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公共管理 >> 正文

邢福义:自我出新 据实立新

http://www.newdu.com 2019/1/21 人民日报 邢福义 参加讨论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为学?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经历代代累积,凝结成了睿智的国学理念。在众多学科领域均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当是被概括为“朴学精神”的朴学学风。我把朴学学风归结为“四必”: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弘扬朴学学风。这里不妨结合我国国学、语学发展作一点讨论。
    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万物不断演变。国学也好,语学也好,全都如此。近年来,国学研究展现新貌,并非仅仅停留在“国故”之上。在古代,文字、音韵与训诂皆属国学。古人为了解读经典,研究总结出这三学,称之为“小学”。“小学”是国学宝塔之基层,是学子们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工具。这就像有了镰刀,才好割稻;有了锄头,才好开沟。到了现代,中国语学发展迅速、范围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包括四大分支:一为汉语汉字研究;二为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三为民族语言研究;四为外国语言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已为第一分支所涵盖。仅是第一分支,又有许多下位分支。
    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任何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都是一个“新”字。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客观形势引发了风生水起的国学潮,国学研究院多处成立,国学类活动频繁举行,青少年受到国学氛围的滋润。那么,国学如何以朴学学风为先导不断求新?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肯定都在探索。就中国语学的求新而言,目前最大的热点是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这方面,求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中国语法学者强于刻画事实、弱于创建理论。所谓理论,包括宏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个学科的成熟,以学派或流派的形成为标志;而学派或流派的形成,是以提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推出代表性著作为前提的,同时还应该拥有能够前递后接的良好学术梯队。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事实发掘方面已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语言,中国人从表层意思到内在文化蕴含都有深刻的领悟,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今后,只要目标明确,在扎根自己语言的前提下,弘扬朴学学风,发挥我们的智慧,创建出“自我”品牌的理论和方法绝对不是做不到的事。宋代叶绍翁有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此不妨改动两个字借以寄托期盼:“春色满园关不住,新枝红杏出墙开。”
    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现代中国语学,离不开引进的话题。《马氏文通》就是在国外理论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也都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国外理论的移植存在一个“水土”问题。众所周知,生长在甲地的果树,如果移植到水土相异的乙地,有的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但必须想方设法让它适应新的水土。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中。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今,引进的国外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新的粗糙说法,只能时髦一阵子;一类是时新而合理的说法,但由于语种有别,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于汉语。因此,“据实立新”应该成为一条原则。外国的理论应该重视,但又必须按朴学精神做“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处理。现在,刊物上有些文章忽视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自造一两个例子加以发挥;有的甚至于采用偷换概念等办法曲解事实,借以解证外论,这样显然容易产生误导。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戴睿田) 相关文章

我的留言 进入讨论区 关注社科网官方微博 视频 图片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今日热点 回到频道首页
    24小时排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电话:010-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6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键词:务实;务虚;谋划;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纪委;工作 打印 推荐
    岁末年初,又到了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集中开务虚会的时候。忙了一年的具体工作,正应该静下来想一想、务务虚,蓄势待发地为新一年的务实理清思路。
    务虚并不是要来虚的,而是围绕如何更好实干的头脑风暴,需要有“干货”。比如,一年的工作收官了,并不意味着所有流程的结束。对“去年的工作怎么看”,需要仔细回味过程中的得失,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寻求规律;对“新年的工作怎么干”,有待我们分析形势、明确任务,做出理性判断和前瞻安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了“务虚”之后的静思,方有“务实”之后的喜悦。
    俗话说,“搞清了方向再拉套”。理清了思路,才能少走弯路。这就好比是在大海里游泳偶尔抬起头来进行呼吸,在旅行途中停下来规划最佳游览线路,在砍柴的过程中磨砺一下斧头。
    务虚不是可有可无之事,而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我们工作中有时犯错误、遭遇挫折,往往是因为没有充分务虚,未能谋定而后动,往往是对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不清,进程把握不准所致。工作不能只满足于“埋头拉车”。只有学会跳出具体事务从更高层次谋划和思考,既进行“事前预演”,又做好“事后复盘”,在总结中提高,在检视中推进,才能避免盲动或蛮干。尤其各级领导干部,更要善于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分析形势、思考问题、明晰道理、谋划思路、把握大局。
    学会务虚,最关键是懂得“务虚”与“求实”的辩证法。善务虚才能重务实,务虚也是为了求实。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之所以强调“别把务虚会开虚了”“就实论虚,以虚率实”,就是为了避免夸夸其谈、脱离实际、脱离实干。务虚是“运筹帷幄之中”的谋划,务实是“决胜千里之外”的行动,两者是并蒂之花,相辅相成。登高望远,目的还是为了脚踏实地、走得更远。只有能在务虚会上讲实话、出实招,才能在之后的工作中办实事、求实效。
    再忙也要弄清楚为什么出发,要奔向哪里。善于从繁杂事务中超脱出来“常务虚”,习惯在一切工作中“实打实”,我们才能不断锤炼本领、提升能力,才能更好地谋划、指导与推动工作。
    (作者为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纪委书记)

Tags:邢福义,自我出新 据实立新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