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爱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马爱民副主任在发言中指出,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从2020年到2050年“两个十五年”的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十九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把建设美丽中国提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高度,牢固树立了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倡导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向低碳发展转型,实施低碳发展战略,在追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控制,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这将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17年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电力行业)》,标志着全国碳市场建设正式启动落实。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从试点、市场监管、人才培训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为从高碳企业向低碳企业流动,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推动力。
薛建军:如何“引领”全球气候治理 名古屋大学教授、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薛进军对总报告的内容进行了介绍。他指出,中国要“引领”全球气候治理,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第一,主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早日实现碳排放峰值,并研究2030年达峰之前(如2025年左右)全国与地区各行业的节能减排以及清洁能源新目标。第二,大幅度增加国际绿色投资,设立中国碳基金,选择中国标准的适应性低碳环保技术,为发展中国家培养绿色低碳发展人才,设计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第三,加强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提出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发展的新思维、新体系,在理念上和制度设计上领先国际,加强参与及引领全球气候治理规则制定的能力建设。第四,培养懂专业、懂外语、懂谈判、懂外交规则的气候变化治理国际专业人才,增强中国在国际治理多边和双边谈判与合作中的话语权。另外,由英国脱欧、美国退出《巴黎协定》掀起的反全球化、反贸易自由化、反气候变化运动,正在削弱美英的国际领导力。中国积极落实《巴黎协定》,开展自主节能减排,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绿色投资。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正在不断增强。与此同时,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开启新一轮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大国的地位、历史的潮流和发展的召唤把中国推向国际治理的前沿,中国愿意、可以也有能力在未来的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起到引领作用;中国提出的绿色、低碳“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落实,不仅是对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又一大贡献,也将极大地促进新一轮的全球化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