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的大脑与算法如何保护 机器人的大脑负责机器人的整体运算,它是机器人灵魂。机器人会具有什么样的“人格”属性,包括智商指数、幽默指数、情商指数等等,都是由机器人的大脑所决定的。当下人工智能领域最为顶级的人才在于设计机器人的大脑。说到机器人大脑,自然离不开“算法”的概念,其中会涉及到大量高等数学如微积分、统计学方面的知识。
一款机器人一旦投入市场之后,机器人大脑就极有可能存在被仿冒的情况。而这里的仿冒并非是把“大脑打开”复制其源代码,无论如何侵权者都很难找到机器人大脑的源代码,除非与机器人设计工程师里应外合。更多的情况是,通过对机器人大脑功能的分析后,自行编制代码与其实现类似的功能。在小i与苹果siri机器人侵权纠纷中所涉及的也主要体现在对机器人大脑功能的近似方面。
那么,机器人的大脑又当如何保护,这也是很多人工智能设计者们关心的话题,而这里的核心概念“算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又是它与《专利法》第25条的冲突。
根据我国《专利法》第25条规定,《专利法》不保护纯粹的智力规则,也正是根据这样的规则,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数学、物理规则诸如速算法则、牛顿定律都被排除在《专利法》的保护之外。《专利法》第2条更是明确将保护范围限定在“技术方案”层面,所以也就可以理解,爱迪生可以拥有很多专利,而牛顿的东西跟专利几乎没关系。
那么,计算机的大脑、算法这些概念,到底属于智力规则还是技术方案?这也决定了专利法能否对其进行保护。应该说,我国专利法对算法的保护走过了一个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在2006年以前对计算机软件是不予专利保护,2006年之后逐步放开,对涉及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结合给予保护。而近些年来纯粹的软件符合条件的也可以申请专利保护,国家专利局《专利审查指南》还专门设置“计算机程序发明专利”一篇。
在国家专利局的《审查指南》中还列举了很多计算机程序能否给予专利保护的例子,并试图通过这些例子来指导申报者做好专利申请。事实上,这对申报者的撰写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简言之,一个计算机大脑虽然它的核心是算法,但撰写者一定想办法把它写成一个技术方案,即采用了什么样的技术手段,解决了什么技术问题,达到了什么技术效果等一系列的问题;反之,如果就算法写算法,审查委员会将直接认定违反《专利法》第25规定,而被排除在专利保护范围之外。
在涉及计算机大脑保护的问题上,还时常碰到类似的问题:是先写好代码,还是先申请专利。事实上,根据《审查指南》的要求,计算机程序在申请专利时并不需要提交代码,或者说专利局重点审查的不是你的代码,更不需要你演示机器大脑的功能。因此,如果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构思,完全可以专利先行,之后再慢慢完善代码和功能的友好度,一句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