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形势不好,大企业账期延长,我们小企业资金链越来越紧。”
“我手上有一些项目,就是缺资金。哪位同学有兴趣,大家一起干!”
“没抵押物,银行不给贷款,企业快周转不动了。”
“银行利率太高了,贷款成本高,企业利润低,一年下来几乎等于白干。”
“朋友手头上有四百多万,可以短期贷给大家,利率较银行稍高,其他企业家一块担保下就行。”
……
5月24日晚,中国经济时报调查组来到沈阳汇才企业家促进会时,小微企业家自发组织的“互助会”讨论正酣。会上,小微企业家们提及最多、讨论最热烈的就是融资问题。
5月底6月初,本报调查组走访了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6个省份的16个地市,实地调查小微企业的生存现状。调查发现,“汇才”企业家们提到的问题,不只在沈阳,在抽样调查的各省都普遍存在。
资金短缺推高融资需求
近年来,受整体经济形势影响,小微企业的经营环境逐步恶化,企业自有资金减少。与此同时,原材料、用工成本的大幅增加,更进一步加剧了小微企业的资金压力。
“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现在不少企业都在保命,走一步算一步。”6月2日,记者在浙江采访时,温州一家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先生说。
在山东众森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吉涛的眼里,小微企业处于经济“生物链”里最低端,属于虾米小鱼甚至藻类的级别,压力最大,“谁都能欺负”。
“小企业资金压力太大,融资难,其实还是一些大企业的问题。为什么要融资,我本来就不想融资,你不压我的款,我不需要融资。”于吉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随着货币政策逐步转向适度从紧,小微企业上下游企业都出现资金紧张状况,企业账期相应拉长。尤其对给大中型企业配套生产的小微企业来说,账期延长问题相当突出。
大连津奥电梯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有400多万账款迟迟要不回来,公司70%的资金被押账,只有30%投入运作。
“为了拿到订单不得不接受赊账,但是账期没个准儿,回笼资金很困难。遇到两个公司同时不还账,资金链基本就转不动了。”该公司大连开发区负责人林治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无奈地表示。
此外,许多大企业大量使用承兑支付,也变相地延长了账期,进一步加剧了小微企业的资金压力。
5月30上午,在长沙高新区橡树园园区的小微企业座谈会上,小微企业主对大企业滥用银行承兑“口诛笔伐”:“承兑就是一个银行和大企业串通起来‘剥削’中小企业的一个工具!”
长沙拓天节能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志龙给本报记者举了个例子:“比如,大企业将现金存入银行可以拿到双倍甚至更多的承兑,大企业手中的‘资金’翻倍,银行也可以拿存入的现金放贷获利,小企业为保住订单不得不接受大企业的承兑付款。可这些承兑既不能用来支付成本,又不能用来交税。如果急需现金拿承兑到银行提前贴现,则要支付相应的利息,银行就又赚了一笔。”
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来源
目前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资金主要是自筹(86.7%),通过银行贷款者为31.4%,另外,分别有10.5%和12.4%的企业通过民间借贷和内部集资的方式来进行融资。
——据本报对全国36个城市113家小微企业主的调查问卷
有的企业的融资需求则来自于扩大经营规模的需要。四川省德阳市德东电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志盛遭遇的就是这种“幸福的痛苦”。他向本报记者表示,由于订单太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资金周转出现困难,企业想要扩大规模不容易。“有些企业接不到活儿是痛苦,我有大单不敢接,缺乏资金干不了,也是很痛苦,是一种幸福的痛苦。”
本报调查组发现,经营成本增加、经营规模扩大以及账期拉长,是小微企业的资金链持续收紧的主要原因,企业融资需求仍然非常旺盛。强大的资金压力使许多小微企业仅能勉强维持生存,急需资金周转,有的小微企业因为融不到资金,最终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倒闭。
融资难“高烧”未退
记者采访中发现,尽管有旺盛的融资需求,但小微企业有效的融的资渠道并不多。通过金融机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主要是向银行借贷。但贷款过程中的种种难处,让小微企业苦不堪言。
由于工程回款越来越难,担心自有资金周转不过来,大连开发区新良建筑防水公司已经拒绝了一些需要垫付全部资金的工程。
“最早资金是自筹的,后来资金实在紧张的时候就向朋友借,不用利息。但是如果工程实在又大又好,资金确实周转不过来,再去找银行融资。”5月26日,大连开发区新良建筑防水公司总经理王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经济时报抽样调查结果显示,86.7%的小微企业主要通过自筹和向亲友借贷的方式进行融资,占绝对多数;31.4%将银行贷款作为主要融资方式;另外,分别有10.5%和12.4%的企业选择民间借贷和内部集资的方式来进行融资。
31.4%的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进行融资,并不是说小微型企业贷款需求不够旺盛,而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小微企业通过银行融资的难度。也就是说,“31.4%”反映的是能够“克服困难”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企业的比例,有贷款需求的企业则可能远远高于这一比例。
大连市沙河口区大学生创业就业中心聚集着一批大学生创办的科技型小微企业。银行贷款的门槛,曾将这些年轻的企业家们挡在门外。
“银行贷款都需要抵押,但我大学毕业刚开始创业,没有固定资产作抵押物,很多银行说是有无抵押贷款,但很难落实下来。”大连峰成天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孟令峰5月25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谈起去银行办贷款手续来,沈阳博客旅行社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扬一脸无奈。“手续过于繁琐,手头急需用钱,房子都押了,但办手续要一个来月,等银行贷款下来我已经用不着了。”
除了复杂拖沓的贷款程序,高利率则让长沙高新区橡树园园区的小微企业主们叫苦不迭,“目前的基准利率比其它国家高,已经使得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要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40%—50%,甚至更高,此外,担保公司从中抽利10%左右,从而将贷款利率推得更高。”
“要贷款的话,利润必须超过贷款利率才行,要不就是白给银行打工,甚至倒贴。”长沙拓天节能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志龙告诉记者,他的企业尽量不贷款,用自己的资金,经营的好还能活下去,贷了款反而可能撑不了多久就死掉了,因为贷款成本太高了。
本报调查组发现,由于金融机构风险控制机制仍没有根本转变,企业获得资金的门槛仍然较高,贷款难、贷款贵和手续繁琐的现象仍然存在,缺少抵押物仍是企业融资的最大障碍,信用贷款额度小且覆盖面极其有限,众多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不能得到较好满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寻求银行融资的动力。
“融资方面,我们企业比较保守,从来没贷过款,都是自筹,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成都世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建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扶持政策“一头儿热”
去年以来,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地方政府和金融系统也出台了相关的配套细则。但相对于政策出台的“热度”,小微企业的切身感受却“凉”了许多。
“政府有这样的政策吗?”当听说国家出台了许多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时,汇才企业家促进会的小微企业主们显得很吃惊。
“政府一再说扶持中小微企业,口号叫的非常响亮,但我们中小企业确实没有感受到。”四川省德阳市德东电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志盛的说法很有代表性。
“银行对小微企业并不看好,不会主动贯彻执行相关政策,企业等着银行支持的希望是微乎其微。如果说企业对金融行业有期望,那就是希望出台金融扶持政策,实现低成本融资。”温州爱俪嘉妮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崇海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本报调查组发现,当前,许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开发了大量针对小微企业的新型融资模式。但是并没有与小微企业实现有效对接。
对此,沈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银行行长指出,一方面,是因为银行宣传力度不够;另一方面,企业受固有观念的影响,没及时掌握相关信息。银行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平台。
中国经济时报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企业,对相关政策并不了解,也没有切实感受到政策落实的效果,并且普遍认为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在政府已经出台的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中,49%的小微企业认为支持银行加强金融服务最能有效改善小微企业的生存状况,占比最高。
在对未来的政策期待方面,加大融资支持力度、降低贷款利率、扩展融资渠道是小微企业对政府支持的一致呼声。45%小微企业希望政府增加贷款渠道,42%的小微企业希望政府增加对企业融资担保支持。这表明,小微企业需要更加宽松的政策和更加便利的资金渠道来增加企业的活力和发展空间。因此,促进银行加强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切实落实相关政策,也成为企业最迫切的政策期待。
“小微企业融资仍然很难,需要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设置专项扶植小微企业的基金,银行也应适当降低贷款的门槛,降低贷款利率,简化审批程序,为小微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稳定的融资环境。”沈阳圣普防火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海鹰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一语道出了小微企业的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