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经济管理 >> 正文

重构高效率金融市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http://www.newdu.com 2019/2/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沈坤荣 赵… 参加讨论

    三、重构“活而有序、控而不死”的高效率金融市场
    建设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的金融市场,并以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切实抓好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风险和深化改革三大任务,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健康发展,提升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重构“活而有序、控而不死”的高效率金融市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平衡社会融资结构
    我国当前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存在明显短板。从存量上看,信贷市场余额是债市的1.6倍,是股票的2.1倍;从增量上看,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七成以上,在融资构成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相比之下,直接融资占比微乎其微,2017年社会融资规模中债券融资占比仅2.3%,股票融资占比4.5%。促进融资结构再平衡,就是要平衡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初创股权投资和一般股权投资之间的比重。
    第一,调整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经济“脱虚入实”。不同的融资渠道存在自身特异性的风险—收益偏好。一般而言,间接融资更倾向于风险可控,风险是项目审核中的“硬约束”;而直接融资则将风险视作一项议价条件,以此博取风险对价。在间接融资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融资结构下,货币政策对信贷投放渠道产生了路径依赖,最终资金必然经由银行流向国有企业、政府融资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等低风险领域。在暂时缺乏优质投资项目的情况下,流向低风险领域的资金只能被重新存入银行,回流到金融体系,通过理财、信托、基金等渠道投向高收益项目,以期保值套利,并由此开始新一轮的循环。银行出于逐利动机,也乐于推动此类业务的开展,在监管夹缝中搜寻可行的路径,进一步助长了金融领域的自体循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有利于实现借贷双方风险—收益结构的高效匹配,从根源上限制套利空间,促进经济“脱虚入实”。
    第二,调整直接融资结构,提升股权融资比重,支持企业“去杠杆”。我国杠杆风险主要集中在非金融企业。企业经营扩张需要稳定可靠的长期资本来源,股权融资渠道的缺位迫使企业只能舍股求债,由此引发非金融企业杠杆率恶化。可见,高杠杆的根源并非单纯是企业借债无度,股债融资结构不均衡是背后根源。去杠杆的核心任务在于稳步化解存量债务、妥善降低负债水平,这依赖于股权融资的发展才能实现。
    第三,调整股权融资结构,鼓励创投融资发展。金融发展并不必然有利于创新创业,只有发展“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促使投资者的风险—收益偏好与创新创业者的风险特征相匹配,金融才能成为支持创新创业的源泉。创新创业存在风险,而银行却是天生的风险厌恶者,保守的股权投资者也倾向于“摘樱桃”,二者都缺乏向小微、初创、高新企业融资的激励,也难以实现与企业家利益捆绑。鼓励多种形式的风险创业投资发展,有助于科技创新创业和产业升级,是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举措。
    2.营造良好金融生态
    金融是一个内涵广泛的大概念。我国多种金融业态间发展不平衡,现代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滞后,结构性矛盾突出。发挥各金融业态服务经济发展的最大效能,需营造良好金融生态,形成业态互补合力。
    第一,补齐保险业态短板,为经济提供可靠的长期资本来源和风险保障。2017年我国保险深度4.42%,保险密度2646元/人,仅约为英美法日等国的1/10至1/8,实现国务院提出的保险业发展目标(保险深度在2020年要达到5%,保险密度达到3500元/人)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一方面,保险资金特别是寿险资金规模大、期限长、现金流稳定,是长期资本的可靠来源,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方面具有独到优势。2017年保监会密集发文,鼓励保险资金投资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改革举措、重点领域、重大建设工程。{11} 补齐保险业短板,可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长期资本来源。另一方面,保险的风险保障职能保民生福祉,解企业之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先决条件。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在各自领域发挥民生保障作用,通过兜底民生释放消费潜力,增强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企业责任险、财产险等帮助企业抵御风险、稳健运营,首台套设备保险对企业尝鲜新技术新设备有积极作用。
    第二,培育现代化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是制约要素高效配置的最重要原因。克服信息困境,需要有公正、独立的第三方精准核定金融资产价值,评判其风险和信用。营造良好金融生态,任务之一是培育和扶持一批资产评估、资信评级、审计等现代化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为交易主体提供决策所需的充分信息,并以此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此外还需加快企业和个人征信平台、“网联”平台{12}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金融资源高效配置、严密监管奠定基础。
    第三,构建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共享发展和绿色发展水平。“普”是人人可得,“惠”是惠及百姓。普惠金融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和可得性,让所有阶层和群体能够以平等的机会、合理的价格享有金融服务,提升金融覆盖广度、下沉金融机构渠道,助力共享发展与精准扶贫。绿色金融服务于经济绿色转型,以金融助力环保产业发展,需践行绿色信贷、绿色投资准则,引导鼓励节能环保企业发展,减少乃至停止为高污染高排放企业融资,达到从源头上降低污染和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第四,重塑健康的政金关系,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金关系不健康扭曲了资源配置。部分行政干预措施使金融市场资源配置职能让位于其他政策目标,人为制造了市场扭曲;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和政府隐性担保问题依然存在,风险溢价难以准确厘定;部分产业政策和差别化信贷政策限制了价格调控资源配置的能力。重塑健康的政金关系,就是要破除干扰金融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的体制机制障碍,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使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金融市场高效运行的自然结果,而不能本末倒置。
    3.严密防控金融风险
    不发生系统性风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前提。在发生金融危机的情况下,高质量发展无从谈起。当前金融监管存在真空地带,“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产品难以实现有效监管,金融风险严峻,构建更为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刻不容缓。
    第一,强化穿透式监管,完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准确测度风险状况。当前银行理财业务与信托、基金产品交叉嵌套,实现资产虚假出表,成为难以有效监管的“影子银行”。此类业务隐匿了资金来源、底层资产和资金最终投向,突破投资范围与杠杆限制,往往存在期限错配等情形,金融风险突出。在复杂交织的金融体系中,风险可以迅速传播扩散,微观个体的风险事件可能引爆宏观整体的金融危机。为此,需进一步强化穿透式监管,完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从微观金融业务和宏观金融运行两个层面测度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第二,严格规范金融展业,隔离业务风险,加强监管协同。在金融运行方面,一是要规范金融展业,杜绝“抽屉协议”“阴阳合同”、多头授信、兜底承诺等行为,严格落实分账核算、分级授权管理,不设资金池,严格按规行事。二是要实现自营业务和代客理财业务之间、自有资金和客户资金之间、不同金融业态之间的风险隔离,银行既不为风险兜底,也不将风险向外传播扩散。三是要发挥好金稳委统领协调作用,推动监管创新,加强监管协同,凝聚监管合力。对新金融业态、金融模式和金融科技坚持先试点、成熟之后再推广的策略,在审慎和效率之间寻找适宜的平衡点。
    第三,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乃至携款潜逃等现象不仅影响了社会经济的稳健运行,同时也危及社会和谐与稳定。需严格消费者保护制度,杜绝承诺回报、虚假宣传、掩饰风险、捆绑搭售等行为,确保销售产品与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相符合。高度警惕互联网金融平台运营状况,谨防庞氏骗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重构高效率金融市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