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周期管理"重塑基层治理格局
基层处在疫情防控的最前沿,能否有效激活基层防疫“神经末梢”,既考验着各级基层组织的应急能力和治理水平,也检验着基层整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考察疫情防控时强调,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全周期管理”是着眼完善城乡治理体系提出的新理念新主张,成为重塑基层治理格局的一把新钥匙。
作为现代企业运营中的先进管理方式和理念,“全周期管理”注重把管理对象视为一个动态、开放、生长的生命体,从其结构功能、系统要素、过程结果等层面进行全周期统筹和全过程整合,以确保整个管理体系从前期预警研判、中期应对执行、后期复盘总结形成一个有机的闭环,真正做到环环相扣、协同配合、权责清晰、系统有序、运转高效。将“全周期管理”引入基层治理领域,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就是要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城乡治理短板、弱项及缺陷,以系统集成的方式方法,建构基层治理完整链条,从源头到末梢实现全流程、全要素管控,打造多主体、跨区域、差异化基层治理新格局。
建构多主体参与、协同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作为联防联控的第一道防线,基层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最有效防线。但是,基层疫情防控并非单一主体能够有效应对,需要各方面积极参与、协同配合。从这次疫情应对来看,现有基层治理体系的运行并未达到最佳状态,在党委、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方力量中,社会协同参与治理的力量尤须加强。此外,疫情防控是一场总体战,需跳出“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既要抓好属地领域防控,又要协同应对重点区域和全国防控大局,这更加需要基层各级组织、部门、机构和人员进行跨区域跨部门协同应对作战,打破传统治理体系的“条块分割”格局。显然,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基层治理“困局”,“全周期管理”理念的注入,就是要在时间、空间和层级上进行再造,进而改变基层治理主体内部、各层级治理主体之间以及治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架构,建构一个治理主体更多元、治理层级更明确、治理机制更联动、治理边界更清晰的基层治理新体系,以推动基层治理迈向多元、自主、集约、协同、高效的根本性转变。
科学统筹基层常态化治理和非常态化治理。一个高效健全的治理体系,往往包括常态化治理和非常态化应急治理两个模块。目前,基层治理体系主要依据处理日常事务的常态化治理需要进行设计,应对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的整体配套机制、动员能力还不够健全。从这次疫情应对来看,当常态化治理切换到非常态化响应模式时,基层治理在资源动员、应急处置、协调配合、服务供给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因此,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就是要注重科学统筹,防患于未然,既要解决常态化治理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和“一刀切”的问题,也要解决非常态化治理危机动员响应时的应急处置不力、统筹调配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正是鉴于基层治理的复杂性、特殊性和不确定性,所以要以“全周期管理”理念提前做好预警和风险防控,通过有效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让基层治理各环节、各层次、各领域形成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的治理格局,从而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的韧性,提高基层应对疫情等重大风险灾害的能力水平。
强化党建引领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基层治理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这就要求基层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和统率作用,以党建“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服务千条线,创新构建服务群众机制,在精准施策、精细服务中有效激活基层治理“末梢神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将“全周期管理”理念引入,就是要构筑职责清晰、统分结合、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新机制,通过“基层党建+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以“网格化”模式有机统合基层群众的痛点和治理的难点,按照精细、精确、精益的原则,不断优化基层治理的理念、机制、手段和技术,推进党建引领下的差异化治理,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融合”,从而打造基层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提升社会治理总体效能。
(作者:倪明胜,系天津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Tags:以全周期管理重塑基层治理格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