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应加强市场预期管理
日前,金融委办公室召开金融市场预期管理专家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今年以来金融市场预期管理,金融委办公室如何建立与金融市场的有效沟通机制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应该说,在当前经济运行阶段,加强金融市场预期管理十分必要。一方面,在看到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大势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受基建投资下滑与汽车销售放缓拖累,二季度我国投资、消费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叠加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国内货币政策传导不畅、企业融资难等,投资者忧虑国内经济前景;另一方面,美联储延续收紧货币政策,部分新兴市场出现本币危机,地缘政治波动表现出外溢效应。内外负面影响叠加冲击了投资者信心,权益市场持续震荡走低,股债发行与企业正常融资受拖累。若投资者悲观预期持续发酵,将导致市场失灵,也将削弱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效果。
从中长期看,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成熟,金融市场对经济发展与政策效果的影响不断增大,为避免非理性市场波动冲击经济发展与政策目标的达成,我国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预期管理机制。欧美市场实践也表明,高效市场预期管理机制有助于货币政策目标的达成。
市场预期是投资者决策重要依据,市场预期通常分为理性市场预期与非理性市场预期。一般而言,理性市场预期投资者对市场或资产价格预判不会偏离市场公允价值太远,投资者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使自己预判不断接近公允价值,逐步实现市场对资源的最优配置;而非理性下的“羊群效应”容易引发市场单边大幅波动,提升资产泡沫。一旦内外环境变化,散户投资者容易出现追涨杀跌,并造成市场波动异常剧烈,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局部风险,不利于市场公允定价与资源配置。因此,市场预期管理对于保护投资者,促进市场健康平稳运行,最大限度减少负面冲击的意义重大。同时,有效管理市场预期也有助于提高政策执行效果。
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市场预期管理难度更高。
首先,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目标较多。除了传统4大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外,还有经济发展、金融改革、宏观审慎管理等目标,而欧美央行政策目标主要是就业、通胀,以及财政平衡。其次,国内金融市场深度广度不足。国内市场参与主体中机构占比仍低,市场投机、炒作偏多,非理性预期将导致市场偏离市场公允价格。再次,国内政策制定受欧美政策外溢效应较强。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国内政策受美元利率及外围需求波动影响较大。最后,我国目前处于转型升级阶段。转型经济特征明显、监管政策补短板、金融开放步伐加快,也造成了市场预期管理难度较大。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预期管理。
一是完善预期管理制度。国内经济、金融结构处于转型阶段,面临的内外环境较为复杂,管理层在不同阶段政策有所偏重,要平衡政策灵活性与市场预期管理。因此,应完善政策决策制度,增强政策决策透明度。应借鉴欧美经验,构建稳定政策决定机制与政策发布渠道,在政策出台前充分与市场沟通,广泛听取意见,不断修正与纠偏。
二是扩展预期管理手段与渠道。不断丰富管理层与市场沟通方式和渠道,通过座谈、问卷调查、定期发布会议纪要与市场加强沟通。在沟通渠道方面,除了传统媒体,还应该重视网络和移动媒体平台。
三是阻断悲观预期的自我强化。监管部门比公众拥有更为充分的信息,在悲观预期形成初期,监管部门应在第一时间向公众发布权威信息,舒缓市场疑虑,避免预期的自我强化。
四是加强预期管理研究。国内经济结构、金融市场和投资者结构都在快速变化,国内管理职能、目标与欧美存在较大差异,管理层需要深入研究国内市场预期变化规律,国内市场预期联动性等。
(作者单位: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
Tags:当前应加强市场预期管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