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还采集和使用两种类型的数据。一种是评估每个经济体的法律法规,所用数据中约四分之三是这类数据。另一种数据是用于衡量监管程序复杂性和成本的指标。企业花费的时间与成本是指标关注的主要内容,也是评价体系的关键词。
世界银行发布报告的目的是为理解和改善营商监管环境提供一个客观的依据,不仅从整体上反映现有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指出需要改革的具体规定或监管程序。特别是其每年都总结推广一些关键性营商监管改革案例,作为各经济体改善营商环境的参考。
五项对策建议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应对接国际认可的标准,构建适用于我国实际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
一是突出评价结果的量化可比。目前,我国商事制度改革还集中在提高开办企业的便利度上,各个地区大多以新创企业的数量增长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依据。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这一指标虽然能说明“宽进”取得显著成效,但并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营商环境特别是监管法规的效率。应进一步推广使用定量分析,让数据说话,全面反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难点、痛点。既要重视法律规定,更要重视实施效果,把成本和效率尽可能用数字呈现出来,形成地区之间的可比性。
二是关注改革范例的剖析。通过改革范例的剖析和评价,推介某个地方的良好作法,更有助于帮助决策者看到改善监管的潜力。这可以激起各级政府对监管改革的讨论,为地方政府和机构提供互相学习的机会。相对于国际范例,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的相关政策建议和良好作法实例,更容易被其他地方借鉴。
三是认识现有做法的局限性。为衡量各经济体之间的差异,世界银行指标的一个假设是企业所处的地点是所在经济体的最大商业城市,并以该城市作为调查样本,但其中部分指标设计并不适合一国之内地区之间的对比。同时报告力图呈现的是企业遵守监管法规所需的手续、时间与成本,并不涉及市场规模、宏观经济稳定性、金融体系状况以及劳动力技能水平等许多其他重要的营商环境因素。对此,我们要尽力弥补其不足。
四是重视评估的专业性与独立性。营商环境涵盖企业在开设、经营、贸易、纳税、关闭及执行合同等各个环节的监管法规,评价指标也涉及多个监管领域,通常包括司法、商业、工业、金融、贸易和能源等部门。通过第三方评估促进政府管理方式改革创新,引入社会化专业力量,既能加强外部监督,也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五是做好评价与改革的对接。对营商环境的评价适用于对事物进行判断、选择和决策,其目的是发现、学习、促进改善。营商环境的优化措施则涉及多级政府、多个部门的互动。为确保不同部门之间改革工作齐头并进,应由综合协调部门或专门设立的负责机构来组织开展,也可在不同部门之间较为均衡地分担。评估发现的问题应交由专门的统筹协调部门负责,业务主管部门主动“对号入座”,确保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目前,形成统一机制、统筹政府相关部门是多地改革试点的共同选择。比如,一些较早进行商事制度改革的地区通过成立“商改办”或“领导小组”等机制,统筹“放管服”各方面的改革。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