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管理理论 >> 正文

为坚定制度自信夯实理论根基

http://www.newdu.com 2020/5/6 光明日报 谢伏瞻 参加讨论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制度事关根本,关乎长远。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表明,国家要长治久安,社会要长期稳定,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围绕这个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规划,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进行全面考量、作出重大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认识升华到一个新高度、新视野、新水平。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定制度自信。而树立高度的制度自信,既要靠实践经验的不断巩固,也要靠理论阐释的不断强化。为此,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应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在科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显著优势的同时,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为坚定制度自信夯实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显著优势,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在人类制度文明史上,中华民族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国家治理成就,并在世界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中国逐步形成的一整套具有开创性、实效性、经验性的制度,包括朝廷制度、郡县制度、土地制度、税赋制度、科举制度、监察制度、军事制度等,为许多国家和民族所学习和借鉴。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也独树一帜,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对许多国家和地区法制的形成和变革产生过深远影响。但进入近代以后,封建统治腐朽无能,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旧制度体系陷入全面危机。在此期间,各种主义和制度模式都曾进行过尝试,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成果为指引,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方位、时代新变化、实践新要求,科学回答当今时代和当代中国发展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确立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巨大政治勇气和智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在此进程中,党中央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抓好重大制度创新,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啃下了不少硬骨头,闯过了不少急流险滩,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革除体制机制弊端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成效显著,国家治理的主要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的背景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锚定了正确方向,描绘了宏伟蓝图,打下了坚实的思想与理论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取得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最根本的是因为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中形成,根植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实现了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统一。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治理体系,也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制度模式。评价一个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要从政治上、大的方面去评判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有力保证;为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提供了有力保证;为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证;为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提供了有力保证。这样一套制度安排,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开拓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建设有效制度有机统一,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具有多方面显著优势,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具备过去难以想象的良好发展条件,但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当前,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在坚定制度自信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有定力、有主见、有办法、有方案,善于运用制度威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理论研究,深入阐释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任何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实践都必须要有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否则就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必须加强制度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表明,国家动荡、政权更迭、制度失效往往始于思想领域的混乱、指导思想的动摇。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近年来一些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就是前车之鉴。正所谓:“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这警示我们,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高度自觉、始终不渝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道路不偏向、江山不变色,保证国本永固、事业常青。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科学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就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难以不断前进。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治理领域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理论对规律的揭示越深刻,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引领作用就越显著。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研究,就是要把握时代特点、直面时代课题,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中,不断深化、拓展、升华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规律性认识。应当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践只有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
    为此,理论工作者要深入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研究阐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引导人民群众更加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在机理。特别要将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提法、新命题、新概括的阐释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善于从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深入阐释和说理,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来龙去脉、科学内涵、本质特征和显著优势;讲清楚党的领导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 
    加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理论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应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直接理论依据,而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知识基础就是哲学社会科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理论创新,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为我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和理论依据。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优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深厚理论支撑和强大精神动力。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也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在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下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刻把握这一根本制度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中国学术理论,努力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增强理论定力,站稳政治立场,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诱惑干扰面前,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面对歪曲性和攻击性的错误思潮和观点,我们要敢于斗争以斥谬驳误、善于斗争以抑错扬正;面对生疏性、误解性的态度与言论,要勤于阐释以解惑释疑、善于阐释以彰理弘义。我们要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力、思想力和影响力,不断凝聚理论正能量,坚持弘扬理论主旋律。同时,也要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既不能把小事说大、搞“泛政治化”,也不能把大事说小、搞“去意识形态化”。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国家治理领域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任务、新课题,必将给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我们有我们的历史文化,有我们的体制机制,有我们的国情,我们的国家治理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有我们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优势,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上要有眼光、有底气、有自信。面对世界发展趋向与态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国家制度和治理经验的理论阐释,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真正做到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制度建设实践,用中国制度建设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治理的成就与经验,用具有创新性又有说服力的学术话语讲好“中国治理”故事。强化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加大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重大实践经验的研究力度,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解释力、话语说服力、实践推动力,为国家治理实践提供深厚的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又是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努力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思想自觉,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谢伏瞻,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Tags:为坚定制度自信夯实理论根基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