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价值链深入发展,便利化水平成为影响全球贸易和国际竞争力的突出因素。我国促进贸易便利化工作已取得积极进展,但与国际高水平,特别是与新经济、新业态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下一步,需有针对性地解决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瓶颈,以创新促进贸易便利化,更好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随着国际分工深入细化,商品特别是零部件和中间产品的跨境流动日益活跃,贸易成本对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的影响更为突显,企业对贸易便利化需求日益迫切。《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2017》提出,运输不便、清关效率低、程序繁琐等,有时比关税对于贸易的阻碍程度要高得多。尤其是在零部件反复跨境的复杂价值链生产部门,这种现象更加突出。该报告显示,在机动车、电讯设备和机械制造等部门,物流通关及相关贸易成本是关税的4倍。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融入全球分工是参与全球化、促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路径,便利化水平不足、贸易成本居高不下是其更好吸引外国投资、参与全球贸易的主要阻碍之一。据全球高效物流联盟最新分析,中低收入国家物流通关成本是高收入国家的三到四倍,从而大幅抵消了其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
当前,我国正努力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近年来出台了多项贸易便利化政策,通过建立自贸试验区、“三互大通关”等,促进监管模式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要看到,我国在进一步提升通关效率、降低贸易成本等方面,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世界经济论坛和全球贸易便利化联盟定期发布的《全球贸易促进报告》,以“贸易促进指数”评估全球136个经济体在市场准入、边境监管、交通与数字化基础设施、运输服务及商业环境等方面的表现。2016年底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位列第61位。
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共同发布的“全球物流绩效指数”,分值从1至5(从差到好)代表对通关速度、简便性和手续可预见性等指标的综合评价。2007年至2016年,全球清关物流平均效率小幅升至2.71,发达地区效率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其中,中国是金砖国家中效率最高的(3.32),但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的平均得分(3.53)。
总体来看,我国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难点。
一是各地区贸易便利化发展不平衡。近年来,沿海部分地区受益于自由贸易区等试点,以及率先进行通关一体化、简化流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等探索,通关物流效率显著提升,在建设电子口岸、无纸化通关等方面堪与新加坡等地的一流水平竞争。但是,内陆和沿边省区的相关建设与制度创新相对滞后,制约了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全国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