期性下行的压力。因此,在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并不是所有行业都可能实现向上修复,对此应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展望下半年,全球经济结构仍处在疫后向疫前回复的阶段,服务消费回升、货物消费回落的态势较为明显。在全球制造业需求回落过程中,我国货物出口将持续面临一定下行压力。目前来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对此要有充分信心,同时也要对当下经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予以关注。一是在服务业较快回升的同时,由于前几年疫情对我国制造业和出口的正向冲击已经消退,我国制造业生产和出口会呈现出周期性回落;二是我国居民收入增长预期尚未完全修复,对居民消费增长和房产销售形成一定制约;三是PPI定基指数与疫情前相比仍处于高位,未来继续回调的可能性较大,这对我国工业和制造业利润增长将形成压力。综合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以及下半年内外需可能的变化态势,我们预计,2023年下半年GDP增速可能在4.9%左右,全年可能实现5.2%左右的增长;CPI将在较小范围内波动,PPI全年同比跌幅可能在4.0%左右。考虑到下半年我国外需仍较疲弱,稳定和扩大内需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内容。在此背景下,应进一步引导市场利率下行,降低企业和家庭负债端成本,以稳定和增强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动力。在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之比偏低的情况下,要切实提高劳动报酬份额和居民收入占比。同时,应密切跟踪经济运行状况,适时加强逆周期调节以稳定和扩大国内总需求。
一、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一)我国经济总体呈向上修复态势,但修复斜率逐步趋缓 今年上半年,在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我国线下消费场景较快恢复;在前期积压的部分需求集中释放和政策前置发力的情况下,一季度我国经济向上修复的态势较为明显;进入二季度,我国经济发展转入更多依靠内生动能推动的平稳修复期,经济修复斜率有所趋缓。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5%,其中主要受基数变动影响,二季度增速较一季度加快,但剔除基数变动影响的近四年同期平均增速二季度较一季度已有所回落。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4.5%,近四年同期平均增速为4.9%,二季度GDP同比增长6.3%,近四年同期平均增速为4.5%,较一季度下降0.4个百分点。分三次产业看,上半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7%,较前三年同期平均增速下降0.9个百分点,比2019年同期增速高出0.6个百分点,疫情暴发以来较快增长势头虽有所趋缓但仍高于疫情之前;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较前三年同期平均增速下降1.0个百分点,比2019年同期增速低0.7个百分点,增速已由升转降;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较前三年同期平均增速提高2.5个百分点,比2019年同期增速下降0.8个百分点,增速虽较前三年明显加快但仍低于疫情之前。总体来看,今年上半年,我国第一产业增速仍保持较快增长、第二产业增速回落至低于疫情前,第三产业增速虽较前三年明显加快但仍低于疫情前。
图1 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各次产业增加值增速与2019年同期水平对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看,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7.2%、33.6%、-10.8%,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较去年全年提高44.4个百分点,贡献率明显提升,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则较去年全年分别下降16.5、27.8个百分点,贡献率显著下降。在货物贸易净出口顺差增速下降、服务贸易净出口逆差扩大的情况下,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下拉GDP增长0.6个百分点,去年全年为向上拉动0.5个百分点。
受基建投资增速下降、制造业投资保持一定韧性以及房地投资降幅扩大的综合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下行。上半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3.8%,较一季度下降1.3个百分点;剔除基数变动影响,近四年同期平均增速为4.7%,较一季度平均增速下降0.2个百分点。今年初,由于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修复形势尚不明朗,我国政策提前发力的态势较为明显;1-3月份,我国累计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为1.36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588亿元。在年初经济较快修复的情况下,二季度政策提前发力的态势似有减弱;4-5月份,我国累计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为0.54万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956亿元。在此背景下,上半年,我国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增长7.2%,较一季度下降1.6个百分点;近四年同期平均增速由一季度的5.3%下降至4.8%,降低0.5个百分点。从水泥、钢材这些基建投资所用材料价格走势看,在一季度价格稳中有升的情况下,二季度水泥和钢材价格均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上半年,我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6.0%,增速较一季度下降1.0个百分点;近四年同期平均增速为5.3%,比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我国企(事)业单位人民币中长期贷款累计余额增速始终高于全部人民币中长期贷款累计余额增速;一季度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速高达41.2%。国家对制造业企业设备更新改造投资的支持对增强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韧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疫情防控转段后积压需求较快释放的情况下,今年初我国房地产销售出现一些积极变化,房地产投资跌幅有所收窄,但进入二季度房地产销售面积下降幅度又有所扩大。一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8%,降幅较去年全年大幅收窄22.5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下降5.8%,降幅较去年全年收窄4.2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下降5.3%,降幅较一季度扩大3.5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下降7.9%,降幅较一季度扩大2.1个百分点。从商品住宅销售价格走势来看,1-6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平均值同比下降的有51个城市,占比为72.9%;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指数平均值同比下降的有62个城市,占比为88.6%。商品房销售量减价降,对房地产投资增长会形成非常大的制约。上半年,我国房地产新开施工面积同比下降24.3%,降幅较一季度扩大5.1个百分点。
图2 2021年2月至2023年6月固定资产及各主要分项投资增长情况 注:2021年各月数据为2020-2021年两年同期平均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上半年,我国消费总体实现较快增长,从同比读数看,二季度增速较一季度明显加快,但剔除基数效应后,二季度消费增速较一季度已有所放缓。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增速较一季度加快2.4个百分点。今年初,我国各地陆续度过疫情感染高峰,受益于防疫措施优化、消费场景修复,前期被抑制的部分消费得到集中释放,消费呈现良好增长势头。一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近四年同期平均增速为4.3%;随着,前期积压的部分消费需要集中释放完毕,叠加居民收入增长预期仍未完全修复,虽受基数下降影响,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达到10.7%,但近四年同期平均增速仅为3.7%,较一季度平均增速下降0.6个百分点。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主要受基数变动影响,上半年餐饮收入同比增长21.4%,较一季度提高7.5个百分点,近四年同期平均增速为2.8%,较一季度同期平均增速下降0.1个百分点;汽车销售额同比增长6.8%,较一季度提高9.1个百分点,近四年同期平均增速为2.7%,较一季度平均增速下降0.3个百分点。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上半年同比增长8.3%,增速较一季度提高1.5个百分点,近四年同期平均增速为4.2%,较一季度下降0.3个百分点。
从限额以上各品类商品消费增速来看,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等生活必需品因外出就餐增多以及其他消费场景打开,消费增速较前三年平均明显回落。上半年,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累计同比增长分别为4.8%、1.0%,较前三年同期平均增速分别低6.3个百分点、14.6个百分点。一些与出行相关的可选消费增速明显加快。上半年,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同比增速分别为12.8%、8.6%、17.5%,较前三年同期平均增速分别提高12.6、1.4、11.1个百分点。受房地产销售仍然偏冷影响,房地产后周期消费品增速较低,上半年,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同比分别增长1.0%、-6.7%,较前三年同期平均增速分别下降0.7、11.4个百分点。
随着疫情影响消退,居民出行显著修复。上半年,全国铁路累计旅客发送量为17.7亿人,同比增长124.9%,旅客发送量已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99.8%,较一季度提高7.3个百分点;中国民航累计旅客运输量达到2.8亿人,同比增长140.7%,旅客运输量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2%,较一季度提高8.2个百分点。上半年,包括北上广深在内全国十大城市,地铁日均客运量为512.5万人次,同比增长45.7%,日均客运量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104.2%,较一季度提高3.3个百分点。居民出行显著修复,有利于带动消费增长。预计下半年,居民出行增长还有一定空间,但空间已相对有限。
图3 2023年上半年与前三年同期限上单位各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情况 注:2020——2022年同期平均增速为三年同期复合平均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货物贸易出口增速先升后降,进口持续较长时间负增长,贸易顺差增速有所下降。上半年,我国以美元计价的货物进出口同比下降4.7%,其中,出口同比下降3.2%,进口同比下降6.7%。今年初,受全球经济增速总体趋缓和境内新冠感染人数高峰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呈现较大幅度下降,1-2月份我国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下降8.0%;3月份,受前期积压订单集中释放等因素综合影响,我国出口同比实现了11.4%的增长;二季度,随着前期积压订单逐步释放完毕以及全球对制造业产品需求趋降,我国出口同比下降4.7%,降幅较一季度扩大3.2个百分点。在一些产品进口主要为满足出口以及国内大宗商品需求恢复偏慢的情况下,今年以来我国进口呈现较长时间负增长。上半年,我国进口同比下降6.7%,下降幅度较一季度收窄0.4个百分点。在出口增速下降、进口跌幅收窄的情况下,我国外贸出口顺差同比增速有所下降。上半年,我国以美元计价的外贸顺差同比增长9.7%,较一季度收窄13.0个百分点。6月份,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为48.8%,较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并已连续10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下。这表明全球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处于收缩状况,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仍将面临下行压力。
图4 2020年3月至2023年6月我国外贸进出口及顺差情况 注:2021年的进、出口增速为近两年复合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生产端看,我国工业生产增速有所下降,一些服务行业得到较快修复;但疫情暴发至今,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复苏状况仍明显弱于平均水平。上半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较前三年同期平均增速低了2.0个百分点;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较前三年同期平均增速提高2.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上半年,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因疫情防控平稳转段,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5.5%、10.1%、6.9%、6.6%,较前三年同期平均增速分别提高19.8、8.1、1.6、3.8个百分点;而工业和制造业,由于海外供需缺口收窄,增加值同比分别仅增长3.7%、3.9%,较前三年同期平均增速分别下降2.0、2.1个百分点。在受疫情冲击的2020—2022年,我国各行所受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总体有所加快、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提高,而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生产受到较为明显的抑制;今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和海外对制造业产品需求回落,我国工业生产增速下降、一些服务行业得以较快修复。如果以2019年上半年GDP增速6.1%为基准,2020—2023年同期GDP复合平均增速4.7%为基准值的77%,若某一行业增加值近四年同期复合平均增速与2019年上半年行业增加值的增速比值超过77%,则认为疫情暴发至今,该行业的复苏状况优于平均水平,否则为较差(此处暂不考虑经济结构变化)。可以发现,虽然今年以来,一些行业复苏相对强弱已发生明显变化,但疫情暴发至今,包括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复苏状况仍明显弱于平均水平;工业和制造业近四年增加值平均增速仍高于疫情之前;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今年上半年增加值增速较前三年平均值有所加快,复苏状况也在平均水平之上。
图5 2019年上半年与2020-2023年同期各行业增加值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城镇调查失业率先升后降趋于稳定,结构性失业问题较为突出 今年初,受疫情感染高峰和春节因素影响,1、2月份,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达到5.5%、5.6%。3月份,随着疫情影响较快消退,消费特别是生活性服务消费较快修复,同时政策前置发力也推动了基建和制造业投资的增长,整个社会用工需要较快上升,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至5.3%。进入二季度,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增加的外来务工人员逐步找到工作,我国外来户籍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较3月份下降,带动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较3月份又下降了0.1个百分点,5、6月份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与4月份持平。虽然,今年以来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但全国16-24岁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出现了持续性上升。1月份,16-24岁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为17.3%,6月份已上升至21.3%,创自2018年有该项统计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7月份,随着高校毕业生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我国16-24岁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可能将继续走高。上半年,我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78万,达到全年目标的56.5%,较上年同期落后3.0个百分点。
(三)PPI同比降幅持续扩大,CPI同比维持低位
今年以来,受国际需求总体收缩以及OPEC+国家减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国际能源价格震荡并缓慢下行;以国际定价为主的有色金属价格也呈现回落之势。在年初我国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和基建投资前置发力的情况下,以国内定价为主的黑色金属和水泥等产品价格有所上涨;但进入二季度,钢材和水泥价格均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今年1月份,我国PPI环比下降0.4个百分点,2、3月份转为持平,4、5、6月份则分别下降0.5、0.9、0.8个百分点。同时,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对PPI同比向下的拉动作用,由1月份的0.5个百分点扩大到6月份的2.8个百分点,带动我国PPI同比降幅持续扩大。6月份,PPI同比下降5.4%,降幅较1月份扩大4.6个百分点,其中翘尾因素影响贡献了五成,二季度 PPI环比连续下降贡献了剩下的近五成。
受春节效应和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影响,今年初,我国CPI环比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1月份我国CPI环比上涨0.8%,2月份转为下降0.5%。1-2月份累计上涨0.3%。3月份以来,在国际原油价格总体下降、猪肉价格持续下行以及疫情影响消退后外出务工人员供给增加的背景下,我国CPI环比连续小幅下行,叠加翘尾因素贡献较年初下降0.8个百分点,6月份CPI同比零增长,涨幅较1月份下降2.1个百分点,其中翘尾因素影响贡献了近四成。下半年,随着翘尾因素贡献明显下降叠加终端需求总体偏弱,我国CPI同比有可能出现一段时间负增长。
二、下半年中国经济发展可能面临的外部环境及需关注的问题 (一)中国经济发展可能面临的外部环境 当前,全球经济结构仍处在疫后向疫前的回复阶段,服务消费替代货物消费的态势较为明显;虽然,美国自去年3月以来已连续11次加息,但劳动力市场仍维持较为紧张的局面,其中服务业就业增长是主要推动因素。今年以来,全球制造业PMI持续处于荣枯线以下,对我国出口将造成较大不利影响。在受疫情影响期间,全球服务消费受到较大程度抑制,这种情况不仅在中国存在,在全球其他国家也较为明显。2020—2021年,美国个人耐用品、非耐用品消费(不变价)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4.2%、5.7%,较2018—2019年平均增速大幅高出8.9、3.1个百分点;而个人服务消费(不变价)2020—2021年平均增速为-0.4%,较2018—2019年平均水平低2.3个百分点。2022年以来,美国消费由货物消费向服务消费回复的态势相当明显,2022年,个人耐用品消费、非耐用品消费(不变价)同比分别下降0.4%、0.5%,个人服务消费(不变价)同比增长了4.5%。今年上半年,美国个人耐用品、非耐用品消费环比折年率月均分别为2.0%、-0.1%,较2019年同期低0.5、2.9个百分点,而个人服务消费环比折年率月均则为2.5%,较2019年同期高出1.0个百分点。从新增非农就业人数看,今年上半年,美国私人部门新增非农就业累计129万人,比2019年同期增加36.4万;其中,服务生产增加117.3万,比2019年同期多增37.7万,商品生产仅增长11.7万,比2019年同期少增1.3万,商品生产中制造业生产仅增长1.5万,比2019年同期少增0.9万。1-6月份,美、欧、日服务业PMI始终处于荣枯线以上,但美、欧制造业PMI却始终处于荣枯线以下,日本制造业PMI也仅在5月短暂处于荣枯线以上。6月份,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仅为48.8,比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其中新订单指数为48.0,较上月下降1.3个百分点。在全球制造业需求下行过程中,我国货物出口将持续面临一定压力。
(二)下半年中国经济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需要全面客观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时期 今年以来,我国疫情防控实现较快平稳转段,服务业特别是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明显回升,但同时受全球制造业产品供需缺口收缩影响,我国货物出口已由前三年大幅增长转为较快回落。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服务业修复的顺风与全球对制造业产品需求下降的逆风叠加影响的特殊时期,经济发展既有一些行业向上修复的动能,也有一些行业周期性下行的压力。今年上半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实现了6.4%的增长,其中,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这类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我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7%,增速较前三年同期平均增速提高4.3%,较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高出1.4个百分点。在服务业较快回升的同时,由于前几年疫情对我国制造业和出口的正向冲击已经消退,我国制造业生产和出口呈现出周期性回落,对经济形成了一定下行压力。今年上半年,我国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下降3.2%,前三年同期平均增速为13.9%。在制造业产品需求周期性回落的情况下,上半年,我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较2022年同期下降1.0个百分点,较2021年同期下降3.5个百分点。这也带动了我国制造业投资增速的下降,上半年,我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6.0%,较2022年同期下降4.4个百分点,比2021年同期下降13.2个百分点。因此,在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并不是所有行业都可能实现向上修复,对此应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我国居民收入增长预期有待完全修复 当前,我国经济已全面转入疫后常态化修复阶段,居民消费将更多基于就业和收入(包括收入预期)增长状况,而企业投资则需要更多基于市场前景和投资信心。如果以过去12个季度(三年)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增速,来表征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预期的话,可以发现:疫情暴发前,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的预期值保持在8.8%左右,2022年四季度已下降至6.3%;今年以来,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预期值连续两个季度回升,二季度已回升至7.0%,这带动了居民消费率的提高;但目前居民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预期值仍大幅低于疫情前的水平,这制约了居民消费增长。今年二季度,我国居民消费率为68.2%,虽有所提升,但较2017—2019年同期平均70.6%的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同时,居民购房支出往往需要未来收入进行偿还,因此收入增长预期离疫情前仍有相当大差距,将从根本上制约短期内房地产销售的企稳,如果考虑人口增长及结构变化这些长期因素,房地产经受的压力将更大。从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来看,2018-2022年,我国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低于GDP增速,考虑人口增长因素,2021年后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之比已有所下降,这将进一步压低最终消费在经济中的占比;今年上半年,我国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速为5.8%,较GDP增速高出0.3个百分点,在人口负增长的背景下,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占GDP之比略有转升。未来一段时间,居民收入增长预期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之比变动仍需持续关注。
图6 2017年1季度至2023年2季度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预期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经笔者计算得到
图7 2013年至2023年居民消费率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经笔者计算得到
3.PPI定基指数与疫情前相比仍处于历史高位,未来继续回调的可能性较大 今年上半年,随着全球需求变化和乌克兰危机影响减弱,我国PPI月均环比下降0.43个百分点。在上年价格变动翘尾因素向下拉动2.8个百分点的情况下,6月份PPI同比下降5.4%,跌幅较1月份扩大4.6个百分点。上半年,我国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6.8%;其中,采矿业利润同比下降19.9%,制造业同比下降20.0%。当前,虽然我国PPI同比已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但PPI定基指数(2020年1月=100)相对疫情前仍处于历史高位。与2011年1月相比,2020年1月我国PPI定基指数下降0.9个百分点,其中,采掘业、原材料均下降3.8个百分点,加工业下降2.1个百分点;2023年6月,我国PPI定基指数较2020年1月高出6.2个百分点,其中,采掘业高出29.0个百分点,原材料高出13.7个百分点,加工业高出3.3个百分点。随着我国货物出口数量总体有可能趋降,以及国内经济修复重心主要集中在生活性服务业,叠加房地产市场依然偏冷,未来一段时间,我国PPI环比仍可能出现负增长。虽然,下半年翘尾因素对PPI同比的向下拉动作用将有所减弱,但如果环比仍出现较快下降,那么PPI同比仍将处于较深的负增长区间,这对我国工业和制造业利润增长将形成压力。
图8 2011年1月至2023年6月我国PPI及主要分项定基指数变动情况 注:2020年1月=100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经笔者计算得到
三、下半年我国经济运行可能的基本态势和政策探讨 (一)我国经济有望继续温和回升 今年初,由于前期积压的部分需求得到集中释放,我国消费修复的斜率较为陡峭,进入二季度消费修复的斜率开始趋缓。今年一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近四年同期平均增速为4.3%;二季度,近四年同期平均增速已降至3.7%,消费增速可能已回落至新的平台。如果下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四年同期平均增速仍维持3.7%的水平,那么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将增长7.9%左右,低于年初的预期水平。基础设施投资,在前几年基数抬升的情况下,累计同比增速可能将有所下降;房地产投资全年可能仍将维持较大负增长,成为拖累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制造业投资虽有一定韧性,但累计同比增速也将处于稳中有降的状态。外需方面,在海外需求总体收缩和去年同期基数抬升的情况下,下半年我国外贸出口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负增长。综合我国出口、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消费增长可能面临的现实情况,我们预计2023年三、四季度我国GDP增速可能分别为4.5%、5.3%左右,下半年GDP增速可能在4.9%左右,全年GDP可能实现5.2%左右增长,可以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
表1 2015—2022年中国经济环比增速(%) 注: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23年二至四季度环比增速为预测值
物价走势方面,预计下半年我国CPI同比有可能出现一段时间负增长,全年可能零增长;PPI同比仍将维持在负增长区间,全年同比跌幅可能在4.0%左右。
(二)稳定和扩大内需仍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内容 在外需下降的背景下,当前应积极扩大内需以有效对冲外需下降的影响。为此,应进一步引导市场利率下行,降低企业和家庭负债端成本,以稳定和增强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动力。在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之比有所下降的情况下,要切实提高劳动报酬份额和居民收入比重。通过提高劳动报酬份额和居民收入占比,以提高最终消费率,更好实现国民经济中消费和投资比例关系的协调,真正激活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应密切跟踪经济运行状况,适时适度推出有利于稳定经济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对于青年失业率较高的问题,需充分考虑当前新增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和就业意愿调整,推动公共服务普惠性与市场化提供相结合,重点对科教文卫体、娱乐、数字化服务等大量公共服务领域进行放松管制的改革,促进国内服务业的产业升级,增强对新增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课题负责人:黄群慧;执行负责人:杨耀武;课题组成员:刘洪愧、李天健、孙小雨、贺颖、周慧珺;本报告执笔:杨耀武)
(编辑:熊晨玮;审校:张佶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