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观点 >> 正文

西陵镇今昔——朱玲

http://www.newdu.com 2018/3/16 《经济学家茶座》 佚名 参加讨论

     战国末期的荆轲入秦行刺秦王前,吟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地方,就在当今河北易县。抗日战争时期“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也是发生在易县。此地还有保留完好的清西陵,山势蜿蜒、绿水长流的西陵镇,正是因陵得名。笔者于1995年和2012年先后两次去西陵镇走访农户,有感于凝固了一段清史的西陵风采依旧,它周围的农民生活已然千变万化,便将印象深刻的见闻记载如下,意在为改革开放时代的农村变迁,留存一个鲜活的微观历史片断。
    一、初到西陵镇
    
    
    1995年北京世妇会(联合国第四次妇女大会)前,我与两位朋友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同事搭桥,由易县扶贫社帮忙联系,到西陵镇调查小额贷款试点及相关的妇女创业情况。当时,北京到易县未通高速公路,我们一大早赶到六里桥,租了辆“天津大发”,晃荡了一上午才到县城。找到餐馆已经过午,一车四人饥肠辘辘,把红烧大肘子加米饭蔬菜吃了个精光。餐后前往西陵镇,下榻镇财政所新建的两间客房,并在院子里的厨房搭伙。记得那里的手擀面劲道十足,加上满是乡野味道的新鲜菜蔬,很是可口。新建房舍的外墙遍贴瓷砖,内里的白墙尚留有石灰味儿。可洗手间的设备已然不工作,我们只好各自钻进周围的玉米地(青纱帐)解决问题。
    镇上不易租车,通往附近山村的小道凹凸不平。我们爬上租来的手扶拖拉机,“突突突”地左旋右拐去村里。“小手扶”颠的吓人,以至于我们随时准备跳车。村里的农家虽不似云贵川一带的山民那样近乎一贫如洗,却也陷入了几近绝望的困境。这里的山地土质瘠薄,各家都面临人多地少的难题。据随行的扶贫社领导介绍,西陵镇是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汉族、回族和满族都有。山村的农户多为满族,祖上是清代守陵的军士。民国前吃皇粮,民国后不得不开荒种地。可是他们缺少务农技能,只好在收获季节“掰人家的棒子,掐人家的谷子”。1949年以后,政府注重农技推广。任何一种新的农业技术传到西陵镇,推广时间都要比外地多花一两倍时间。改革开放以后,河北农大在此设有教学实习点,常有师生作实验或推广种养业技术,有效带动了当地的农业发展。
    我们走访的农家妇女,都是扶贫社信贷小组的成员。她们借助小组联保,每人一次借到500-1000元,主要用来发展养羊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些妇女一是终日辛劳,外貌显得大于实际年龄;二是寄希望于孩子上学,为的是将来另找出路;三是勤奋肯干,想方设法努力脱贫。她们对于以自己的名义参加小额贷款项目分外欣喜。以往跟信用社打交道的多半是男户主,即使是妇女去办手续,用的还是丈夫的姓名,女性在家里家外都未摆脱从属地位。小额贷款试点条例规定,必须由家庭主妇出面借贷和还款,妇女的家庭地位因此而提高。受访的男户主不约而同地证实,养羊的项目由全家执行,但贷款是主妇争取来的。
    调研结束后遭遇中雨,我们仨租了辆农用柴油车,挤在驾驶室游览清西陵。此前我们就常在泰陵(雍正陵墓)的神道上散步,对住地附近的陵区并不陌生。感受最深的,是大片苍劲雄浑的古柏,与隐约可见的红墙黄瓦相互映衬,一派庄严肃穆之气。那时有些陵园没有开放,我们只看了慕陵(道光陵墓)和崇陵(光绪陵墓)。前者殿堂上的楠木雕刻堪称一绝,后者是陵区中规模最小的一座。光绪的陵墓并非是小的“破例”,那是参照清东陵的惠陵(同治陵墓)修建的。只因观者知晓墓主憋屈郁闷的一生,不由地就会觉得整座建筑缺尺少寸、格局不展。
    二、故地重游
    
    
    2012年9月下旬,笔者陪同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的同行走访西陵镇。行前便向客人描述了17年前的见闻,台湾同行表示,不在意食宿条件,只想看看农村生活。不过从乘车开始,大家就感到1995年的交通状况已不复存在。经济所租用了一辆35座的“大巴”,走京港澳高速(京石高速)出京,约两个小时就到了易县出口。看见附近的庄稼地里密植的玉米和高粱,我还指给客人看:“这下糟了,再想钻玉米地可困难了!”从收费口车行半个小时左右,抵达旺隆水库近旁的望龙度假山庄。刚安顿下住处,大家就去观看院子里的菜园和果园,我们的客人笑嘻嘻地过来打招呼:“朱教授,这里的情况怎么跟你说的天差地别呢?我们原以为今晚要打野铺,没想到周围环境和住宿条件这么好!”我也乐了:“没想到变化这么大,先给大家一个低水平预期,后来的快乐不就更多些嘛!”
    抵达西陵镇的次日,接待方安排我们团队先参观崇陵和泰陵,然后走访中心小学和农户。泰陵是是清西陵规模最大的陵墓,可如果不走神道,看看建筑和隆恩殿里的图片,不到一个小时就参观完毕。崇陵地宫开放,虽有导游介绍,观看一圈也用不了一小时。我们团队的成员议论道,与墓主相关的历史事件如此丰富,建筑布局和风格也大有寓意。如果制成多媒体视听资料,供游客观看揣摩,岂不是能为景区增添更加丰富的博物馆功能?若如此,不就自然而然地吸引更多的游客驻足观察吗?此话不假,笔者在英国参观伦敦塔和爱丁堡时,都曾购票使用电子导游听筒。按照每座建筑物及相关器件的标号,摁下听筒的按钮,就能听到详细的解说。除此以外,还有多媒体屏幕任凭游客选看。相形之下,西陵景区虽建筑维护良好,而且也保持着以往的肃穆和宁静,但尚未吸纳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博物馆功能创新。此外,景区内的古柏也未见踪影。此前曾看过网络消息,言之西陵古柏被大量盗伐,这就更令人遗憾了。
    我们中午进餐的地方,是满族村里一家经营“农家乐”的农户。餐桌上的菜蔬,是刚采摘就制作的,充溢着清新的香味。还有自制的蒸羊羹和凉盘鹿尾,是满族特色菜。这里所说的“鹿尾”,实际上是多种食材混合而成的膏状粉肠,与鹿并无关系。两岸学者插花着聚拢在两张大餐桌前,一边享用农家食物,一边海阔天空地闲聊,间或还讨论学术专题,很快就相互熟悉起来。餐后,大家还三三两两地在葫芦架下继续交谈,笔者就顺便访问了户主夫妇。
    这家女主人眉清目秀,卷发高扎,身着粉红内衣天蓝外套,靓丽非常。男户主高大壮实,与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关公有几分相似。女主人介绍说,她姓赵,是爱新觉罗一族的后裔;丈夫姓李,属于罕楚氏一族。他俩育有一儿一女,女儿已出嫁,儿子喜好绘画,正在北京学艺,准备投考九州画院。老李的母亲生前擅长烹饪,一个人能办70-80人的酒席。他从小耳濡目染学会做饭,后来参军入伍到山西,一直在干部灶上当炊事员。2003年家里办起农家乐,老李做主厨,赵女士和她的姐妹帮厨并兼做服务员。她按市场行情给姐姐和妹妹发工资,2003年每人每月700元,2012年涨到1500元。家里还有2亩地,种植的蔬菜基本能满足农家乐餐桌的需求。
    李家的庄院占地一亩三分,其中有一半,是前些年花费2万元从旁人那里买来的。2008年,他们在这块地基上翻盖了新房。房高4.5米,除餐厅外还有7间房,把头的两间自住,另有2间接待游客,其余的是顾客用餐的包间。此外,院子东西两面还建有厨房、储物间、洗衣间和洗手间。盖房加装修一共花费40万元左右,用的全是自有资金。经此基建工程,他家可一次接待80人用餐。村里经营农家乐的住户一共有7家,情况大致相同。平时多多少少总有顾客用餐,“五一”、“十一”和其他年节里游客云集,他们也最忙。聊到此处,大门外进来一位老人,是老李的父亲。这下引起台湾客人的注意,纷纷与老人交谈合影,算是分享长寿之气吧。
    老人是1921年生人,如今依然耳聪目明,身板硬朗。从抗战时期到1949年,他在西陵镇小学任教并担任校长,解放后还到县里的中学教过书。如今老人每月从新农保领取55元养老金,平日里轮流在老李弟兄家居住,李家哥俩分担照料责任。老李说,老年人花销不大,偶尔看病花点儿钱。村里人都参加了新农合,看病能报销部分费用。老李夫妇也参加了新农保,现在选择的是最低一档的养老保险,每人每年缴纳100元,打算快到60岁时再趸交更高的档次。
    告别满族村后,两岸学者混合编组,前往另一个村走访农户。我这组访问的是个汉族户,男户主也姓李,自小被这家收养。养母今年89岁,常年病卧在床。养父已去世,生前有榨油手艺,把技术传给了养子。如今的李氏夫妇经营3桩生意。其一,油坊。镇里有人从湖北贩芝麻,他们买来榨油。芝麻现价每斤7元,大约2.5斤榨1斤香油,每斤售价25元;榨油之余的芝麻酱每斤售价10元;最终剩下的油渣卖给养畜户,每斤1元。香油和芝麻酱主要供给周围的宾馆、餐馆和农家乐,同时也零售。在女主人的推介下,我们大陆团队有几位访客还买了些芝麻酱。笔者拿出相机给女主人看满族李家的镜头,她连连说:“认识!认识!这些经营餐饮的(商家)一打电话,我们家里的(丈夫)就去送货。”
    其二,煤场。李家批量从山西煤矿购煤,主要用于烧火炒芝麻。余下的煤炭零售给周围商家或农户,每吨赚一二百元,至少能挣出自家冬季取暖的费用。这里的住户做饭都用罐装燃气,取暖靠的是小锅炉和暖气管道。笔者提出看看设备,女主人把我们带到厨房,指点了锅炉所在以及管道走向。
    其三,出租铺面房。易县已经村村铺设柏油路,李家把临街的两间房出租给外来商户,今年租金近3000元,明年将把房租提高到4000元。笔者问起庄院占地面积,女主人答道,她购买了村集体的仓库用地,加上原来的宅基地,共有一亩多。此外,他家还有2亩农田,全部种上速生杨,打算树木长成后卖木材。
    女主人是1967年生人,从狼牙山附近的村子嫁过来。夫妇俩都是初中毕业,育有一双儿女。女儿出嫁,儿子在保定当兵。她以每平米3000元的价格,在保定买了100平米的房子,让儿媳带了孩子住在那里。她这样做,为的是把孙子送进保定市的学前班,并接着在城里上学。辞别女主人后,有位台湾客人问道,她是不是专门穿起高跟鞋、戴上首饰等我们来访。笔者答曰:“估计她平时就是这样打扮,您没看出来她是家里的经理吗?在院子里安了探头,坐在正房的屏幕前一会儿看雇工翻晒油渣,一会儿让丈夫去称煤,弄得那位先生都没机会跟咱们交谈了!”
    回到车上交流访谈见闻,中华经济研究院大陆经济研究所的张荣丰所长感叹道,自1987年始,多次来大陆,每次都能感受到人民生活的改善。我则强调,这次走访的农户,地理位置比上次看到的山村优越,户主与那时的访谈对象也不是一代人。上一代农妇多半小学毕业,如今的主妇至少上过初中。一些掌握传统技术又擅长经营的人,率先赢得殷实的家境。当然,易县农村确实旧貌换新颜了,如今的农家又那么舍得为子孙教育投资,再过些年,这里必定另是一番模样!

Tags:西陵镇今昔,朱玲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