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公共管理 >> 正文

坚定文化自信 提升治理效能

http://www.newdu.com 2020/5/6 光明日报 贾玉梅 参加讨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就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作出决定,特别是阐明了文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这是新时代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航向标”和“路线图”,是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制度密码”。
    从历史沿革的维度看,文化自信和国家治理一脉相承、不可分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浸润于每个国人心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改变国家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开始探寻新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但终因脱离中国实际而失败。在汲取前人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最终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中国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积累了越来越成熟的中国经验。这些成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探索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相统一的成果,凝聚着党和人民的智慧,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从时代发展的视角看,文化自信和国家治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2019年又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召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加凸显了会议的必要性、特殊性和战略性。从国际看,世界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收官阶段。我们现在所处的正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我们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胜利的关键所在。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今天在推进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进程中,我们更加需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挥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深厚精神支撑,更好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今天的中国,正阔步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走得对、行得通的强国大道上,更加需要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全社会凝聚起团结一心、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要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加巩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我们党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来,这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关系我国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重大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与当代中国社会理想、奋斗目标、伟大梦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有着鲜明的制度立场,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为基石是其中的重要内核。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党和人民事业的理论之基,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指针,只有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固本开新、永葆生机。当前,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样、思潮纷纭激荡、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统领文化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守正创新、固本培元,把握主流和支流、区分先进和后进、划清积极和消极,构建起群众广泛认可、支持和践行的主流价值文化。进一步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决抓好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坚决廓清各种模糊思想认识,坚决抵制歪曲诋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观点,坚决批驳各种别有用心的“唱衰抹黑”杂音噪音,用理论自信坚定发展自强。
    要发挥核心价值观的示范引领作用,构筑精神文明建设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需要先进文化的滋养,也需要共同价值的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中华文化沃土,熔铸于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伟大实践,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事实证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守我们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着力深耕厚培、拓展延伸。要不断增进思想共识和价值体认,持续深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宣传教育,大力选树宣传体现时代风貌、彰显时代精神的模范典型,集聚起全体人民的“最大公约数”。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营造积极健康、和谐有序、昂扬向上的社会氛围。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用制度、体制、机制来保障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推动主流价值涵育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轨道。
    要坚持“双效统一”创作生产体制机制,助力文化发展驶入快车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文化担负着特殊而重要的使命任务。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凝聚起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强大力量,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此作为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准绳,体现到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各环节。要着力建立起与之相符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引导各类文化创作主体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努力做到“两个效益”相统一、双丰收,在造福社会、造福人民中实现文化理想和价值。要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破解文化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要全面提升文化惠民质量,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缺不缺、够不够”转变为“好不好、精不精”。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牢牢把握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拿出更系统的思路,推出更务实的举措,把“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结合起来,把“输血”和“造血”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抓好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改善文化民生,更好地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要建立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引导激励机制,组织实施重大历史题材和重点现实题材文艺创作,特别是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一百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着力创作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要坚持“补齐短板、融合共享、全域覆盖”,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设施网络,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要着力构建多元参与的合作型文化生产关系,着力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和社会力量参与的文化发展大格局,着力提升文化供给的质量与效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作者:贾玉梅,系黑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文明委常务副主任)

Tags:坚定文化自信 提升治理效能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