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观点 >> 正文

培育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新红利”

http://www.newdu.com 2018/3/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杜海峰 顾… 参加讨论

    2017年是“十三五”的第二年,是陕西省经济战略布局与追赶超越的关键之年。当前,陕西省经济总体向好,但效率较低、现代要素支撑不足、生态压力日趋增大、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等问题依旧突出。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的追赶超越,建议从“制度政策布局、创新要素集聚、新增长极培育、既有短板补缺”四个方面深化改革,谋求陕西省经济发展新突破。
    构建“板块功能”
    搭建“蓄才金池”
    扣紧三秦特点,布局制度政策,引领思路转变。制度顶层设计是经济快速平稳运行的基本保障,科学连贯的制度改革深化是经济“新红利”涌现的活力源泉。陕西省原有人口红利、资源等经济发展前期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如何转化和培育“新红利”是决定陕西省经济能走多远、能走多好的重中之重。
    首先,把握三秦本色,利用区域结构特点构建“板块功能”。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引领“关中高新技术、陕北高端能化、陕南绿色产业”的经济格局,形成区域产业集群高地。发挥关中科技教育、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国防科技等优势,着力延伸陕北能源化工产业链、发展高端能源化工产业,挖掘陕南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绿色产业潜力。
    其次,优化人才结构,利用多重激励手段搭建“蓄才金池”。针对“关键少数”,切实贯彻省委“三项机制”,充分发挥给名誉、得实惠、重晋升的激励机制,为创新者、担当者、实干者提供容错纠错的保护机制,为经济发展提供领导人才支撑。针对“基层多数”,尽快构建基层干部福利保障机制,充分激发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治理基石的作用,逐步实现体制待遇与行政身份对称,切实促进薪资待遇与绩效水平衔接,畅通拓宽职级晋升与干部遴选渠道。同时,保障基层组织干部的权利、分配和机会公平,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面向“高端人才”,全面取消妨碍人才自由流动的户籍限制,提供适宜的工作、居住、社保待遇,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建设“现代大农业”
    布局“现代重工业”
    引入现代要素,加速整合创新,升级农业和工业。依靠自然资源简单堆砌,形成效益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落伍,陕西省一产不强、二产不优的发展瓶颈逐渐凸显。科学把握资源禀赋特点,通过科技创新、管理要素的引入,推动农业、工业的改革升级,形成核心竞争力集合,培育系列优势产品,是陕西省实现经济弯道超车的重要途径。
    首先,充分整合创新,建设“现代大农业”。以杨凌现代农业为范本,创新和扩散现代农业模式,形成陕西省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理念。依托农业院校科研创新能力,结合各地一线生产实践经验,把握农业发展市场行情,着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核心技术形成与转化,形成现代大农业的特色产品和主导市场,争取重要农产品的市场定价权。依据省情加快探索农村土地有偿退出机制,合理规划农村土地用途,实现农村土地多功能高效利用,为“现代大农业”的建立奠定基础。
    其次,基于陕西特色,布局“现代重工业”。以能源、化工、军工、制造为主线,设立重大攻关课题,解决重大技术问题,提高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孕育新的主导技术。以西交大、西工大、西电等传统工科院校为核心,建立协同创新体系,整合科技创新要素,为第二产业升级提供支撑。组织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进行“一条龙”式协作配套,逐步形成“体系开放、政府主导、军民互动、产业集群、要素流通、高度分工”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产业格局,协同提高经济创收能力和装备工艺能力。

[1] [2] [3] 下一页

Tags:培育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新红利”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