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雄安新区产业发展的要素条件
高端高新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方向,符合雄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和“全球创新高地”的定位。发展高端高新产业,雄安新区既存在明显短板,又具备一定的优势条件,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雄安新区产业发展的不利条件
雄安新区前期的产业发展明显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制约,概括起来主要是产业基础和要素供给水平的不足。
1.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基础薄弱
雄安新区规划范围包括雄县、容城、安新等3个县及白洋淀水域范围,以及任丘市鄚州镇、苟各庄镇、七间房乡和高阳县龙化乡,规划面积共1 770平方公里[1]。从经济总量和发展的效率看,2017年雄安新区经济规模只有189.16亿元,工业增加值为90.62亿元,在河北省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56%和0.70%。雄安新区人均GDP约为2万元,是河北平均水平的45.74%;地均GDP为1 215.66万元/平方公里,是河北平均水平的67.90%。其次,从产业结构看,雄县、容城、安新2017年的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11.5∶60.0∶28.5、17.2∶48.2∶34.6、15.1∶42.2∶42.7,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成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且工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雄县的主导产业是橡胶制品、塑料包装、电气电缆,容城县主要发展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毛绒玩具等初级产品加工业,安新县则主要发展制鞋业。雄安新区三县区域的城镇化水平低,农业人口占有相当高比例。例如,2017年雄县农业人口达21.5万人,占全县人口比例的54.6%,远高于全国41.5%的平均水平,农业县的特征非常明显。可见,雄安新区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发展高端高新产业几乎要从零起步。
2.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不完善
高端高新产业具有技术水平高、产品复杂、产业链长等特点,对上下游配套产业以及研发、测试、金融、法律、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存在很高的要求。不仅雄县、容城、安新三县本地没有这些产业基础,即便是周边的保定其他区县,高端高新产业的基础也较为薄弱。2016年,保定市制造业占前五位的行业分别是:汽车制造业占33.2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占10.56%,纺织业占9.59%,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占6.31%,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业占5.87%。保定的制药、新材料产业虽然也具有一定特色,但制药业主要以中药饮片加工为主,2016年中药饮片加工占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58.92%;专用化学品制造仅占规模以上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总产值的8.81%,且主要优势在于强化磁记录材料、热敏材料。保定也不是信息技术产业的主要集聚区,2016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仅占GDP的1.65%。
3.高端人才供给不足
无论对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城市来说,最关键的已经不再是自然资源等初级生产要素,而是集聚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金融家等高技能劳动力的能力。哪里环境好,精英就在哪里聚集;知识人群在哪里聚集,哪里就能够创造财富。城市之间的产业竞争,根本上是对高素质人才和城市环境的竞争。行业领军型科学家、企业家以及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经济管理人才是高端高新产业发展的基础。雄县、容城、安新三县的城镇化水平低、高等教育和科研资源稀缺、高端产业少,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因此,雄安新区未来高端高新产业的发展在初期需要依靠北京、天津的人才,吸引全国人才在此集聚。但现实的情况是,雄安新区与北京、天津之间的高铁线路尚未建成,高速公路耗时较长,京津人才到雄安就业和工作的时间成本高;且高端人才不仅需要能够发挥自身才能且收入较高的工作岗位,而且对工作生活的环境也有较高的要求。雄安目前还处于起步期,教育、医疗、文化、购物、餐饮等方面的配套设施与北京差距巨大。
4.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存在阻碍
雄安新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而北京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的疏解也有利于雄安高端高新产业体系的打造。但从实际情况看,仍存在一些阻碍和问题。第一,受经济增长目标、财政支出硬约束影响,北京区县向外疏解产业的动力不足,目前向外疏解的主要是一些商贸流通产业和低端制造业;第二,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即使北京向外疏解高端高新产业,雄安新区目前也缺乏足够的承载力;而且即便企业想向雄安转移,也将面临着由于生活配套不完善来自员工方面的巨大阻力。第三,高端高新产业向外转移,会对北京的产业生态造成破坏,影响“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定位的实现。
5.实际产业发展空间比较有限
2016年,容城县、雄县、安新县农业用地占辖区面积的比例分别为70.41%、70.58%和47.00%[3],看似有较多的耕地可以转化为可开发的商业、工业用地,但就实际情况看,雄安的土地空间并不像数字所体现的那样充裕。一是起步区规模小,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起步区、中期发展区只有100 平方公里和200 平方公里,启动区面积20~30 平方公里,产业用地有限,很难形成独立完备的产业体系。二是高水平的规划使城市土地利用的容积率偏低。《纲要》规划了雄安新区“北城、中苑、南淀”的总体空间格局和“一方城、两轴线、五组团、十景苑、百花田、千年林、万顷波”的空间意象,并且严格控制城区建筑高度,避免出现到处都是“水泥森林”“玻璃幕墙”的现象[1]。三是河北水资源匮乏,雄安所辖的白洋淀湖区生态非常脆弱,也构成对产业和城市发展较为刚性的约束。
(二)雄安新区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雄安新区发展的有利条件主要体现在交通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2个方面,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新高端产业基础设施和要素供给条件的不足。
1.交通区位优势
雄安新区位于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处在京、津、石三地的地理中心,与京津构成一个三角形经济圈,三者彼此之间的距离均在110~120 km。雄安在对接利用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的人才、创新、资金、资讯、产业配套等各种资源,承接产业转移与辐射方面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北京是全国科技创新资源最为密集的城市,不仅汇集了众多的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而且人才资源密集;天津以高端装备制造、石化化工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将北京定位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4]。随着京雄高铁在2020年建成通车以及其他规划建设中交通网的形成,京津石与雄安之间的“时间距离”将大幅度压缩,形成半小时通勤圈。半小时之内的通勤时间将加快雄安与京津石同城化的步伐,促进生产要素的快速自由流动和优质资源的共享,为城市有序的产业分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天津港位于京津城市带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交汇点,交通条件的改善能够畅通雄安新区的出海通道,助力雄安新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
2.制度政策优势
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集创新发展引领区和综合改革试验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试验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一身,不但能够享受近年来国家赋予新设立的各种新区、综改区、试验区、自贸区等“先行先试”的各种政策,而且“先行先试”方面还被赋予更多的权限,未来许多新的市场化改革开放措施都将在雄安先行先试。例如,创新性的税收政策在雄安新区率先实施,国家级交易平台等重大金融项目在雄安先行先试。其次,雄安新区在起步建设阶段,无论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规划征集、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和生态恢复,还是京津冀区域内的交通互联互通,都得到了来自国家与河北省的大力支持,建设水平高、建设速度快,雄安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将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改善。最后,雄安新区承担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任,成为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总部等高端要素从北京向外疏解的主要承载地。为配合雄安新区建设,已经有许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计划搬迁到雄安或在雄安设立分支机构、区域总部。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