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郭建平,男,生于1975年6月,现任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主要从事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农村发展、区域经济与规划等研究,先后在《光明日报》《山西日报》《中国行政管理》等刊物发表理论文章40余篇,兼任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人才研究会理事等。研究成果主要有:《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中国梦共同理想的丰富内涵》《厘清几点认识推动宪法实施》《好官当如于成龙》《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校干部队伍》《山西“农谷”的构成及其建设路径》等。
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难题,我国虽然一直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但是面临的贫困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不断建立和完善脱贫攻坚体系,推动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顺利开展。“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要集中力量解决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并在2020年完成全国贫困县的摘帽工作。“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扶贫开发工作关系到我国能否成功实现伟大中国梦,关系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党的执政基础能否得到有效巩固,关系到全国人民能否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福祉,关系到我国能否在国际社会中树立良好形象。只有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得到充分激发,全国人民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就现阶段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部分贫困地区已经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进入了后期的维持巩固阶段,但是遗留下来没有完成脱贫任务的贫困地区则都是深度贫困地区。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召开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要求,要集中更大的支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和开展更加有力的工作来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制约因素 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深度贫困地区大多处于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的山区地带,交通建设施工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加上政府部门财力有限,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明显不足,特别是在交通建设、通信网络建设和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等方面问题更为严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严重受阻,无法满足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比如农业生产,由于配套相关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到位,推广效果并不理想,这些地区的农业建设水平低下;深度贫困地区生产和出售的农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农民从中获得的利润回报率极低,严重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扶贫工作开展落实不到位。我国自实施扶贫开发工作以来,各地政府先后制定了相应的行动方案,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实施了相应的扶贫开发措施,尽管这些措施初衷良好,但在具体实行过程中依旧涌现出不少问题。比如,在实施异地搬迁扶贫的过程中,部分地方只顾大力搬迁却没有解决好异地搬迁的后续问题,导致搬迁后的贫困人口依旧未能真正脱贫;在实施政策兜底扶贫的过程中,兜底户的认证存在一定问题,不少真正贫困的贫困户没有被划入政策兜底的名单当中。此外,尽管国家倡导农村大力实施土地流转承包,但由于地方宣传不到位等因素,贫困地区土地流转率不高,土地撂荒现象严重,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当地农业生产发展依旧受限。
贫困地区人们思想观念落后。长期受到小农思想的影响,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户多数认为扶贫是政府的责任,“等”“拿”“靠”等观念普遍存在,大大降低了扶贫工作的实际成效。这种固步自封、不愿走出去的落后思想,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脱贫工作的开展,并陷入“贫困-自闭-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中。此外,深度贫困地区人们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和认可程度十分有限,也大大限制了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大量深度贫困地区的青年劳动力不断流失。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