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审批是整个政府部门进行政务处理的重要机制,在简政放权大背景之下其制度改革的推行和深化尤显必要。为有效解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建立更加规范和公开的改革程序以及完善权威的监管审查制度,以改革的有效性、高效性以及规范性,更好地为民众提供高质量的政府服务。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府管理与建设中的一些弊端逐渐显现。2013年3月14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发布正式提出简政放权的概念,精简政府机构,下放经营管理权,转变政府职能,建设现代政府。将管理重心下移,不仅能更加贴近民众,为基层群众提供便捷,而且也有利于基层行政管理班子的组建和完善,是双赢之举。近年来,通过改革获得一定成效的行政审批制度也成为了简政放权的热门政务,其对实现政府部门职能转变以及简政放权的贯彻落实意义重大。
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能够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行政审批旨在解决市场失灵,即通过政府规制的手段对市场进行一定程度的约束和规划。但是,由于全能型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涉,反而造成了诸如资源浪费的负面效应。对传统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改革,通过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等措施,搭建政府和企业、政府和社会的沟通桥梁,将有效提高政府在服务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减少政府对市场多余的规划与干预。
其次,适应了信息化行政管理发展的需要。Web2.0技术的兴起使得网络平台与服务管理系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搭乘Web2.0技术的信息系统服务以其方便快捷、交互友好以及效率高等特点受到了用户的欢迎。这对于政府的信息化行政管理是一个巨大的启示,有人借此提出了“政府2.0”的新概念,将信息化管理系统与政府服务相结合。在过去的政审政务中,各级政府都存在因繁琐流程导致效率低下、服务水平低的现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进行了重新规划和精简,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环节和手续,对于文本资料与审批要求也进行了统一规划,不仅节省了民众的时间,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效率,而且还节约了政府的审批成本。同时,网络审批平台的积极开展也有效加强了政府信息化管理程度,适应了时代的发展。
最后,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进程。当前,我国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依旧存在问题,建设服务型政府亟待新的突破。行政审批是众多政府服务以及政务管理的组成之一,其审批效率的提高对于整个政府服务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推进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也是推进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例如,通过设置监督窗口,及时收集基层群众以及监督小组的信息反馈,实行全方位的服务监管,保证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组建“一站式”服务中心,借此对实体政务办事大厅的服务效率与服务态度进行改进与提升。实行审批制度改革,使行政部门人员由过去的“被动”服务转变为积极的“主动”服务,使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并获得民众的好评,并使政府公信力得到提升。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