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上海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建设上取得积极进展。
第一,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紧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坚守经济转型升级定力。
近年来,上海的实体经济面临高端产业向发达国家回流、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国内中西部地区分流、产业资本和社会资本向虚拟经济倒流的“三重挤压”,并不同程度遭遇债务风险累加、转型困难的经营困境。面对这些情况,上海没有因为经济增长速度的暂时下降而延缓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追赶全国经济增长平均速度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经济转型升级的定力,坚定转变发展方式,逐渐摆脱了对投资、房地产、重化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四个依赖”。
通过分析数据可以看到,比提速更可贵的是上海经济发展结构变化和质量效益提升。2008年,上海GDP在连续16年两位数增长的情况下突然减速,当年增速慢于全国。此后9年,上海承受了发展模式转型带来的阵痛: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强劲引擎的重化工业拉动作用渐渐衰退,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业随国际金融危机到来陷入低谷,城市大修大建渐渐放缓。在这不利背景下,上海的产业结构迎来了深刻变化。2012年至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从60.2%提高到69%,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造业部分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6.8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由此,上海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现代服务业迎来高速发展,这是上海经济在下行周期中保持“降速而不失速”的根本原因所在。
第二,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时间、定力,也需要顺势而为,在关键时刻推动创新实现质变。客观来看,上海加快经济转型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面临超大城市人口规模大、生活和生产成本上升、要素成本持续上涨、产业空间布局调整难度大以及因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带来的“城市病”等因素制约。这就要求上海必须以新的发展理念和创新驱动,来加快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自贸试验区等国家战略部署下,上海主动作为,充分释放科创中心和自贸试验区对经济的带动效应,为新一轮提速增长提供强劲动力。2012年至2017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从3.3%提高到3.8%左右。2015年5月,上海发布科创中心建设22条意见,上海新兴产业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时期。2017年前三季度,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完成总产值7524.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9%。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27.9%,新一代信息技术增长12.3%,生物医药增长9.2%,节能环保增长6.9%,高端装备增长5.0%,新材料增长4.3%。
第三,把振兴制造业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主要抓手,着力打造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端“上海制造”。
近两年,上海经济增速赶超全国速度,服务业的稳健增长是基础,但起关键作用的是来自此前一段时间比较困难的制造业。
2016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082.72亿元,比2015年增长0.8%,一举扭转了2015年下降的态势。2017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0133.86亿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0.3%、30.7%、68.9%。相比2016年,第二产业比重大约上升一个百分点,显示上海的制造业有较大回升。
上海制造业逆境中的增长,依靠的是发展环境改善、企业活力激发以及创新成为引领增长的主要动力。特别是,当经济结构调整处境困难时,“上海制造”没有放弃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定力,上海没有依靠简单的刺激政策,以投资拉动、规模扩张的方式帮助制造业复苏。相反,上海结合地方特点,推动以“一降一补”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深化改革、聚焦创新,为企业减轻各方面负担,提高市场配置资源能力,并集中资源力量来支持和推动市场主体的科技创新。工业由降转升,显示上海经济稳中有进的整体增长中以高端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振兴。这让上海经济发展更加健康、稳定,更富有弹性和可持续性。
[1] [2] [3] 下一页