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老不信”,是说一些百姓不相信政府的表态,不相信社会组织的承诺,不相信媒体的宣传,不相信商家的推介,不相信专家权威的说教,不相信药品的疗效等。或许“老不信”一词不那么科学准确,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社会发生了信任危机,社会生活中弥漫着不信任情绪。 《人民日报》刊文指出,目前社会公信力下降导致的信任危机,以政府、专家等最为严重。
民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昌。现阶段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社会公信”是其显著标志。百姓“老不信”有其自身原因,但某些政府部门及其公职人员诚信缺失是症结所在。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政府部门及其公职人员带头诚实守信具有匡正社会风气,引领社会诚信建设的关键性作用。
拯救“老不信”,提升政府公信力,当务之急是党和政府的各级公职人员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诚实守信的表率。各级公职人员诚实守信,核心是对人民的利益高度负责。只有站在对党和人民利益负责的高度,正确对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时刻想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切实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百姓才会拥护又喜欢。那些整天不干实事、遇到矛盾绕着走的“庸”官,那些无所作为、热衷喊口号的“昏”官,那些整天无所事事、只会吃喝玩乐的“懒”官,百姓怎么能信任他呢?
拯救“老不信”,提升政府公信力,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和作风。百姓的信任是维系政党和政府执政生命的基础。政府职能部门和公职人员要勇于担起政治责任,以百姓的需求为行动信号,以解决民生需求为执政天职,破除官僚特权思想,让公共权力真正在阳光下运行,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增加公共政策的公平性,提升政府行政的透明度,保障百姓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切实解决好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事实表明,只要各级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勇于担起自身的使命,一心为民谋幸福,百姓就不会“老不信”,而是“老相信”,由衷地拥护政府、信任政府。
拯救“老不信”,提升政府公信力,根本是加强社会诚信的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制度,是每个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起着规范、约束和强制的威慑作用。“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经验和教训启示我们,用“制度管人”,是“依法治国”的“法宝”,也是重建社会诚信的根本之策。通过制度设计来重建社会诚信,涉及的内容非常复杂,其核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防范诚信缺失,比如加强信息披露、增强审计等;二是严惩破坏诚信行为,大幅提高违规成本,绝不姑息手软;三是充分发挥公众、媒体或人大的监督作用。有了良好的社会诚信制度设计,政府就获得了制度意义上的公信力,从而获得百姓的信任。当然,这需要人来执行,需要人来监督。否则,再好的制度、再好的法律规定也只能是一纸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