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仍需避免哪些问题? 在扶贫开发中,虽然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已有了很好的开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具体的扶贫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地方。
一方面,缺乏组织引导。于艳斌坦言,目前,企业参与扶贫还处在自发的、松散的状态,同时还有少数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不高,认为参与到扶贫开发无利益可图,不愿意做出相关投入。
另一方面,认识还需进一步提高。就总体情况来看,企业参与扶贫的认识上还存在单一性、简单化、程序化等现象。其中:表现在单一性上,主要是面对“三农”工作,一些工业企业不知道该干什么。然而,如果企业本身是从事第一、三产业的,因为与“三农”接近,所以参与的热情比较高。表现在简单性上,大多数企业还是捐资捐物,参与实质性的产业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村建设不是很明显,产业基地建设、技能培训等深层次延伸还不强。表现在程序化上,还存在“推一把,动一下”的现象。
不容忽视的是,受援方存在的“重援助,轻共建”发展思想同样影响智力扶贫工作的开展。于艳斌说,在调研时发现,大多数企业参与扶贫时,受援方总希望企业能在资金、物质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而轻视与企业共同建立支柱产业,共同发展。“其实,更重要的是企业能把贫困村和企业自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推进产业发展,实现贫困村、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促进、互惠共赢’。”
此外,政企之间职责不明晰。在企业参与扶贫工作中,各级政府在支持、配合方面的力度仍需加强。同时,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资金使用不知、不明和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等现象,使一些企业在扶贫开发计划的实际执行中有力不从心之感。
钱学明在精准扶贫上提出了他的顾虑,他认为,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动员企业扶贫,帮助农民“造血”,比如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但是要注意供需平衡问题。“一旦全国都在大量投入种植业、养殖业等,可能会造成供过于求,如果打破供需平衡,就会引起价格波动。因此,国家要从宏观上做好调控,避免农民增产不增收、果贱伤农的情况出现。”钱学明说。
如何让企业更好参与精准扶贫? 钱学明认为,鼓励企业利用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参与精准扶贫。例如,如果企业安置残疾人超过25%(含25%),且残疾职工人数不少于10人的,可向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出福利企业的认定申请。成为福利企业后,可享受税收优惠或减免政策,因为大部分贫困户主要由残疾人或不完全劳动能力的人构成,通过福利企业的方式让残疾人就业,进行“造血”。
于艳斌同样认为,通过政策调动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是可行之措。例如,各级政府要统筹协调财政、税收、农业、国土、林业等部门,制定出台对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另外,对企业参与扶贫的项目开发和其在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农民培训、基地认证、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可以给予一定的补助或奖励,来不断优化企业环境,以调动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
此外,于艳斌还认为,要将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纳入当地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规划中去,及时研究解决企业在参与扶贫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同时,要积极主动抓好企业与扶贫村、贫困户的牵线搭桥工作,引导企业结合各自实际,选择相应的产业发展项目,在方式上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扶持模式。“搭建村企合作的服务平台,为企业参与提供政策、项目、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积极引导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同样有助于改善贫困状况。”于艳斌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