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公共管理 >> 正文

我国扶贫工作中公共投资作用机理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20/5/6 《学习与探索》2019年第5期 杨飞虎 彭… 参加讨论

        四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将扶贫资金中公共投资分为基础性公共投资、经济性公共投资和公益性公共投资三类,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三类投资对减贫的作用机理及传导路径。从路径效应模型结果可以看出,基础性公共投资、经济性公共投资和公益性公共投资分别通过各项中间传导因素增加贫困地区人均纯收入和减少贫困人口数,以达到减贫的目的。三项公共投资中,当期基础性公共投资对人均纯收入的影响较大,公益性公共投资对贫困人口数的影响较强。从中间传导因素来看,人均工资性收入和乡村就业人口是影响人均纯收入的主要传导因素;人均住房面积和人均工资性收入是影响贫困人口数的主要传导因素;从贫困人口数与人均纯收入的关系来看,人均纯收入的上升将会直接减少贫困人口数,达到减贫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国扶贫工作虽已形成体系,但是随着扶贫的深入推进,各项投资对减贫产生的效果发生了变化。因此,为了提高公共投资的使用效率,综合公共投资对减贫的作用机理,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优化投资结构,适度从经济性投资向基础性投资倾斜
        上述实证研究表明,基础性公共投资增加了乡村就业人口,提高了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增加人均纯收入和减少贫困人口的作用。而经济性公共投资对减贫的效果已经出现疲软的态势,基础设施投资已逐渐趋于饱和,如道路的修建对减贫的刺激作用明显较其他项目低。因此,为提高精准扶贫中公共投资的精准度,政府应适度将公共投资从经济性向基础性倾斜,加大农业技术和设施的研发投资力度。
        (二)加大产业扶贫、项目扶贫中公共投资力度,提高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竞争力 
        在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应根据地区特色,因地制宜地加大公共投资扶植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力度,以产业扶贫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可以加强与外界的联动性,形成贫困人口和特色产业的利益联动机制,让贫困人口享受到产业红利,提高贫困人口脱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外部性,地方政府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借助公共投资手段以撬动和诱导民间资本投入,促进社会参与精准扶贫工作,改善投资环境,提高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竞争力。
        (三)加大精准扶贫中公共服务投入力度,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精准扶贫工作应引导贫困人口自主脱贫意识,激发贫困人口脱贫的内生动力。首先,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公共投资力度,加强贫困地区中小学建设,打破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状,积累当地人力资本,这是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也是减少贫困的重要途径;其次,医保政策应对贫困地区人民做到更加普惠,扩大可报销医疗费用范围,减轻百姓看病压力,以保障有效劳动力;最后,加大异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的公共投资力度,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农村宅基地合法权益,这不仅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人口生活的后顾之忧,还可以利用这项资产撬动杠杆实现资金周转以及相关生产的需要,最终实现减贫。
        (四)完善精准扶贫中公共投资项目后评估工作,发挥公共投资扶贫长效机制 
        公共投资项目具有投资资金巨大、投资期限较长、社会效应显著等特点,但是其经济效益难以评价,许多公共投资项目后期维护不足以致没能发挥预期效果,或是扶贫资金的调拨和预算控制缺乏有效监督,以致项目安排不精准、资金使用不精准。据此政府首先应设立后期评估部门,对精准扶贫中各项公共投资项目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并根据不同的效果进一步优化公共投资结构,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公共投资在精准扶贫中的长期效果;其次,应建立完善的扶贫绩效考核体系,定时监测项目效果,及时调整扶贫资金投向,优化投资结构;最后,财权与事权相分离,建立完善的扶贫资金投入机制,减少寻租行为,力求达到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和脱贫成效精准。

上一页  [1] [2] [3] 

Tags:我国扶贫工作中公共投资作用机理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