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是形成政府和群众的双向合力,构建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协商的本质就是有事好商量,就是寻求社区治理的最大公约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是实现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基层民主越健全,社会就越和谐。要不断创新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综合采用政治、经济、行政、法律和民主协商等多种手段,提高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控制在局部的能力。”在平安建设中,可以通过规范的民主协商制度平台和体制机制,或者基层协同治理,让城乡社区居民等各行为主体个别分散的意见要求得到有组织、有秩序的表达,使社区治理中的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在现有的体制框架内得以妥善化解,在社会基层实现利益多元化整合,从而形成多元主体围绕实现公共利益而协同共治的局面。
八是增强补短板的意识,攻坚克难不懈怠。我们应当紧紧抓住平安建设中存在的“短板”,如基层基础短板、安全稳定短板、信访维稳短板、共治共享短板、作风稳定短板等,把“短板”作为着力点,做好“防、处、改”文章,啃“硬骨头”、打“攻坚战”,努力取得标本兼治的成效。
总之,我们应当通过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来切实加强平安建设各项工作。首先,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把握理论上的精神实质,也要探索实践中的创新发展。其次,要更加重视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工作。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原则,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积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而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再次,要更加注重破与立的辩证统一。坚持“立足当前,注重长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的原则,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从最坏处准备、作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做好平安建设工作。最后,要更加注重平安建设的责任体系建设。坚持“重在平时、重在日常、重在经常”的原则,重点抓好基层基础建设,时刻牢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有效防范各种突发事件,降低事故发生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长三角农民政治意识分化与基层治理创新研究”(14BZZ01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