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公共管理 >> 正文

痕迹管理可以有,“痕迹主义”不能要

http://www.newdu.com 2018/11/30 人民日报 郑闻 晨莹 参加讨论

    “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切中“痕迹主义”的弊端。
    科学适度的痕迹管理,是检验过程真伪、提高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痕迹管理发展为“痕迹主义”,显然背离了初衷,异化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变种,让基层苦不堪言。
    “痕迹主义”有多严重?一位基层干部说得真切:“过去一年,光领导讲话内部通报发了100多期,各类会议纪要发了八九十期,这还不算各种综合汇报、专题汇报、调研简报……特别是今年以来,领导开口就要有记录,开会就要出纪要,调研就要有微信,会议就要有传达,‘凡事留痕’已然成了常态。”
    做工作,当然会留下痕迹。但“痕”只是表象,真正重要的是实绩。正如泰戈尔有诗云:“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因为没有痕迹,就能说大雁没有从天空飞过吗?过去有一句话叫“只问结果,不问过程”,固然偏颇,但过于重视过程,不管绩效如何,恐怕也是矫枉过正。
    进而言之,考察一个干部,其显在的痕迹、看得见的绩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心迹和潜绩。有一副对联流传很广泛:“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这话不完全对,但对“迹”和“心”的关系倒是说得比较辩证。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辛勤耕耘,留下政绩,于己于人都是好事。但也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心理准备,对那些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尽管千辛万苦,很可能一时留不下什么痕迹,显不出什么绩效。对于上级部门来说,就不能简单地查痕迹、看绩效,而应该问口碑、看长远。
    “痕迹主义”之所以盛行,根源在于有的部门对中央精神理解不透,机械执行。有人反映,现在各级各口的督察、检查、巡查接踵而至,样样都要看记录、查文件、找“留痕”,一旦发现所谓的“痕迹断档”或“留痕缺项”,就要通报甚至问责,导致基层事事都要开个会、留个记录以备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些问题既占用干部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又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真是急死人、害死人!
    “矜伪不长,盖虚不久”。期待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抓好落实,真正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放出来。
    (摘编自11月28日《湖南日报》)

Tags:痕迹管理可以有,“痕迹主义”不能要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