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哲学思维不仅是一个学科的方法论,也是一个学科的价值归依。中国行政学的研究肇始于对美国学术的译介,经过三十多年的“本土化”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2008年以来,行政学发展进入反思阶段,学术起点与研究方法上的模棱两可、理论研究滞后于现实实践、研究对象的碎片化等问题引发了学界的广泛思考。如何以哲学思维引领行政学的学科发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下公共管理学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构成了近日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行政哲学研讨会的主要议题。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辩证逻辑 公共管理的诞生源自行政学的发展,其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则较多地受到西方学术研究的影响,与传统的行政学研究具有不同的研究范式。但是,其在研究对象、方法体系、理论价值等方面也存在身份归属的模糊性,面临着“缺少关注真实中国问题的学术旨趣,面临管理主义与工具理性的挤压、理论研究碎片化”等学科发展问题。跨越公共管理学的身份认同困境,不能囿于从抽象角度讨论不同学科类型的知识传统,而应直面国家治理的真实情境,依托本土化的治国理政实践构建新型知识形态。同时,公共管理学的本土叙事要以“全球化与地方性、传统资源与现代情境、基础学科与多元视角、规范思辨与实证研究”四个维度的辩证叙事方法为基础,真正建构起以问题为导向的包容性知识范式。
有学者以“社会科学的边缘到核心:公共管理学科再认识”为题,阐释了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三维路径。一是公共管理学科与整个社会科学之间的知识对话,即从社会科学学科认识性的历史变化角度,确认公共管理学科的自主性、科学性,以及其作为社会科学核心学科的合理性。二是学科内部共同体的对话,即通过重建公共管理学科的内部共同体,将对其的不同认知消解在对话过程中,并对构成该学科的有争议的基本问题进行辨析。三是在以上两场对话的基础上,论述作为社会科学核心学科的建设议程。这个议程包括:学科建构的启蒙指向——公共性价值的意义;学科建构的问题指向——多中心性与合作行动。公共管理学科从社会科学的边缘走向核心,是实践认知与理论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伴随现代性重构而产生的知识社会学现象。
也有学者认为,摆脱西方学术话语束缚,坚持行政学的本土化(中国化)道路是我国公共管理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公共管理学者不仅要有意识地推动行政学中国化的具体个案和实践调查研究,而且要进一步拓展行政哲学的研究。行政哲学既是哲学也是行政学的重要分支,未来的行政哲学研究应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重点加强对重大理论的研究,积极探索行政方法论、行政知识、行政能力、行政技术以及行政发展等领域;二是加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的阐释;三是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行政哲学思想的研究和总结,加强对党和国家领导人政治智慧和行政思想的概括、提炼和研究;四是加强对中国传统行政哲学思想的深入挖掘;五是在比较研究视角下,对国外行政哲学思想进行判断和系统研究。
因此,有学者提出,公共管理研究回归行政学是学科健康发展的需要。回归行政学就是要建构一个能够解决当下中国公共部门问题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不仅需要解决时代性、具体性的问题,而且还要有原创性、本土化的特点。具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回归行政历史,从中国丰富的国家政府管理经验与历史文献出发,挖掘、完善并发扬中国的行政管理思想史;从研究行政哲学出发,在整体上、价值上、体系上来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二是回归行政现实,主要包含行政教学与科研、行政教学与实践两个方面。这不仅可以利用科研培养学生们的学科意识、学术素质、钻研能力,而且可以将实践融入学科体系的建设中,突破公共行政的实践困境。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