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总结与进一步的思考 对改革开放前的经济体制的反思是十分必要的,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能顺利推动的主要保障。基于当时各方面的原因,理想化的反思在所难免。无论是捷克斯洛伐克市场社会主义改革,还是苏联的改革最后都夭折了;古巴与朝鲜在经济这么困难的情况下,仍旧坚持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除中国、越南以外,向市场经济转型后苏东阵营国家原来的执政党再没有执政。可以说,目前只有中国与越南在保持政权稳定的情况下基本成功实现转型。这可以看出改革初期的阻力与风险有多么大。
当年,从政治的角度出发,为了推进改革,对改革前的经济体制进行理想化的反思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当市场经济已经深入人心时,通过简单否定改革前的经济体制来证明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正当性已经没有必要,而且目前来看已经越来越弊大于利。如果不能在理论上说明中国经济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统一性,不能说明70年来中国经济体制变化的物质基础与客观必然性,则难以真正统一各方意见。如果能从理论上讲明中国70年来经济体制变革的必然性,就可以团结各种力量,克服各种阻力向前进。
从较长的历史尺度来看,新中国成立70年来所实施的经济体制一直遵循一条如何在既有国情下尽快赶超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本质都是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的辩证关系探索一条适应不断变革的时代、不断发展的国情、不断变化的世情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前,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为尽快模仿与利用发达国家产业革命的技术成果,计划经济与公有制保证了“高积累”的可能性与正当性,从而使中国在短短的30年内建立起较完备的工业体系。而当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缩小后,市场经济与“多种所有制并存”能发挥各方面(企业与政府、市场与计划)的能动性,从而保证赶超的成本与效率。因而改革开放后,计划与市场此消彼长,国有与民营此退彼进,有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中国是十分幸运的,中国共产党在两个关键的时刻(期)都作出了正确的选择,特别是市场化改革这一步,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极易导致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大幅下降。中国能成功实现转型,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源于中国传统的“求实”“重实”的传统。强调包容、融合,不太相信有绝对正确的真理,因而也就不太相信“教条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而是愿意根据实际修正与调整理论,从而能这也是中国经济体制70年变革的统一哲学基础。
①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单方面决定撤走在华的苏联专家,到当年9月1日苏联将1390名专家全部撤回国。
②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③若从1949年开始计算,增长速度就更快了,1978年粗钢产量是1949年的198.6倍,原煤是19.3倍,原油是867.1倍,发电量是59.7倍,水泥是98.8倍,硫酸是165.3倍。本文从1952年开始计算,一方面是由于在“二战”后各国都有快速的经济恢复,若从1949年开始计算,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夸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史数据相匹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国家统计局.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3]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霍默,西勒.利率史[M].肖新明,曹建海,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5]李俊江,何枭吟.印度国有企业及其绩效[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1-4,13.
[6]李钢,张建英.中印两国人类发展指数比较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8(2):13-23,126.
[7]胡乔木.中国在五十年代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EB/OL].(2015-12-09)[2018-12-01].http://www.doc88.com/p-9042696821199.html.
[8]红色文化网.《红旗》老编辑宗寒回忆录:八十自述[EB/OL].(2015-05-30)[2018-12-01].http://www.hswh.org.cn/wzzx/sdjl/zsfz/2015-05-29/32194.html.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经济学人》编辑部主任。)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