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经济管理 >> 正文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http://www.newdu.com 2020/6/11 《学习与探索》2020年第6期 蒋永穆 卢… 参加讨论158

    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强烈的现实需求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仅是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和迫切的我国发展现实需求。 
    1.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涵盖了“三个层面”的制度内容 
    将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经济运行机制“三个层面”的经济制度,明确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的。首先,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所有制问题是首要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所有这些运动中,他们都强调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不管这个问题的发展程度怎样。”而新的社会的基础,则在于生产资料公有制。马克思在《论土地国有化》中明确指出:“生产资料的全国性的集中将成为由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各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的全国性的基础。”故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之初,首先强调的是所有制层面的基本经济制度,认清和坚持了公有制的基础地位。其次,从社会分工来看,生产、交换和分配是相互影响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及分工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时指出,“工业和商业、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和交换,一方面制约着分配、不同社会阶级的划分,同时它们在自己的运动形式上又受着后者的制约。”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可是分配并不仅仅是生产和交换的消极的产物;它反过来也影响生产和交换。”故在重视所有制的同时,还应注重同一阶段的生产、交换和分配,才能发挥相互之间的促进作用。再次,从社会生产关系来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节是不可分割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其相互关系为:不仅“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而且“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当市场扩大,即交换范围扩大时,生产的规模也就增大,生产也就分得更细”,“随着分配的变动,例如,随着资本的积聚,随着城乡人口的不同的分配等等,生产也就发生变动”。故不能忽视交换、分配等环节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而应处理好各个环节的关系,表征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上就是“三个层面”制度的有机结合。最后,从社会主义社会来看,公有制、按劳分配、市场机制是可以并存的。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及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他认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而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才能实现按需分配。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通常称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则把生产资料变为公有财产”,而其中“还需要有国家在保卫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同时来保卫劳动的平等和产品分配的平等”。可以看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与分配方式都是需要关注的。之后,斯大林承认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他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指出,“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是被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存在、被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这一规律的作用限制着的”;同时,他明确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指出其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互相交换其活动”“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故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应重视囊括“三个层面”的基本经济制度,全面反映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 
    2.现实需求: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三个层面”制度的共同支撑 
    对于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党的十九大明确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并指出在这一阶段,应“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而要达到预期的发展效果,必须发挥“三个层面”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共同作用。一方面,只有将分配制度提升为基本经济制度,才能确保微观主体有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微观主体,是分布在各行各业的广大劳动者。要营造有利于劳动者发展的浓厚氛围,首先是保障劳动者基本利益。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紧密结合起来,我国已经从根本上消灭了剥削,消除了阶级对立。然而,随着我国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要避免陷入“两极分化”和“同步富裕”等误区,不仅需要坚持和巩固公有制为主体,而且需要坚持和巩固按劳分配为主体。通过实行按劳分配,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逐步缩小收入差距,从而推动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同时,还需要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然而,随着数据、信息等新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提高,要充分激发要素发展活力和发挥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不仅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而且需要实行多种分配方式。通过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调动劳动者参与市场经济的积极性,更好发挥劳动者作用,从而夯实人民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只有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升为基本经济制度,才能确保市场机制有效和宏观调控有度。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事关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40余年的改革开放,从农村改革的率先破冰,到城市改革的全面推进,再到各个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化,不仅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同时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在改革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肯定地回答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能够兼容”这一问题,探索出了宝贵的改革发展经验。然而,“政府与市场如何有机结合”这一问题,还没有在实践中得到更加深入的验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要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协同作用,不仅需要所有制层面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且需要经济运行机制层面的基本经济制度。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积极发挥两者各自的优势,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